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公共基础课;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24-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即陶冶性情。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学教材,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达到审美心理的结构完善。语文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指对文学教材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必须借助想象力。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自己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想象力,一是要丰富学生的“内在图式”的储备,二是要丰富学生的情感。所谓“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语言意象,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知觉选择,二是作为想象活动的原料。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语文审美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并能给予审美的评价。审美鉴赏力比审美感受力是高层次的审美能力,理性因素相对突出。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达语言文字美的能力,即写作能力。而想象力在审美感觉、审美鉴赏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它的培养也自然包含了对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但是语文审美创造力还有着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求受教者在审美操作、写作中去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可分为三个步骤:模仿、组合、创新。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间接形象性。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教材,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而存在的可感的间接形象。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通过雨前见闻,表现了诗人惜春之情。通过雨中见闻,透露了诗人伤春之情。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景有情,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就是画也难以完全将诗中情景表达出来。不过,这个形象是藏在语言文字外衣下的间接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声音、教具、手势、表情尽可能地将教材中的形象再现出来,神完韵足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接受到美的信息,日积月累,就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
主观的情感性。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审美对象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者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学生在阅读文学教材时,所体验到的美感是个体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学生带着感情去读,沉浸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之中,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获得教益。
长效性。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陶冶,其审美效应是深刻而持久的,这是因为语文审美教育以形象唤起情感激动,其痕迹深刻烙印在脑中,留下持久的影响,一旦触发,便又活跃起来。
二、培养审美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
首先在存在美的地方发现美。教材中包含的美千差万别: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等等,最易忽视的就是艺术美。如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对古代诗词固定审美规范的认同与自觉。其次善于体验美。美的创造独具匠心,传达美感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木兰诗》的别致处就在于用繁简对比的结构刻意塑造木兰平民性格,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几乎空白的描写将战场惨烈场面一带而过,因为木兰作为巾帼英雄已无须多说,还包含了深一层的意蕴:读者不忍看到战场的血腥,表现了对这一体质上的弱女子的爱怜良知,再次细腻入微地传递美。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传世名作具有无限丰富的美感。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在生动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娱乐性上多下功夫,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准确的术语。抑扬顿挫的语调,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讲述,把学生带人特定的语文情境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教师主导带动激发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想象与感受,逐步培养清晰理性的审美观念。
(二)善于实践
首先,让美与生活打通。为了让学生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大自然空间之美,我可以从日常生活导人。在空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就可以领会到美不仅是一个对象,而且就存在于我们身心之中。学生对于环境美自然美的意识就加强了。其次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语言艺术的形象不是直观性的视觉形象,阅读时要进行审美再创造。只有再创造才能真正体验到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再次具有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各类文学因素较强的文章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模仿进行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基础上,力求创作出形式优美的作品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公共基础课;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24-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即陶冶性情。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学教材,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达到审美心理的结构完善。语文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指对文学教材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必须借助想象力。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自己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想象力,一是要丰富学生的“内在图式”的储备,二是要丰富学生的情感。所谓“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语言意象,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知觉选择,二是作为想象活动的原料。语文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语文审美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并能给予审美的评价。审美鉴赏力比审美感受力是高层次的审美能力,理性因素相对突出。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达语言文字美的能力,即写作能力。而想象力在审美感觉、审美鉴赏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它的培养也自然包含了对语文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但是语文审美创造力还有着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求受教者在审美操作、写作中去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可分为三个步骤:模仿、组合、创新。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间接形象性。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教材,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而存在的可感的间接形象。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通过雨前见闻,表现了诗人惜春之情。通过雨中见闻,透露了诗人伤春之情。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景有情,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就是画也难以完全将诗中情景表达出来。不过,这个形象是藏在语言文字外衣下的间接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声音、教具、手势、表情尽可能地将教材中的形象再现出来,神完韵足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接受到美的信息,日积月累,就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
主观的情感性。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审美对象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者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学生在阅读文学教材时,所体验到的美感是个体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学生带着感情去读,沉浸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之中,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获得教益。
长效性。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陶冶,其审美效应是深刻而持久的,这是因为语文审美教育以形象唤起情感激动,其痕迹深刻烙印在脑中,留下持久的影响,一旦触发,便又活跃起来。
二、培养审美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
首先在存在美的地方发现美。教材中包含的美千差万别: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等等,最易忽视的就是艺术美。如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对古代诗词固定审美规范的认同与自觉。其次善于体验美。美的创造独具匠心,传达美感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木兰诗》的别致处就在于用繁简对比的结构刻意塑造木兰平民性格,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几乎空白的描写将战场惨烈场面一带而过,因为木兰作为巾帼英雄已无须多说,还包含了深一层的意蕴:读者不忍看到战场的血腥,表现了对这一体质上的弱女子的爱怜良知,再次细腻入微地传递美。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传世名作具有无限丰富的美感。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在生动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娱乐性上多下功夫,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准确的术语。抑扬顿挫的语调,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讲述,把学生带人特定的语文情境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教师主导带动激发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想象与感受,逐步培养清晰理性的审美观念。
(二)善于实践
首先,让美与生活打通。为了让学生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大自然空间之美,我可以从日常生活导人。在空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就可以领会到美不仅是一个对象,而且就存在于我们身心之中。学生对于环境美自然美的意识就加强了。其次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语言艺术的形象不是直观性的视觉形象,阅读时要进行审美再创造。只有再创造才能真正体验到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再次具有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各类文学因素较强的文章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模仿进行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基础上,力求创作出形式优美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