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持大略 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道教全真派是宋金之际在北方兴起的三大道教派别之一,创始人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人道后名吉(也写作喆、嘉),字知明,号重阳子。据传他48岁时在甘河镇遇到了神仙,神仙认为他可传可教,遂“密付口诀及饮以神水。”王重阳“自是尽断诸缘,同尘万有,佯狂垢污,人益叵测。”假托疯颠,自号“王害凤”,出家修行悟道。
金大定三年(1163)他自觉功成丹圆,出而迁移刘蒋村,与李凝阳、和玉蟾二道友庵居合伴潜修;而后又乞食出潼关往山东布教。到宁海(山东牟平),当地马钰敬信,于其家后园设庵奉居,号“垒真堂”。马钰、孙不二夫妇“俱执弟子礼”,又相继有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来归座下,王重阳遂为其号曰: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广宁、孙清静散人,共七位高徒。他携徒游化山东沿海一带;遂于文登立七宝会、宁海立金莲会、福山立三光会、登州立玉华会、莱州立平等会,以五处坛会场所化度众信。大定九年(1169)十月,他留王玉阳、郝广宁于昆俞山,携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四徒西归;十年(1170)抵汴(即河南开封)寓馆驿,“呼丹阳付密语,无疾而逝,春秋五十有八。四子归其柩,葬于刘蒋故庵之侧,丹阳因庐于墓,次今之祖庭是也。”
全真派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立教之初,本为不仕新朝,抱东海西山”之遗民态度。元代虞集《非非子幽室志》载:“昔者汴宋之将亡…一乃有豪杰之士,佯狂玩世,志之所存,则求返其真而已,谓之全真。士有识变乱之机者,往往从之。门户颇宽弘,杂出乎其间者,亦不可胜记。而涧饮谷食,耐辛苦寒暑,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自致于道。”徐琰《郝广宁道行碑》说:道教源于“老庄”,王重阳“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日垒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老氏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庄生所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外天地,遗万物,’‘深根宁极,’‘才垒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老庄之道于是乎始合。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郝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
王重阳创全真道,著有《重阳全真集》、《分梨十化集》等收入诗词歌曲千余首,其中多述“三教合一”之思想;他“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以孝谨纯一,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在文登、宁海、莱州,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居一教也。”他倡导出家离俗,注重清静苦修,提出《立教十五论》,他认为全真信徒入教必须持守:出家、住庵、云游、打坐、行医等种种规范;认为:道士心地清静自然能超出三界。在丹法修持方面他还著有《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著作。王祖创教初意穴居独修,虽是静心悟道之思,却表现他有引人隐修之思考;然而实践证明:要弘扬教宗,隐修行不通!他出潼关前往山东去布道。长春子丘处机是“七真”之中才思最为敏捷者,王祖心中器重但对丘却多有约束,这也是世俗与神圣间的平衡和中庸;神圣是世俗的超越和提升,中和却是达到最好境界。
王重阳开创道教全真派,上承北宋钟吕内丹源流,借金初适宜的社会环境,在短短不足三年(1167年4月至1170年初)的时间里,就在社会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培养出了高素质的道教骨干,并在教义理论、修持方法、组织形式等重要方面为全真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其弟子“全真七子”将其教旨精神传布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全国各地全真道士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金章宗赐刘蒋故庵为“灵虚观”之名,元太宗封其为“重阳万寿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垒真数徒还认为:王重阳为“北五祖”之一,刘蒋故庵“重阳万寿宫”是全真祖庭。
道教全真派是宋金之际在北方兴起的三大道教派别之一,创始人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人道后名吉(也写作喆、嘉),字知明,号重阳子。据传他48岁时在甘河镇遇到了神仙,神仙认为他可传可教,遂“密付口诀及饮以神水。”王重阳“自是尽断诸缘,同尘万有,佯狂垢污,人益叵测。”假托疯颠,自号“王害凤”,出家修行悟道。
金大定三年(1163)他自觉功成丹圆,出而迁移刘蒋村,与李凝阳、和玉蟾二道友庵居合伴潜修;而后又乞食出潼关往山东布教。到宁海(山东牟平),当地马钰敬信,于其家后园设庵奉居,号“垒真堂”。马钰、孙不二夫妇“俱执弟子礼”,又相继有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来归座下,王重阳遂为其号曰: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广宁、孙清静散人,共七位高徒。他携徒游化山东沿海一带;遂于文登立七宝会、宁海立金莲会、福山立三光会、登州立玉华会、莱州立平等会,以五处坛会场所化度众信。大定九年(1169)十月,他留王玉阳、郝广宁于昆俞山,携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四徒西归;十年(1170)抵汴(即河南开封)寓馆驿,“呼丹阳付密语,无疾而逝,春秋五十有八。四子归其柩,葬于刘蒋故庵之侧,丹阳因庐于墓,次今之祖庭是也。”
全真派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立教之初,本为不仕新朝,抱东海西山”之遗民态度。元代虞集《非非子幽室志》载:“昔者汴宋之将亡…一乃有豪杰之士,佯狂玩世,志之所存,则求返其真而已,谓之全真。士有识变乱之机者,往往从之。门户颇宽弘,杂出乎其间者,亦不可胜记。而涧饮谷食,耐辛苦寒暑,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自致于道。”徐琰《郝广宁道行碑》说:道教源于“老庄”,王重阳“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日垒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老氏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庄生所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外天地,遗万物,’‘深根宁极,’‘才垒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老庄之道于是乎始合。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郝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
王重阳创全真道,著有《重阳全真集》、《分梨十化集》等收入诗词歌曲千余首,其中多述“三教合一”之思想;他“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以孝谨纯一,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在文登、宁海、莱州,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居一教也。”他倡导出家离俗,注重清静苦修,提出《立教十五论》,他认为全真信徒入教必须持守:出家、住庵、云游、打坐、行医等种种规范;认为:道士心地清静自然能超出三界。在丹法修持方面他还著有《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著作。王祖创教初意穴居独修,虽是静心悟道之思,却表现他有引人隐修之思考;然而实践证明:要弘扬教宗,隐修行不通!他出潼关前往山东去布道。长春子丘处机是“七真”之中才思最为敏捷者,王祖心中器重但对丘却多有约束,这也是世俗与神圣间的平衡和中庸;神圣是世俗的超越和提升,中和却是达到最好境界。
王重阳开创道教全真派,上承北宋钟吕内丹源流,借金初适宜的社会环境,在短短不足三年(1167年4月至1170年初)的时间里,就在社会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培养出了高素质的道教骨干,并在教义理论、修持方法、组织形式等重要方面为全真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其弟子“全真七子”将其教旨精神传布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全国各地全真道士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金章宗赐刘蒋故庵为“灵虚观”之名,元太宗封其为“重阳万寿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垒真数徒还认为:王重阳为“北五祖”之一,刘蒋故庵“重阳万寿宫”是全真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