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改,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潮流中,教师只要能主动发现新问题,积极探讨新对策,就不会面对新的困难束手无策了。那么,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下,将普通高中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加“专题” 的形式来呈现。这和初中历史教材以“板块”和“主题”为呈现形式相比,在教材编排、材料取舍和教学设计上自然有更高要求。这是问题一。
在高中基础教学中,原来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授课习惯等有着很深的影响。而历史教学中,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那种长期忽视情景创设、整合资源、搜集素材、筛选材料、处理信息等现象很难彻底得到改变,从而在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和紧扣考纲落实四个能力目标方面总有折扣。这是问题二。
如何使高中历史内容尽可能避免与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问题三。
我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要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仅仅是一种课程资源。新的教材观为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给予合理支持。教师从高一历史教学一开始,在课堂教学时,就应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有意识地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关联。这样就把教学内容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二、更新理念,渗透能力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高一开始,教师就可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及时点拨,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增长,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其次,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另外,增加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其实,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也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一个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更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这就是说,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
四、转变方式,注重难点考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所谓重点有时仅是考试重点,而不一定在历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而被忽视了的次点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热情的激发和心灵的放飞,有时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对此,教师要精讲、重讲,可以借助这个知识点来完成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还可以把这个知识点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着力点。而对于难度大、头绪多、难于把握的难点和考点的学习上,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使学生的能力除有利于考试外,也可迁移到学生生活、工作的任何一个方面或细节上。注重难点考点的历史教学,不拘于历史教学中的重点,而在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才是真正“以生为本”,才更能体现历史的价值、才是完美的历史教学。
五、突出主线,利用现代技术
毋庸置疑,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精心制作的历史课件,为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那些背离历史知识主线,简单罗列历史材料的粗制滥造的所谓课件,只能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新的“满堂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一些表面上精美绝伦的课件所吸引,但他们无法实现感性认识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分析学生情况,突出理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虑教学中课件以什么时机、什么方式呈现,需要精心设计,突出知识主线。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突出教学重点,不偏离教学目标。要避免发生滥用课件和黑板上不留痕迹的“新问题”。要利于减轻学生眼睛疲劳,加强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为主。
事实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切记,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只起“辅助作用”,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通渭县教育局教研室)
新课程标准下,将普通高中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加“专题” 的形式来呈现。这和初中历史教材以“板块”和“主题”为呈现形式相比,在教材编排、材料取舍和教学设计上自然有更高要求。这是问题一。
在高中基础教学中,原来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授课习惯等有着很深的影响。而历史教学中,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那种长期忽视情景创设、整合资源、搜集素材、筛选材料、处理信息等现象很难彻底得到改变,从而在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和紧扣考纲落实四个能力目标方面总有折扣。这是问题二。
如何使高中历史内容尽可能避免与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问题三。
我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要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仅仅是一种课程资源。新的教材观为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给予合理支持。教师从高一历史教学一开始,在课堂教学时,就应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有意识地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关联。这样就把教学内容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二、更新理念,渗透能力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高一开始,教师就可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及时点拨,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增长,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其次,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另外,增加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其实,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也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一个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更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这就是说,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
四、转变方式,注重难点考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所谓重点有时仅是考试重点,而不一定在历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而被忽视了的次点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热情的激发和心灵的放飞,有时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对此,教师要精讲、重讲,可以借助这个知识点来完成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还可以把这个知识点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着力点。而对于难度大、头绪多、难于把握的难点和考点的学习上,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使学生的能力除有利于考试外,也可迁移到学生生活、工作的任何一个方面或细节上。注重难点考点的历史教学,不拘于历史教学中的重点,而在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才是真正“以生为本”,才更能体现历史的价值、才是完美的历史教学。
五、突出主线,利用现代技术
毋庸置疑,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精心制作的历史课件,为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那些背离历史知识主线,简单罗列历史材料的粗制滥造的所谓课件,只能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新的“满堂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一些表面上精美绝伦的课件所吸引,但他们无法实现感性认识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分析学生情况,突出理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虑教学中课件以什么时机、什么方式呈现,需要精心设计,突出知识主线。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突出教学重点,不偏离教学目标。要避免发生滥用课件和黑板上不留痕迹的“新问题”。要利于减轻学生眼睛疲劳,加强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为主。
事实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切记,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只起“辅助作用”,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通渭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