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改革先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诞生了众多著名的中国企业而被称为“蛇口现象”。招商银行作为这一现象的代表,其新任董事长傅育宁被寄予厚望。
9月21日,招商银行(3968.HK)发表声明,任命傅育宁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而在一个月前,傅已经接替“因年龄原因”卸任的秦晓出任招商银行母公司、国有企业集团招商局的董事长。
二次辉煌与“蛇口现象”
香港上环,澳门赌王何鸿燊家族开发的信德中心37-40层,招商局集团总部就位于这里。作为一家发轫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招商局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然而,几经周折后,它几乎为公众所遗忘。
1978年10月9日,被任命为交通部所属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以交通部党组的名义,执笔起草了一份请示报告,上报中央。在这份请示报告中,他写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今后的要求,我们认为今后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争取5年-8年内将招商局发展成为能控制香港航运业的综合性大企业”
这份报告没有太多的阐释和分析,甚至很直白地提出,“鉴于港澳的资本主义竞争激烈,情况瞬息万变,一定要改革上层建筑,简化审批手续……建议授权可以一次批准招商局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的权限,从事业务活动……”
这份文件代表着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起点,第一次是李鸿章在1872年底向清政府呈上的《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但当时的招商局,家底薄弱、业务局促,资产积累不到2亿元。
1990年,招商局收购香港德辅道西9号地块,并在此地块上修建了商业大厦。由于当时香港可以进行楼宇预售,俗称“卖楼花”,招商局在1992年开始预售该项目,到1994年年底,该项目的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5.4亿港元,其利润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招商局航运等各种业务的利润总和。
这大大激发了招商局集团在香港以及内地大城市大搞房地产的雄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招商局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43个项目,高峰时候总投资达到150亿元,几乎是当时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商。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遭受沉重打击。1999年,招商局决定战略撤出香港的房地产业务,招商地产最后成为蛇口控股公司主体。
1979年1月31日,一份《广东省和交通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工业区的报告》送到了中南海。当天10时至11时45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谷牧接见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袁庚,听取关于招商局筹建蛇口工业区的汇报。
当时,袁庚摊开了一张繁体字的《香港明细全图》,向李先念介绍香港与大陆边境线上的情况,请示能否在蛇口划出一块地作为招商局工业用地。李先念大笔一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指南头半岛)吧!”并在报告上写下:“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这一年,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
此时的招商局则已经在蛇口深耕2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从这里走出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著名中国企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蛇口现象”。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招商局做出重大调整,把旗下的金融、工业、地产、物流的总部由香港迁到了深圳。蛇口工业区亦在以后的10年里成为招商局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基地和管理区域。
如今,招商局在深圳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0亿元,各类税收每年超过150亿元,作为一家在国民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龐大企业集团,其拥有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金融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三大核心产业,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首家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
袁庚曾把“蛇口”看做一根“注入外来有益的经济因素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试管”,招商银行正是从这一试管中孕育而出的。1987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
成立之初,招商银行只有1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业务范围仅限于深圳这座当时刚刚起飞的创业城市。而如今,其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2.28万亿元,是中国第6大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招商银行已在全国设立750个分支机构,被一些国外媒体看成是中国最有创新精神和最健康、最受尊敬的银行。
1984年,蛇口工业区已有上百家企业。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辖属企业,有的在存钱,有的在贷款,“一存一贷”之间便损失了部分利率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年4月,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问世。
1985年下半年,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宏观控制,紧缩信贷资金。为了使工业区可以灵活地吸收各类资金,改善原来单一地对银行负债的局面,保证资金供给,决定在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财务公司。1985年8月,“蛇口财务公司”成立。1986年5月,“蛇口财务公司”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始经营外汇业务并取得成功。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决定组建和发展一批新型的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同时也为专业银行商业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1985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专程视察蛇口。袁庚和时任蛇口工业区常务副董事长王世桢向她汇报工作时,提出在蛇口财务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家完全由企业持股、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中国式的商业银行。
1987年3月31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工商局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招商局集团作为独家出资人。袁庚兼任招商银行董事长,王世桢兼任首任行长。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开业,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银行宣告诞生。
当时,招商银行由招商局独家出资创办,在体制上是作为招商局集团全资附属的地区性商业银行。尽管如此,招商银行仍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并把这项制度写进了银行章程。据王世桢回忆,“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在当时争议极大。
企业独资的银行有管理直接、决策迅速等优点,但在资本积累、市场开拓、业务发展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987年底,王世桢提出了扩股增资的想法,将招商银行由企业独资兴办的银行改变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1988年,招商银行修改章程,将其定位从“蛇口工业区投资创办的综合性银行”上升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9年,招商银行首次扩股增资,实收资本金从人民币1亿元增加到4亿元,股东由一家增加到7家,新吸纳了当时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交通部广州海运局、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山东省交通厅物资工业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等6家股东,使招商局的股份由100%减为45%。
经过扩股增资,招商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为其后的经营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保障。1991年,招商银行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外地分行,走向全国;1992年,在香港成立办事处,为其首间境外机构,走上国际舞台。
“一卡通”一举成名
1992年,招商银行网点已遍布深圳。在那个拼营业网点数量的年代,如果不另辟蹊径,招行可能永远只能生存在国有银行的阴影之下。1995年,招行率先在深圳地区推出了集本外币、定期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卡 ——“一卡通”,并迅速推向全国。
“一卡通”的推出对于后来确立招商银行在个人储蓄业务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招行的“一卡通”已发行超过4500万张,卡均存款8300元,使得招商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在40%左右,客户基础问题也迎刃而解。
但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招商银行的风险堆积也在累加。从1989年6月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开始到1997年底,招商银行的离岸业务资产已占到全行总资产的9.58%。其中,离岸存款占全行存款的13.73%,离岸贷款占全行贷款的17.20%,而离岸结算占全行的34.76%。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量的扩张,未能有效控制风险,离岸业务发展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浮出水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招商银行总行离岸部、广州分行、成都分行、海南代表处整体经营状况不善,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国际业务受到巨大影响。而且,此时的招商银行正处在新老接替阶段。
1999年,招商银行聘马蔚华为行长,王世桢改任常务副董事长。招商银行首任董事长袁庚也于2001年退休,由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兼任。
马蔚华上任不久,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发生“挤提”事件。通过紧急调拨资金,才顶住了挤提风波;同年1月,央行紧急叫停国内所有银行的离岸业务,招商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至此跌入谷底。不仅撤消了海南代表处和广州分行花都支行,而且,广州分行和成都分行的经营,直到2000年才取得根本性好转。
2000年,招商银行总行成立风险控制部,集中风险控制。2002年,在国内同业中较早成立了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从贷款调查、审批到回收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信贷管理体系,实行了统一授信、整体审批、弹性授权、独立操作放款的制度,并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单笔报告制、行长问责制等。
1999年,招商银行又在国内逐步推出第一个网上银行——“一网通”。从那时开始,招行在国内全力以赴地推动网上银行,解决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
马蔚华就任招行行长后,很快就意识到互联网对招行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银行业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属性决定了其可以担当网络资源整合者这样一个角色,而招商银行可以抢先占据有利位置——让中国的消费者们一提招行,就想到网上银行。
作为零售的另一部分,信用卡也从一开始就被招行盯住。1995年初,招商银行组建了储蓄信用卡部,并在1996年发了首张信用卡。但因市场限制,亏损严重,1998年中暂停发卡。
2001年,招商银行再次研究要不要搞信用卡。当时麦肯锡有一个报告说,中国的信用卡不会赚钱,但招行判断,信用卡在中国肯定有钱途。2004年,招行与台湾中国信托银行合作,再次发信用卡。结果4年就实现了盈利。
1998年底,招商银行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资本金达到42亿元。到2001年底,招商银行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3088.29亿元,但是资本充足率仍十分窘迫。于是,上市成为招商银行的必然选择。
但招商银行的上市之路却走得一波三折。2001年,刚进入上市准备期就遇到突发股灾;随后,银监会提高上市门槛。2002年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又令招商银行所聘用的一家审计机构被撤销执业资格……尽管经历这些波折,2002年4月,刚过15岁生日的招商银行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对于招商銀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仅解决了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而且帮助招商银行实现了由传统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的根本转变,迈出了海外拓展第一步。同时借助上市,招商银行实际募集资金107.69亿元,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了17.6%。
继在上海上市后,2006年9月,招商银行顺利在香港上市,募资22亿港元,成为第一家股改后以A+H形式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充足的资本金也令招商银行的海外战略得以迅速推进。2002年,上交所上市后19天,香港金管局允许招商银行在香港创立分行。当时,招商银行是除四大国有银行外,唯一一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2008年10月,招商银行开设纽约分行,成为自1991年美国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同年,招商银行以超过46亿美元的总价,成功并购了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这是中国大陆迄今最大、香港近七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就在今年7月,招行伦敦代表处正式设立。此外,其还计划在台湾设立代表处。
开启下一个“10年”的新时代
2000年,秦晓是在53岁的时间点上接棒董事长一职,带领招商局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用3年时间重整了一个招商局、用3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招商局,又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新再造工程”的征途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此,招商局走出了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后的阴影,也扛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招商局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增幅441.2%,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增幅1282.61%。
为此,有人把秦晓与招商局的开创者李鸿章,以及招商局的重建者袁庚并称为招商局历史上的3大关键人物。生命仿佛是一场轮回。如今,傅育宁也在自己53岁的这一年,成了招商局的当家人。
翻开傅育宁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迄今为止的人生里,没有离开过他钟情的大海。1982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港口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4年后,又在英国布鲁诺尔大学获海洋工程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后曾于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98年,傅育宁进入招商局集团,任常务董事、副总裁,并在2000年4月成为集团总裁。同时,还兼任招商局国际主席、招商局中国基金主席、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会执委会主席、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轮船董事长、中集集团董事长、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等职。
在招商局工作的十几年里,傅育宁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2007年他部署的5年“新再造工程”,并提出今后2年内完成各项指标。预计到2011年,招商局总资本将达到近2000亿元,年利润总额将达到近180亿元,净利润将逾百亿元。
据傅育宁介绍,招商局未来的产业布局中,金融业和实业的互动和关联性会加强。未来无论是实业发展,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土地开发房地产业,都将获益于金融产业的提升和布局。
因其已经顺利接替秦晓出任招商银行母公司、国有企业集团招商局集团的董事长。因此,招商银行的任命符合普遍的预期。而和秦晓一样,傅育宁内敛沉静,渊博儒雅,相信和属于傅育宁的下一个“10年”同样会收获精彩。
9月21日,招商银行(3968.HK)发表声明,任命傅育宁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而在一个月前,傅已经接替“因年龄原因”卸任的秦晓出任招商银行母公司、国有企业集团招商局的董事长。
二次辉煌与“蛇口现象”
香港上环,澳门赌王何鸿燊家族开发的信德中心37-40层,招商局集团总部就位于这里。作为一家发轫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招商局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然而,几经周折后,它几乎为公众所遗忘。
1978年10月9日,被任命为交通部所属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以交通部党组的名义,执笔起草了一份请示报告,上报中央。在这份请示报告中,他写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今后的要求,我们认为今后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争取5年-8年内将招商局发展成为能控制香港航运业的综合性大企业”
这份报告没有太多的阐释和分析,甚至很直白地提出,“鉴于港澳的资本主义竞争激烈,情况瞬息万变,一定要改革上层建筑,简化审批手续……建议授权可以一次批准招商局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的权限,从事业务活动……”
这份文件代表着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起点,第一次是李鸿章在1872年底向清政府呈上的《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但当时的招商局,家底薄弱、业务局促,资产积累不到2亿元。
1990年,招商局收购香港德辅道西9号地块,并在此地块上修建了商业大厦。由于当时香港可以进行楼宇预售,俗称“卖楼花”,招商局在1992年开始预售该项目,到1994年年底,该项目的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5.4亿港元,其利润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招商局航运等各种业务的利润总和。
这大大激发了招商局集团在香港以及内地大城市大搞房地产的雄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招商局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43个项目,高峰时候总投资达到150亿元,几乎是当时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商。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遭受沉重打击。1999年,招商局决定战略撤出香港的房地产业务,招商地产最后成为蛇口控股公司主体。
1979年1月31日,一份《广东省和交通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工业区的报告》送到了中南海。当天10时至11时45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谷牧接见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袁庚,听取关于招商局筹建蛇口工业区的汇报。
当时,袁庚摊开了一张繁体字的《香港明细全图》,向李先念介绍香港与大陆边境线上的情况,请示能否在蛇口划出一块地作为招商局工业用地。李先念大笔一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指南头半岛)吧!”并在报告上写下:“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这一年,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
此时的招商局则已经在蛇口深耕2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从这里走出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著名中国企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蛇口现象”。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招商局做出重大调整,把旗下的金融、工业、地产、物流的总部由香港迁到了深圳。蛇口工业区亦在以后的10年里成为招商局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基地和管理区域。
如今,招商局在深圳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0亿元,各类税收每年超过150亿元,作为一家在国民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龐大企业集团,其拥有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金融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三大核心产业,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首家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
袁庚曾把“蛇口”看做一根“注入外来有益的经济因素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试管”,招商银行正是从这一试管中孕育而出的。1987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
成立之初,招商银行只有1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业务范围仅限于深圳这座当时刚刚起飞的创业城市。而如今,其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2.28万亿元,是中国第6大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招商银行已在全国设立750个分支机构,被一些国外媒体看成是中国最有创新精神和最健康、最受尊敬的银行。
1984年,蛇口工业区已有上百家企业。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辖属企业,有的在存钱,有的在贷款,“一存一贷”之间便损失了部分利率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年4月,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问世。
1985年下半年,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宏观控制,紧缩信贷资金。为了使工业区可以灵活地吸收各类资金,改善原来单一地对银行负债的局面,保证资金供给,决定在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财务公司。1985年8月,“蛇口财务公司”成立。1986年5月,“蛇口财务公司”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始经营外汇业务并取得成功。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决定组建和发展一批新型的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同时也为专业银行商业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1985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专程视察蛇口。袁庚和时任蛇口工业区常务副董事长王世桢向她汇报工作时,提出在蛇口财务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家完全由企业持股、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中国式的商业银行。
1987年3月31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工商局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招商局集团作为独家出资人。袁庚兼任招商银行董事长,王世桢兼任首任行长。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开业,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银行宣告诞生。
当时,招商银行由招商局独家出资创办,在体制上是作为招商局集团全资附属的地区性商业银行。尽管如此,招商银行仍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并把这项制度写进了银行章程。据王世桢回忆,“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在当时争议极大。
企业独资的银行有管理直接、决策迅速等优点,但在资本积累、市场开拓、业务发展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987年底,王世桢提出了扩股增资的想法,将招商银行由企业独资兴办的银行改变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1988年,招商银行修改章程,将其定位从“蛇口工业区投资创办的综合性银行”上升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9年,招商银行首次扩股增资,实收资本金从人民币1亿元增加到4亿元,股东由一家增加到7家,新吸纳了当时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交通部广州海运局、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山东省交通厅物资工业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等6家股东,使招商局的股份由100%减为45%。
经过扩股增资,招商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为其后的经营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保障。1991年,招商银行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外地分行,走向全国;1992年,在香港成立办事处,为其首间境外机构,走上国际舞台。
“一卡通”一举成名
1992年,招商银行网点已遍布深圳。在那个拼营业网点数量的年代,如果不另辟蹊径,招行可能永远只能生存在国有银行的阴影之下。1995年,招行率先在深圳地区推出了集本外币、定期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卡 ——“一卡通”,并迅速推向全国。
“一卡通”的推出对于后来确立招商银行在个人储蓄业务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招行的“一卡通”已发行超过4500万张,卡均存款8300元,使得招商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在40%左右,客户基础问题也迎刃而解。
但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招商银行的风险堆积也在累加。从1989年6月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开始到1997年底,招商银行的离岸业务资产已占到全行总资产的9.58%。其中,离岸存款占全行存款的13.73%,离岸贷款占全行贷款的17.20%,而离岸结算占全行的34.76%。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量的扩张,未能有效控制风险,离岸业务发展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浮出水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招商银行总行离岸部、广州分行、成都分行、海南代表处整体经营状况不善,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国际业务受到巨大影响。而且,此时的招商银行正处在新老接替阶段。
1999年,招商银行聘马蔚华为行长,王世桢改任常务副董事长。招商银行首任董事长袁庚也于2001年退休,由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兼任。
马蔚华上任不久,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发生“挤提”事件。通过紧急调拨资金,才顶住了挤提风波;同年1月,央行紧急叫停国内所有银行的离岸业务,招商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至此跌入谷底。不仅撤消了海南代表处和广州分行花都支行,而且,广州分行和成都分行的经营,直到2000年才取得根本性好转。
2000年,招商银行总行成立风险控制部,集中风险控制。2002年,在国内同业中较早成立了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从贷款调查、审批到回收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信贷管理体系,实行了统一授信、整体审批、弹性授权、独立操作放款的制度,并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单笔报告制、行长问责制等。
1999年,招商银行又在国内逐步推出第一个网上银行——“一网通”。从那时开始,招行在国内全力以赴地推动网上银行,解决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
马蔚华就任招行行长后,很快就意识到互联网对招行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银行业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属性决定了其可以担当网络资源整合者这样一个角色,而招商银行可以抢先占据有利位置——让中国的消费者们一提招行,就想到网上银行。
作为零售的另一部分,信用卡也从一开始就被招行盯住。1995年初,招商银行组建了储蓄信用卡部,并在1996年发了首张信用卡。但因市场限制,亏损严重,1998年中暂停发卡。
2001年,招商银行再次研究要不要搞信用卡。当时麦肯锡有一个报告说,中国的信用卡不会赚钱,但招行判断,信用卡在中国肯定有钱途。2004年,招行与台湾中国信托银行合作,再次发信用卡。结果4年就实现了盈利。
1998年底,招商银行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资本金达到42亿元。到2001年底,招商银行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3088.29亿元,但是资本充足率仍十分窘迫。于是,上市成为招商银行的必然选择。
但招商银行的上市之路却走得一波三折。2001年,刚进入上市准备期就遇到突发股灾;随后,银监会提高上市门槛。2002年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又令招商银行所聘用的一家审计机构被撤销执业资格……尽管经历这些波折,2002年4月,刚过15岁生日的招商银行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对于招商銀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仅解决了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而且帮助招商银行实现了由传统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的根本转变,迈出了海外拓展第一步。同时借助上市,招商银行实际募集资金107.69亿元,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了17.6%。
继在上海上市后,2006年9月,招商银行顺利在香港上市,募资22亿港元,成为第一家股改后以A+H形式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充足的资本金也令招商银行的海外战略得以迅速推进。2002年,上交所上市后19天,香港金管局允许招商银行在香港创立分行。当时,招商银行是除四大国有银行外,唯一一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2008年10月,招商银行开设纽约分行,成为自1991年美国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同年,招商银行以超过46亿美元的总价,成功并购了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这是中国大陆迄今最大、香港近七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就在今年7月,招行伦敦代表处正式设立。此外,其还计划在台湾设立代表处。
开启下一个“10年”的新时代
2000年,秦晓是在53岁的时间点上接棒董事长一职,带领招商局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用3年时间重整了一个招商局、用3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招商局,又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新再造工程”的征途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此,招商局走出了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后的阴影,也扛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招商局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增幅441.2%,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增幅1282.61%。
为此,有人把秦晓与招商局的开创者李鸿章,以及招商局的重建者袁庚并称为招商局历史上的3大关键人物。生命仿佛是一场轮回。如今,傅育宁也在自己53岁的这一年,成了招商局的当家人。
翻开傅育宁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迄今为止的人生里,没有离开过他钟情的大海。1982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港口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4年后,又在英国布鲁诺尔大学获海洋工程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后曾于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98年,傅育宁进入招商局集团,任常务董事、副总裁,并在2000年4月成为集团总裁。同时,还兼任招商局国际主席、招商局中国基金主席、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会执委会主席、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轮船董事长、中集集团董事长、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等职。
在招商局工作的十几年里,傅育宁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2007年他部署的5年“新再造工程”,并提出今后2年内完成各项指标。预计到2011年,招商局总资本将达到近2000亿元,年利润总额将达到近180亿元,净利润将逾百亿元。
据傅育宁介绍,招商局未来的产业布局中,金融业和实业的互动和关联性会加强。未来无论是实业发展,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土地开发房地产业,都将获益于金融产业的提升和布局。
因其已经顺利接替秦晓出任招商银行母公司、国有企业集团招商局集团的董事长。因此,招商银行的任命符合普遍的预期。而和秦晓一样,傅育宁内敛沉静,渊博儒雅,相信和属于傅育宁的下一个“10年”同样会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