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主体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较好的机遇,话语体系不断创新、科学内容不断完备、前进方向不断明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表面化理解、教育渠道和方式缺乏创新、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都削弱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下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理论实践统一、他教自教统一、内容形式统一的原则,坚守课堂阵地、营造良好环境、诉诸社会实践,推进新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124-0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扎根期,思想活跃,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培育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之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4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立足群众立场、联系群众生活、采用群众话语、体现群众利益、用于群众实践、化解群众难题。它是一个“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通俗易懂而被人民群众认同、理解和把握,实现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化大众”即人民群众坚信、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明灯,关系到大学生做何人、走何路、为何学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一是理想信念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体现了大学生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信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坚定信仰,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性,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应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当代大学生奋斗的方向,帮助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以共产主义指导行动,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源在于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和国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和量的双维指标。从量的方面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群策群力地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创新发展而形成的理论成果。青年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社会群体中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宣传普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质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并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更应学习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信仰、躬身实践、不辱使命。因此,高校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铸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进载体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为:保障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手段,能够保证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使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育人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筑牢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践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大众化。开发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普及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理论水平和人格修养,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在实践中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既面临着机遇,也需应对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优化的话语体系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许多大学生看来,一些政治理论单调刻板、晦涩深奥,虽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要求,但过于强调社会层面的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难以产生心灵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宣传要处理好时、度、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产生共应,切实发挥正面宣传武装人、塑造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理论要运用群众表达、契合群众心灵,强调理论创作要坚持“二为”“双百”和“三贴近”,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中国作风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一句句朴实生动的话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年有理想、有信仰,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等,通俗易懂、意蕴深刻,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相契合,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人民群众个人理想相融合,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使青年大学生爱听、能懂、愿为,从心底产生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为精神,外化为实践,使大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并牢固“四个自信”,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是科学的、完备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其自身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路径加以贯彻。在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待。他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用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机制由表及里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能为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新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新阶段,特别是“中国梦”等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引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熏陶和滋养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广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各方面利益冲突不断深化,矛盾和阻力增多。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使西方的一些不符合我国实际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渗入我国思想领域,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松动,樹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难度增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加剧,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红色人生底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每一重大理论的提出,无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使理论成果更加接地气、近人心、表民意、促落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理论上成熟,才能坚定政治立场,只有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的行动才能不断前进。作为系统完备、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向上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引导着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融合,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相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青年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不含糊,做到举旗定向、态度明确、立场坚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主心骨,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推动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效卓著。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管党理政新思想,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数大学生赞同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应看到并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认识表面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指导和建设社会主义、预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抽象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同,涉世不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晦涩难懂的。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内涵,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自己、指导实践。此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失范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遵循。课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多数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作为公共课,但是强制性的必修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课堂授课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往往停滞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知识加以学习,只求及格,很难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信念,很难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世价值、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表面化,理想信念中的知情意信行发展不平衡,理想信念呈现多元性、易变性等特点。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渠道缺乏创新性。列宁指出,工人阶级内部不会自发产生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很难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这就需要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然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是消极被动的接收对象,通常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接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期达到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程度。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大学生的自身能动性,具有刻板性、目的性和趋利性,其结果往往差强人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方法,即在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将群众的意见加以集中,再到群众中去普及宣传,见之于群众的实践,然后再集中,如此无限循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倾向于单向灌输,信息反馈路径不畅,难免造成片面性和失效性。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理论传导和沟通的过程”[4]。 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切实地把握接收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需要,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渠道,提高功效性。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脱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靠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也要靠实践,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升华同样也靠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普及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既要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理论的完善,推进理论纵深发展,又要密切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实践,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有关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此形成的理想信念是表面的、肤浅的、易变的。有些学生只是空喊“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些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但在行动上却不愿艰苦奋斗、躬身实践。如此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对策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落实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原则为人们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准则,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一系列基本原则,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性和感染力。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切实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教育者要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要切忌教条和经验主义,避免生搬硬套、空洞宽泛、脱离学生实际,以免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使学生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切身利益诉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现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归属感、责任感。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铸牢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并自觉躬身于实现中华民族历史飞躍的伟大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原则。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应遵循的又一基本准则,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价值,更好发挥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功效。他人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支撑起强有力的平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要因势而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路线、新论断,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拉近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易懂、真信、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切忌对理论生搬硬套,通过多种形式教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培育学生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品质,教育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坚信不疑、践行不移,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效力。列宁强调:“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6]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提升自我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学生会、党支部等自我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善于反思、勤于思考、勇于奋斗,自觉寻找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差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3.坚持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的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根,形式是表,二者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处理好理论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形式辅助内容,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列宁指出:“最大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的通俗化。”[7]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要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大学生的行动,必须提纲挈领、浅显易懂,使大学生能理解和把握,并在大众化的过程中真正回答和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指导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源泉。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代性,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形成普遍共识。要使得马克思主义赢得青年学生的尊崇,除了理论内容贴近学生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传播普及形式。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促进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要求,使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觉拥护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途径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8]这里的“桥”或“船”就是方法途径。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挖掘适当的途径,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目的。
1.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教育阵地和平台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目标,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列宁强调:坚持政治思想行动的一致,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要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为基础。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化,增进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学子,深入总结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着力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拉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9],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者的真信和真懂是决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以身示教,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更新理论知识,提升使命意识。
2.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10]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不断提高的内在精神需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孕育良好的校园软环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和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具有高校自我风格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各方面建设之中。要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道德境界,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会、党支部等大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高校校园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马克思主义时刻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追求更加美好未来。
3.诉诸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接受实践检验中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课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11]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宣传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身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和武装,筑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鼓励大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和我国社会发展问题,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澄清是非、端正态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提高自身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水平,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觉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70,鼓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进。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向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者和享受者。党和国家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理清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走向,摒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的矛盾问题,发挥学生自身、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和社会实践多方的合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实现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 何玲玲,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0.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124-0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扎根期,思想活跃,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培育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之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4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立足群众立场、联系群众生活、采用群众话语、体现群众利益、用于群众实践、化解群众难题。它是一个“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通俗易懂而被人民群众认同、理解和把握,实现宣传和普及的“大众化”;“化大众”即人民群众坚信、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明灯,关系到大学生做何人、走何路、为何学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一是理想信念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体现了大学生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信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坚定信仰,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性,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应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当代大学生奋斗的方向,帮助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以共产主义指导行动,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源在于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和国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和量的双维指标。从量的方面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群策群力地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创新发展而形成的理论成果。青年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社会群体中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宣传普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质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并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更应学习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信仰、躬身实践、不辱使命。因此,高校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铸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进载体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为:保障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手段,能够保证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使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育人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筑牢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践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大众化。开发作用是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普及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理论水平和人格修养,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在实践中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既面临着机遇,也需应对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优化的话语体系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许多大学生看来,一些政治理论单调刻板、晦涩深奥,虽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要求,但过于强调社会层面的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难以产生心灵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宣传要处理好时、度、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产生共应,切实发挥正面宣传武装人、塑造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理论要运用群众表达、契合群众心灵,强调理论创作要坚持“二为”“双百”和“三贴近”,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中国作风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一句句朴实生动的话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青年有理想、有信仰,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等,通俗易懂、意蕴深刻,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相契合,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人民群众个人理想相融合,具有大众性和艺术性,使青年大学生爱听、能懂、愿为,从心底产生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为精神,外化为实践,使大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并牢固“四个自信”,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是科学的、完备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其自身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路径加以贯彻。在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待。他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用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机制由表及里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能为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新时期,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新阶段,特别是“中国梦”等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引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熏陶和滋养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广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各方面利益冲突不断深化,矛盾和阻力增多。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使西方的一些不符合我国实际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渗入我国思想领域,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松动,樹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难度增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加剧,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红色人生底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每一重大理论的提出,无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使理论成果更加接地气、近人心、表民意、促落实。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理论上成熟,才能坚定政治立场,只有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的行动才能不断前进。作为系统完备、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方向上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引导着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融合,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相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青年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不含糊,做到举旗定向、态度明确、立场坚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主心骨,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推动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效卓著。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管党理政新思想,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数大学生赞同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应看到并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认识表面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指导和建设社会主义、预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抽象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同,涉世不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晦涩难懂的。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内涵,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自己、指导实践。此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失范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遵循。课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式。多数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作为公共课,但是强制性的必修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课堂授课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往往停滞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知识加以学习,只求及格,很难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和信念,很难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世价值、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表面化,理想信念中的知情意信行发展不平衡,理想信念呈现多元性、易变性等特点。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渠道缺乏创新性。列宁指出,工人阶级内部不会自发产生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很难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这就需要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然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是消极被动的接收对象,通常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接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期达到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程度。这种教育方法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大学生的自身能动性,具有刻板性、目的性和趋利性,其结果往往差强人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过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方法,即在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将群众的意见加以集中,再到群众中去普及宣传,见之于群众的实践,然后再集中,如此无限循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倾向于单向灌输,信息反馈路径不畅,难免造成片面性和失效性。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理论传导和沟通的过程”[4]。 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切实地把握接收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需要,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渠道,提高功效性。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脱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靠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也要靠实践,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升华同样也靠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普及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既要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理论的完善,推进理论纵深发展,又要密切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实践,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有关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此形成的理想信念是表面的、肤浅的、易变的。有些学生只是空喊“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些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但在行动上却不愿艰苦奋斗、躬身实践。如此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对策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落实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原则为人们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准则,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一系列基本原则,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性和感染力。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切实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教育者要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要切忌教条和经验主义,避免生搬硬套、空洞宽泛、脱离学生实际,以免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使学生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切身利益诉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现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归属感、责任感。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铸牢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并自觉躬身于实现中华民族历史飞躍的伟大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原则。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应遵循的又一基本准则,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价值,更好发挥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功效。他人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支撑起强有力的平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要因势而变、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路线、新论断,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拉近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易懂、真信、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切忌对理论生搬硬套,通过多种形式教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培育学生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品质,教育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坚信不疑、践行不移,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效力。列宁强调:“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6]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提升自我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学生会、党支部等自我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善于反思、勤于思考、勇于奋斗,自觉寻找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差距,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3.坚持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的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根,形式是表,二者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处理好理论内容和传播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形式辅助内容,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列宁指出:“最大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的通俗化。”[7]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要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大学生的行动,必须提纲挈领、浅显易懂,使大学生能理解和把握,并在大众化的过程中真正回答和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指导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源泉。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代性,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形成普遍共识。要使得马克思主义赢得青年学生的尊崇,除了理论内容贴近学生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传播普及形式。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促进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要求,使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觉拥护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途径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8]这里的“桥”或“船”就是方法途径。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挖掘适当的途径,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目的。
1.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教育阵地和平台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目标,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列宁强调:坚持政治思想行动的一致,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要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为基础。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化,增进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学子,深入总结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着力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拉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距离。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9],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者的真信和真懂是决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以身示教,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更新理论知识,提升使命意识。
2.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10]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不断提高的内在精神需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提升,孕育良好的校园软环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和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具有高校自我风格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校各方面建设之中。要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校园管理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道德境界,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会、党支部等大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组织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高校校园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马克思主义时刻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追求更加美好未来。
3.诉诸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接受实践检验中完善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课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11]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宣传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身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和武装,筑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鼓励大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和我国社会发展问题,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澄清是非、端正态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提高自身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水平,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觉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70,鼓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进。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向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者和享受者。党和国家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理清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走向,摒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的矛盾问题,发挥学生自身、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和社会实践多方的合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实现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以青春梦助力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 何玲玲,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0.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