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教育的成败要看孩子一生的成就,着眼于孩子的德行能不能成就?因此,教育工作中要把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事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引导孩子把德行的根基早早地扎下去。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黄金时期,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有担当的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小学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我们应该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初步体会,浅谈几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创设问题情景
1.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大到爱国、爱党、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如《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课文表现了大自然风景优美,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的启示》《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报答父母之恩;《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挖掘德育教育,用不断熏陶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加强课文朗读能力训练,在感情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折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一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作者有意识地先让学生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中深切感受到圆明园的风景优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基础上,通过短视频播出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惋惜、痛恨之情就油然而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再次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牢记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渗透道德教育。
情感体验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去寻根求源。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让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时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我为什么不愿意放掉鲈鱼?”“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不愿意放掉鲈鱼?”的相关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层层递进,接着通过假设结果,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假如当年父亲让我悄悄地把鱼带回家,我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从小这样严格教育“我”遵守规则,当“我”成年后遇到诱惑时,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谈学习体会,去理解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在感情上能够得到共鸣,进而理解课文中父亲的良苦用心,使学生明白了父亲坚持让我放掉鲈鱼的目的,学生在自身经历这种阅读过程中,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小接受诚信教育,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4.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爱提问题”的好奇阶段,可塑性比较强,教师要善于创设形式多样的让学生有兴趣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创设问题时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每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从而理解課文里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
5.在总结回顾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中,每一篇文章都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时也应该强调文章学习后所受到的德育主旨。在教学《松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解松鼠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性等,上完了这篇课文,学生认识了小松鼠,内心充满愉悦,在总结课文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并谈学习体会,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明白了要爱护小动物。在总结回顾时加强德育教育的引导,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学到思想认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德行的引导,为孩子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教孩子知识技能学会做事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淑霞.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学周刊.2012(28)
[2]王婷婷.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创设问题情景
1.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大到爱国、爱党、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如《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课文表现了大自然风景优美,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的启示》《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报答父母之恩;《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挖掘德育教育,用不断熏陶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加强课文朗读能力训练,在感情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折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一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作者有意识地先让学生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中深切感受到圆明园的风景优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基础上,通过短视频播出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惋惜、痛恨之情就油然而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再次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牢记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渗透道德教育。
情感体验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去寻根求源。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境,让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时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我为什么不愿意放掉鲈鱼?”“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不愿意放掉鲈鱼?”的相关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层层递进,接着通过假设结果,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假如当年父亲让我悄悄地把鱼带回家,我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从小这样严格教育“我”遵守规则,当“我”成年后遇到诱惑时,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谈学习体会,去理解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在感情上能够得到共鸣,进而理解课文中父亲的良苦用心,使学生明白了父亲坚持让我放掉鲈鱼的目的,学生在自身经历这种阅读过程中,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小接受诚信教育,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加深刻。
4.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爱提问题”的好奇阶段,可塑性比较强,教师要善于创设形式多样的让学生有兴趣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创设问题时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每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从而理解課文里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
5.在总结回顾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中,每一篇文章都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时也应该强调文章学习后所受到的德育主旨。在教学《松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解松鼠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性等,上完了这篇课文,学生认识了小松鼠,内心充满愉悦,在总结课文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并谈学习体会,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明白了要爱护小动物。在总结回顾时加强德育教育的引导,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学到思想认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德行的引导,为孩子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教孩子知识技能学会做事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淑霞.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学周刊.2012(28)
[2]王婷婷.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