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机理教学法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真正接触它的时间并不长,在对待机理教学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机理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声乐;机理教学法;教育
(1)真理永远不能被终结,它是无限发展的,而我们对歌唱机理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正如《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中所提到的:“机理教学法存在的困难是:今日人们对发声器官的认识仍极肤浅。很多问题仍有待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使人们有可能用更先进的研究手段去揭示”。如果说,我们现在已有的知识使我们掌握了部分发声器官的构造以及发声的原理,那么这还仅仅是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仍有争论。另外,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动作(包括歌唱)都是受我们的神经来支配的,而对于人类神经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2)了解机理知识应是高级阶段,声乐初级入门还是需依靠更直观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引起学生思想混乱,事倍功半。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具体的声音条件,指出他们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死的理论。同时,表述也要恰当,应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应该告诉学生多深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所在。所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对所学知识的准备程度等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在学生声乐水平没有到达一定程度之前,教师使用,如 “胸腹式呼吸”、“声音加入轻机能”等过于专业化的语言,往往会由于其不知其中包含的道理,而感到莫明其妙,以至于上课效果并不如意;初学者应该在一开始就知道好的声音应该有“明亮”的特点,但教师如果过早的告诉他使声音“明亮”的高泛音出自喉部某个空间,学生很可能把意识集中到了喉器上,以至于造成喉外肌紧张,产生可怕的喉音。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诗意的比喻与准确的示范常常是声乐学习者入门的阶梯。
(3)有很多声乐具体问题只用机理的方法还无法解决,还需要一些经验的东西来弥补。
机理教学法是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艺术,但是,用科学的语言教授艺术是不充分的。我们之前提到要“制造歌唱的乐器”,而这区别于其他演奏乐器的特殊性在于:“歌唱的乐器”长在人的体内,是非直观的,而且很多参与发声的器官处于意识水平之下,不能被大脑直接控制,我们除了用本能对付本能外(用打哈欠的手法来使喉外肌放松等),还需要采用比喻等手段来启发、诱导以达到正确发声的目的。比如:歌唱呼吸时,横膈膜的下降可以使肺部吸入更多的气以供歌唱使用,它回收速度的快慢也影响到所唱乐句的长短。有人提出要“控制横膈膜”,但由于它不是随意肌而使这种观点成为了不可能。歌唱过程当中,在唱一个长乐句的同时,歌手腰腹周围常常会有扩张的感觉(虽然实际上腰腹会由于体内气体减少、横膈膜上升而回收),记住这种感觉有助于保持充足的气息。
众多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需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不能被割裂开。直接地去调节发声器官的某一部分(如:声带、舌头、共鸣腔等),就打破了整体状态应有的平衡,那样只会导致局部肌肉的紧张,从而也失去整体歌唱状态的平衡。有时为了表达“抽象的感觉”而精选的词汇却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比如:为了达到使声音传的远、有力度的目的,教师常会使用“集中”或“焦点”等词语。因为,当声门发出的音响从喉颈环或会厌溪经过时,会被这细小的管子收拢,形成柱状音束,同时产生频率在2800左右的高泛音,确实使人能感觉到声音有种“集中”或“焦点”的感觉。当然,不同的人对于高泛音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如面罩、高位置等),但其实质却是一样的。用这样的词语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意识集中于某种特定的感觉上,使其所有发声器官为了一个目的而整体的、平衡的调节,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获得理想的声音共鸣。
另外,教师想要给学生树立的声音概念,可以用自己的示范展现出来,这其实也是古代意大利主要的声乐教学方式。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儿童的语言能力其实就是靠模仿成人说话而得来的。意大利有“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的说法。在模仿教师的范唱时,学生的耳朵起到调节作用,它间接控制了发声器官,使其工作达到整体的平衡状态。模仿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最直接的获得好声音的办法。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对歌唱的呼吸、声音的音质与音色、纯正的元音等概念最直接的印象。毕竟,依靠经验的教学法的声乐教学存在了很长时间,过去的声乐教师曾依此培养出很多著名歌唱家,它在声乐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桑素萍. 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形式探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2]李艳秋.试论声乐艺术的审美异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声乐;机理教学法;教育
(1)真理永远不能被终结,它是无限发展的,而我们对歌唱机理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正如《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中所提到的:“机理教学法存在的困难是:今日人们对发声器官的认识仍极肤浅。很多问题仍有待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使人们有可能用更先进的研究手段去揭示”。如果说,我们现在已有的知识使我们掌握了部分发声器官的构造以及发声的原理,那么这还仅仅是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仍有争论。另外,我们知道,人类的行为、动作(包括歌唱)都是受我们的神经来支配的,而对于人类神经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2)了解机理知识应是高级阶段,声乐初级入门还是需依靠更直观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引起学生思想混乱,事倍功半。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具体的声音条件,指出他们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死的理论。同时,表述也要恰当,应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应该告诉学生多深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所在。所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对所学知识的准备程度等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在学生声乐水平没有到达一定程度之前,教师使用,如 “胸腹式呼吸”、“声音加入轻机能”等过于专业化的语言,往往会由于其不知其中包含的道理,而感到莫明其妙,以至于上课效果并不如意;初学者应该在一开始就知道好的声音应该有“明亮”的特点,但教师如果过早的告诉他使声音“明亮”的高泛音出自喉部某个空间,学生很可能把意识集中到了喉器上,以至于造成喉外肌紧张,产生可怕的喉音。这样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诗意的比喻与准确的示范常常是声乐学习者入门的阶梯。
(3)有很多声乐具体问题只用机理的方法还无法解决,还需要一些经验的东西来弥补。
机理教学法是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艺术,但是,用科学的语言教授艺术是不充分的。我们之前提到要“制造歌唱的乐器”,而这区别于其他演奏乐器的特殊性在于:“歌唱的乐器”长在人的体内,是非直观的,而且很多参与发声的器官处于意识水平之下,不能被大脑直接控制,我们除了用本能对付本能外(用打哈欠的手法来使喉外肌放松等),还需要采用比喻等手段来启发、诱导以达到正确发声的目的。比如:歌唱呼吸时,横膈膜的下降可以使肺部吸入更多的气以供歌唱使用,它回收速度的快慢也影响到所唱乐句的长短。有人提出要“控制横膈膜”,但由于它不是随意肌而使这种观点成为了不可能。歌唱过程当中,在唱一个长乐句的同时,歌手腰腹周围常常会有扩张的感觉(虽然实际上腰腹会由于体内气体减少、横膈膜上升而回收),记住这种感觉有助于保持充足的气息。
众多复杂多变的声乐技巧需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不能被割裂开。直接地去调节发声器官的某一部分(如:声带、舌头、共鸣腔等),就打破了整体状态应有的平衡,那样只会导致局部肌肉的紧张,从而也失去整体歌唱状态的平衡。有时为了表达“抽象的感觉”而精选的词汇却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比如:为了达到使声音传的远、有力度的目的,教师常会使用“集中”或“焦点”等词语。因为,当声门发出的音响从喉颈环或会厌溪经过时,会被这细小的管子收拢,形成柱状音束,同时产生频率在2800左右的高泛音,确实使人能感觉到声音有种“集中”或“焦点”的感觉。当然,不同的人对于高泛音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如面罩、高位置等),但其实质却是一样的。用这样的词语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意识集中于某种特定的感觉上,使其所有发声器官为了一个目的而整体的、平衡的调节,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获得理想的声音共鸣。
另外,教师想要给学生树立的声音概念,可以用自己的示范展现出来,这其实也是古代意大利主要的声乐教学方式。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儿童的语言能力其实就是靠模仿成人说话而得来的。意大利有“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的说法。在模仿教师的范唱时,学生的耳朵起到调节作用,它间接控制了发声器官,使其工作达到整体的平衡状态。模仿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最直接的获得好声音的办法。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对歌唱的呼吸、声音的音质与音色、纯正的元音等概念最直接的印象。毕竟,依靠经验的教学法的声乐教学存在了很长时间,过去的声乐教师曾依此培养出很多著名歌唱家,它在声乐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桑素萍. 综合性大学声乐教学形式探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2]李艳秋.试论声乐艺术的审美异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