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尤其是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精美的乐器。古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古琴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关它的起源,无从定论。据历史文献记载《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维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众所周知,乐器是悦耳动听的,而古琴是悦心的,我认为古琴的美除了它应有的表现力之外,还有它的象形之美、铭文之美、苍古之美、曲谱之美以及音韵之美。
古琴的象形之美:古琴包括琴头、琴肩、琴身、琴腿、琴脚。分别象征着人体的各个部位。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古琴样式,如以孔子命名的“仲尼式”、以师旷命名的“师旷式”等。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身的贝壳镶嵌的十三个音位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的面板为圆象征着天空。底板为平象征着大地。支撑琴弦的部位叫岳山象征着高山,琴弦象征着流水。底板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和“凤沼”象征着江和海。古琴的里有年、有月、有天、有地、有人、有高山、有流水等。这些正是大自然所具有的,从这些神奇的比喻中点滴之间即可看出中国古人弹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跟大自然去沟通,与古人去对话。
古琴的铭文之美: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琴铭和落款。几乎每一张老琴上都有一个属于它的名字,古琴的斫琴者会在挖槽完成后在腔体内刻上斫琴时间以及自己的名字,而收藏者又会在成品古琴的背面刻上自己为这张古琴起好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是某個产品的铭牌,而是一个独立的名称,例如:浙江省博物馆的“彩凤鸣岐”琴,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琴等,有的收藏者会根据自己所处环境风貌而吟诗一首刻于纳音两边,有的则是叙人、叙事最后再落上时间盖上自己的方正大印以留纪念,古琴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它的铭文留下了文人优美的诗句,记录了历史走过的痕迹,使琴多了些书香之气,更多了些风雅之气。
古琴的苍古之美:一张古琴的完成需要三百多道工序,单从木材到成品用现代工艺最快也要七八个月,而古代做一张琴则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古人说:“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斫琴之道,首在选材,材不古,安得音古,正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上百年的老梧桐或者老杉木,板材属阳,其一苍古松透利于聚声,其二板材稳定不易变形。琴底则选用坚硬的老梓木或老楸木,底板属阴,更利于声音的反射。上为阳,下为阴,琴象天地万物,万物皆有阴阳,琴自然也是如此。历代琴家都有独特的选材之法,如汉代的蔡邕听到农妇烧柴的爆裂声而知是块良材,因而有了中国四大名琴的“焦尾”。唐代制琴大师雷威每逢深夜风雪交加而独自入山听音选材斫琴。古琴的苍古还体现在它的漆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经历了数百个春夏秋冬以及在弹奏者积年累月的演奏下,它的身体表层留下了时间的印记—“断纹”,历代多数古琴皆有断纹,有的像蛇腹,人们称之为“蛇腹断”;有的像龟背,人们称之为“龟背断”;细如牛毛的“牛毛断”以及“梅花断”“冰纹断”等。在琴人眼中,古琴漆面的裂纹并不是残缺,而是一种历史苍古感更加真实的体现。
古琴的曲谱之美: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三千余首,如大家熟知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萧湘水云》《流水》《梅花三弄》等。更让人惊叹的是它有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可谓字减而音赅。它是由唐朝末年的琴学大家曹柔根据古琴左右手的弹奏技巧以及结合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所创作的,这种方法使弹琴者即便是没有乐理知识也可以凭借努力弹得一手好琴。此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琴的音韵之美:说起古琴的音韵,其音域之宽广,音色之深沉,余音之悠远,整体总结为古琴拥有三种不同的音色:其一“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其二“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其三“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古琴弹奏的意义不只是有超高的演奏技巧或是曲调有多么感人,而是弹奏的人要和自己的琴人琴合一,趋于一种心境和自然。这个时候弹古琴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和琴,仿佛自己进到了曲目之中,穿透了自己的内心。
古琴音乐被人们被赋予高雅的称呼,在生活中不仅是一些古典高雅的场所才会播放古琴曲,就连很多人的手机里都存了一些古琴名曲。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传统习惯的延续,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懂得欣赏传统音乐的美,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品位,就是一种传承。
作者单位:
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乡古琴文化中心
古琴的象形之美:古琴包括琴头、琴肩、琴身、琴腿、琴脚。分别象征着人体的各个部位。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古琴样式,如以孔子命名的“仲尼式”、以师旷命名的“师旷式”等。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身的贝壳镶嵌的十三个音位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的面板为圆象征着天空。底板为平象征着大地。支撑琴弦的部位叫岳山象征着高山,琴弦象征着流水。底板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和“凤沼”象征着江和海。古琴的里有年、有月、有天、有地、有人、有高山、有流水等。这些正是大自然所具有的,从这些神奇的比喻中点滴之间即可看出中国古人弹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跟大自然去沟通,与古人去对话。
古琴的铭文之美: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琴铭和落款。几乎每一张老琴上都有一个属于它的名字,古琴的斫琴者会在挖槽完成后在腔体内刻上斫琴时间以及自己的名字,而收藏者又会在成品古琴的背面刻上自己为这张古琴起好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是某個产品的铭牌,而是一个独立的名称,例如:浙江省博物馆的“彩凤鸣岐”琴,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琴等,有的收藏者会根据自己所处环境风貌而吟诗一首刻于纳音两边,有的则是叙人、叙事最后再落上时间盖上自己的方正大印以留纪念,古琴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它的铭文留下了文人优美的诗句,记录了历史走过的痕迹,使琴多了些书香之气,更多了些风雅之气。
古琴的苍古之美:一张古琴的完成需要三百多道工序,单从木材到成品用现代工艺最快也要七八个月,而古代做一张琴则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古人说:“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斫琴之道,首在选材,材不古,安得音古,正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上百年的老梧桐或者老杉木,板材属阳,其一苍古松透利于聚声,其二板材稳定不易变形。琴底则选用坚硬的老梓木或老楸木,底板属阴,更利于声音的反射。上为阳,下为阴,琴象天地万物,万物皆有阴阳,琴自然也是如此。历代琴家都有独特的选材之法,如汉代的蔡邕听到农妇烧柴的爆裂声而知是块良材,因而有了中国四大名琴的“焦尾”。唐代制琴大师雷威每逢深夜风雪交加而独自入山听音选材斫琴。古琴的苍古还体现在它的漆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经历了数百个春夏秋冬以及在弹奏者积年累月的演奏下,它的身体表层留下了时间的印记—“断纹”,历代多数古琴皆有断纹,有的像蛇腹,人们称之为“蛇腹断”;有的像龟背,人们称之为“龟背断”;细如牛毛的“牛毛断”以及“梅花断”“冰纹断”等。在琴人眼中,古琴漆面的裂纹并不是残缺,而是一种历史苍古感更加真实的体现。
古琴的曲谱之美: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琴谱有百余种,琴曲三千余首,如大家熟知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萧湘水云》《流水》《梅花三弄》等。更让人惊叹的是它有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可谓字减而音赅。它是由唐朝末年的琴学大家曹柔根据古琴左右手的弹奏技巧以及结合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所创作的,这种方法使弹琴者即便是没有乐理知识也可以凭借努力弹得一手好琴。此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琴的音韵之美:说起古琴的音韵,其音域之宽广,音色之深沉,余音之悠远,整体总结为古琴拥有三种不同的音色:其一“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其二“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其三“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古琴弹奏的意义不只是有超高的演奏技巧或是曲调有多么感人,而是弹奏的人要和自己的琴人琴合一,趋于一种心境和自然。这个时候弹古琴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和琴,仿佛自己进到了曲目之中,穿透了自己的内心。
古琴音乐被人们被赋予高雅的称呼,在生活中不仅是一些古典高雅的场所才会播放古琴曲,就连很多人的手机里都存了一些古琴名曲。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传统习惯的延续,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懂得欣赏传统音乐的美,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品位,就是一种传承。
作者单位:
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乡古琴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