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创新创业成为了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的时代潮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中的局限阻碍了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以促成大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养成。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思维方式 高校教育
1.“双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要求
本文依托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结合思维方式的四个维度(协变性、变化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分析得出“双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维的协变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在积极适应时代同时,不过度盲从,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变化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发现新事物,勇于创新,突破常规;矛盾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不要被过度的矛盾思维所束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感和目标追求欲;整体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重视整体与部分联系,善于在个人努力同时与他人合作。
2.研究设计
2.1研究思路
首先采用质性研究(主要是访谈)分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思维方式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明确其维度,再以之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通过综合分析质性和量性研究结果,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在“双创”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中的突出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个案访谈
此次访谈选取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是否参加创新创业性质活动与比赛的8位同学,采用无结构访谈,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归纳,明确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四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现状调查问卷。
2.2.2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纸质和网络问卷并行发放的方式。纸质问卷主要以齐齐哈尔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一共发出纸质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网络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被试主要集中于齐齐哈尔地区高校学生。共收回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67份。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约达95%。
研究中将“协变性”界定为调节自我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性”界定为现实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矛盾性”界定为任何事物都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充满矛盾的;“整体性”界定为喜欢从整体角度,以联系方式思考和判断问题。
3.结果分析
3.1学生思维方式现状及特点
3.1.1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当问及“你了解创新创业方面相关的知识吗”,有超过半数(53.25%)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5.8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缺乏了解。
3.1.2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性质活动大学生思维差异比较
由上表可知,是否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维的协变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维的变化性要显著高于没有参与的学生,这说明参与这部分活动的大学生相比没参与的更能以灵活创新的方式看待处理问题。
3.2思维方式中的突出问题
3.2.1矛盾性思维方面——理想目标多变
当问及“我的理想目标经常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50.19%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由于矛盾思维的突出,许多大学生往往不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外界如影视剧中明星扮演的职业角色形象,常能使之形成短暂的“理想确定感”。但外界的“议程设置”往往能轻易地使他们再一次动摇。故其理想目标呈现出短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不切实际性等特点。
3.2.2协变性思维方面
3.2.2.1独立思考欠缺
当问卷中第7题问及“思考问题无法解决后,我通常选择”时,有44.57%的被试者选择了“求助网络”;29.96%选择了“求助他人”;仅有13.48%选择“继续思考”。独立思考习惯是近几年网媒盛行背景下各方关注的热点,由于网络媒体盛行,大学生中出現了一批“网络依存者”,只要遇到问题就立刻求助网络,并以网络答案为标准,摒弃了个人见解,而这恰恰阻碍了创意想法的产生。
3.2.2.2批判意识淡薄
当问卷第11题提及“对于权威书籍,人士给出的定理,我通常不会质疑”时,64.42%的人选择了“比较符合”。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是中国学生饱受诟病的一点,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结果至上的需要,多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只注重定性化的结果,忽视结果的生产过程,也很少提出质疑。而创新创业所需的就是基于常规,但不囿于常规,而是勇于突破和质疑,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所非常缺乏的。
3.2.3变化性思维方面——保守稳定过度
当问到“我喜欢那些按固定规则去做就可完成的任务”时,61.05%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尽管在不少情况下,大学生表示“喜欢尝试自己的想法”、“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一旦遇到有矩可循,有先例可参照的事物,鉴于其相对较小的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倾向性,而这也比较符合杨义等学者在早期研究中提及的中国人着眼于整体稳定的思维特点。
3.2.4整体性思维方面——理想主义过度
当问及“开展一项活动时,我认为每个方面都同等重要”,53.18%的被试选择了“比较符合”。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生看待问题时注重部分与整体关联性的特点,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方同等重要”的理想化与绝对化又是大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另一大特征。他们往往追求尽善尽美,平均化地看待整体中的各部分,容易造成团队合作时无法正确处理各成员之间关系,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等问题。
4.原因分析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思维方式 高校教育
1.“双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要求
本文依托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结合思维方式的四个维度(协变性、变化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分析得出“双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维的协变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在积极适应时代同时,不过度盲从,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变化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发现新事物,勇于创新,突破常规;矛盾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不要被过度的矛盾思维所束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感和目标追求欲;整体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重视整体与部分联系,善于在个人努力同时与他人合作。
2.研究设计
2.1研究思路
首先采用质性研究(主要是访谈)分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思维方式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明确其维度,再以之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通过综合分析质性和量性研究结果,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在“双创”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中的突出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个案访谈
此次访谈选取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是否参加创新创业性质活动与比赛的8位同学,采用无结构访谈,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归纳,明确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四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现状调查问卷。
2.2.2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纸质和网络问卷并行发放的方式。纸质问卷主要以齐齐哈尔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一共发出纸质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网络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被试主要集中于齐齐哈尔地区高校学生。共收回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67份。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约达95%。
研究中将“协变性”界定为调节自我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性”界定为现实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矛盾性”界定为任何事物都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充满矛盾的;“整体性”界定为喜欢从整体角度,以联系方式思考和判断问题。
3.结果分析
3.1学生思维方式现状及特点
3.1.1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当问及“你了解创新创业方面相关的知识吗”,有超过半数(53.25%)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5.8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缺乏了解。
3.1.2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性质活动大学生思维差异比较
由上表可知,是否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维的协变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维的变化性要显著高于没有参与的学生,这说明参与这部分活动的大学生相比没参与的更能以灵活创新的方式看待处理问题。
3.2思维方式中的突出问题
3.2.1矛盾性思维方面——理想目标多变
当问及“我的理想目标经常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50.19%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由于矛盾思维的突出,许多大学生往往不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外界如影视剧中明星扮演的职业角色形象,常能使之形成短暂的“理想确定感”。但外界的“议程设置”往往能轻易地使他们再一次动摇。故其理想目标呈现出短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不切实际性等特点。
3.2.2协变性思维方面
3.2.2.1独立思考欠缺
当问卷中第7题问及“思考问题无法解决后,我通常选择”时,有44.57%的被试者选择了“求助网络”;29.96%选择了“求助他人”;仅有13.48%选择“继续思考”。独立思考习惯是近几年网媒盛行背景下各方关注的热点,由于网络媒体盛行,大学生中出現了一批“网络依存者”,只要遇到问题就立刻求助网络,并以网络答案为标准,摒弃了个人见解,而这恰恰阻碍了创意想法的产生。
3.2.2.2批判意识淡薄
当问卷第11题提及“对于权威书籍,人士给出的定理,我通常不会质疑”时,64.42%的人选择了“比较符合”。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是中国学生饱受诟病的一点,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结果至上的需要,多数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只注重定性化的结果,忽视结果的生产过程,也很少提出质疑。而创新创业所需的就是基于常规,但不囿于常规,而是勇于突破和质疑,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所非常缺乏的。
3.2.3变化性思维方面——保守稳定过度
当问到“我喜欢那些按固定规则去做就可完成的任务”时,61.05%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尽管在不少情况下,大学生表示“喜欢尝试自己的想法”、“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一旦遇到有矩可循,有先例可参照的事物,鉴于其相对较小的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倾向性,而这也比较符合杨义等学者在早期研究中提及的中国人着眼于整体稳定的思维特点。
3.2.4整体性思维方面——理想主义过度
当问及“开展一项活动时,我认为每个方面都同等重要”,53.18%的被试选择了“比较符合”。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生看待问题时注重部分与整体关联性的特点,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方同等重要”的理想化与绝对化又是大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另一大特征。他们往往追求尽善尽美,平均化地看待整体中的各部分,容易造成团队合作时无法正确处理各成员之间关系,理想与现实落差过大等问题。
4.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