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有艺术性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明确学习目的,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本文从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两方面探讨一下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找准切入点,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一、课堂导入方法
1.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设问
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例如,在讲《背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问题的:父亲是你最熟悉的亲人,你能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一下父亲的形象吗?这样的导入可能显得很平淡,但很贴近生活。学生交流之后我又因势利导引出塑造人物的方法,并指出人间的真情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修饰同样能表达的更真挚更感人。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
2.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音乐、录像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给妈妈的圣诞礼物》时设计这样的导入: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张卡通图片(以朦胧的雪景为背景,一个微笑着的可爱小女孩,头戴圣诞帽,手里托着一颗红心),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图片有一定的关联,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猜猜课文内容与什么有关。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出来了许多答案:圣诞节、小女孩、雪、圣诞礼物……待老师把故意没印课文标题的文章发下去,并请大家看课文给文章拟标题时,学生个个是那么迫不及待。这样的导入,图片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猜测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更多的是产生了对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3.联系旧知进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笔者在讲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们曾经学过孟子两篇,谁能总结一下孟子的思想,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顺势点拨,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激发探寻新知的兴趣。
4.幽默语言导入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情绪极不稳定,时起时伏,尤其是周一上午的课,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在双休日尽情地玩,忘了休息,星期一上午大部分同学精神都不佳。这时,如果老师劈头就是批评学生,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不佳。关键时刻,老师要会说一些幽默的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个周一上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单元古文《出师表》的第二节课。我一进教室发现同学们昏昏欲睡,我长叹一声:“哎!我真高兴,我们班的同学感情是那么的丰富,从上周学的《出师表》,同学们现在还在为诸葛亮的忠诚所动容。真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抬头笑了,我接着说:“同学们,为了表达对祖国的忠诚,振奋起来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出师表》。”于是本节课轻松展开。
5.直观式导入法
即从实物、课文插图、投影、录音、录像等为媒体的导入。例如:有位教师讲《死海不死》一课,事先准备了盛满水的大烧杯、玻璃棒、塑料勺、食盐、鸡蛋等。一上课,教师就把鸡蛋放入水中,沉入杯底。这时教师提问:“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学生争着想办法做实验。在多种实验后,终于有同学把食盐全部放入杯中,使鸡蛋浮了起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样,很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6.利用故事诱导,集中学生注意力。
对低年级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占据适当的时间;要成为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当然,还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甚至教学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力求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
1.导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使其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感常常会催生兴趣,使学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导入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2.导入要尽量短小、精练、简洁
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有的教师在导入上耗费太多的时间,造成课堂结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进程。
3.导入要合乎学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所学旧知等即我们教师要关注的“学情”。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学情,否则将是无效的导入。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这么设计导入:你们了解朱自清吗?教师的初衷是想从介绍作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殊不知学生并不了解朱自清,于是答出写过《骆驼样子》的答案引起课堂轰笑。接着又转入《骆驼祥子》作者是谁、是话剧还是散文的争论,等教师正本清源再绕回来时,美文《春》的美感早已不知去向。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恐怕教者是始料未及的。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前未对学情做一定了解,使得自己的导入设计与学生不合拍,造成“出师不利”的局面。
实质上,课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导语的设计林林总总,方法迥异。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从而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找准切入点,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一、课堂导入方法
1.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设问
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例如,在讲《背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问题的:父亲是你最熟悉的亲人,你能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一下父亲的形象吗?这样的导入可能显得很平淡,但很贴近生活。学生交流之后我又因势利导引出塑造人物的方法,并指出人间的真情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修饰同样能表达的更真挚更感人。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
2.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音乐、录像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给妈妈的圣诞礼物》时设计这样的导入: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张卡通图片(以朦胧的雪景为背景,一个微笑着的可爱小女孩,头戴圣诞帽,手里托着一颗红心),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图片有一定的关联,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猜猜课文内容与什么有关。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出来了许多答案:圣诞节、小女孩、雪、圣诞礼物……待老师把故意没印课文标题的文章发下去,并请大家看课文给文章拟标题时,学生个个是那么迫不及待。这样的导入,图片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猜测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更多的是产生了对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3.联系旧知进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笔者在讲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们曾经学过孟子两篇,谁能总结一下孟子的思想,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顺势点拨,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激发探寻新知的兴趣。
4.幽默语言导入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情绪极不稳定,时起时伏,尤其是周一上午的课,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在双休日尽情地玩,忘了休息,星期一上午大部分同学精神都不佳。这时,如果老师劈头就是批评学生,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不佳。关键时刻,老师要会说一些幽默的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个周一上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单元古文《出师表》的第二节课。我一进教室发现同学们昏昏欲睡,我长叹一声:“哎!我真高兴,我们班的同学感情是那么的丰富,从上周学的《出师表》,同学们现在还在为诸葛亮的忠诚所动容。真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抬头笑了,我接着说:“同学们,为了表达对祖国的忠诚,振奋起来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出师表》。”于是本节课轻松展开。
5.直观式导入法
即从实物、课文插图、投影、录音、录像等为媒体的导入。例如:有位教师讲《死海不死》一课,事先准备了盛满水的大烧杯、玻璃棒、塑料勺、食盐、鸡蛋等。一上课,教师就把鸡蛋放入水中,沉入杯底。这时教师提问:“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学生争着想办法做实验。在多种实验后,终于有同学把食盐全部放入杯中,使鸡蛋浮了起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样,很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6.利用故事诱导,集中学生注意力。
对低年级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占据适当的时间;要成为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当然,还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甚至教学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力求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
1.导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使其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感常常会催生兴趣,使学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导入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2.导入要尽量短小、精练、简洁
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有的教师在导入上耗费太多的时间,造成课堂结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进程。
3.导入要合乎学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所学旧知等即我们教师要关注的“学情”。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学情,否则将是无效的导入。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这么设计导入:你们了解朱自清吗?教师的初衷是想从介绍作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殊不知学生并不了解朱自清,于是答出写过《骆驼样子》的答案引起课堂轰笑。接着又转入《骆驼祥子》作者是谁、是话剧还是散文的争论,等教师正本清源再绕回来时,美文《春》的美感早已不知去向。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恐怕教者是始料未及的。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前未对学情做一定了解,使得自己的导入设计与学生不合拍,造成“出师不利”的局面。
实质上,课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导语的设计林林总总,方法迥异。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从而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