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环境伦理思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是具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分析、借鉴我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以朴素的形式阐述了这一问题。尽管说法不同,但是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即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易经》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①《书经》说:“唯天地万物父母。”②天地即生万物,也包括生人,人是自然之子。所以,人的行为,应当效法天地,遵从自然法则,才不会犯错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④
  荀子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的“人天相分”的思想,但他同时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⑤强调自然规律的先在性,及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汉代董仲舒提倡神秘的“天人感应”和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天、地、人所处的地位虽然不同,但他们三者是“合而为一”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⑥“天人之际,合而为一。”⑦
  宋代张载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⑧程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⑨明代王阳明论证说:“风,雨,露,雷,日,月,星,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⑩显然宋儒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否定了万物对人存在的价值,而肯定了万物有自己存在的内在价值。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学的主流。诚然这一思想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它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从人与自然的高度一致性、相似性去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对于建立当代环境伦理也有重要价值。因为它暗示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的外部生存环境与人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对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的破坏就等于破坏了这一系统的完整性与协调性,我们应当像保护自己身躯的完整性一样去保护人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完整性,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本身。
  
  二、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思想
  
  儒家环境伦理主张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尤其强调爱护生物,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的行为善恶的准绳。
  《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11)儒家以“仁”作为其伦理思想基础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同时他也重视对动物的保护,他不但自己“钓而不纲,戈不射宿”,(12)而且还将环境伦理规范融贯于其他重要的伦理范畴中。孔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他把孝的行为推广到生物,认为滥伐树木、滥杀禽兽是不孝的行为,把保护自然的行为提高到道德行为的高度。
  儒家学者在论述“仁”的概念时,经常把道德范围(道德行为的对象)扩展到生物界和自然界,这就是从“仁民”到“爱物”。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3)再他的伦理观念中,君子之爱是有层次的。从对亲人的亲爱,到对百姓的仁爱,再到对一切自然物的珍爱,各有不同的内涵,表现为由近及远的扩展。而这几种爱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亲亲必须仁民,因为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了,才能使亲人的幸福得到保障;仁民又必须爱物,因为只有珍惜作为生存资料的自然物,才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他讲仁爱的道德规范从“亲”推广到“民”,又延伸到“物”的领域,从而把珍惜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高度。
  董仲舒进一步完成了“仁”从“爱人”到“爱物”的扩展。他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人?”(14)他把“仁”这一道德范畴从人扩展到一切动物,这是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的。
  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塞者,气也,气以成形;帅者,志也,性所自出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由吾同胞之必友爱,交与之必信睦,则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之理,亦生心而不容已矣)。”(15)(正蒙乾称)他认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兄弟,其他的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因而,他提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有之得私也。唯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16)(诚明)一个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是能顺应自然本性的人,他应该周知万物,兼爱万物,使万物与人类自身得到同样的生存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儒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人类的平等伙伴和朋友,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有别于万物,有高于万物的价值。“最为天下贵”。认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过于人”。(17)(天副人数)明确提出人与禽兽有别。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18)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董仲舒认为:“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只有明白人禽之分的道理,才能认识和理解人贵于万物的道理。“然后知仁宜,知仁宜,然后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19)(董仲舒传)所以君子都是非常注重道德礼仪和伦理规范的,如果没有道德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三、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儒家环境伦理思想不仅存在于伦理道德领域,而且向政治思想领域和法制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渗透环境伦理思想意识的政治思想和法制观念,从而使环境伦理思想深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发挥了更强有力的作用。
  孔子在论述他的治国纲领时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0)意思是,治理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人民,役使百姓要在适当的时节。针对“春秋时,兵争之祸亟,日事征调,多违农时。”(21)的现实,他强调了“使民以时”的原则,同时,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考虑,又强调了“节用”的原则。“时”与“节”这两项原则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是贤明君主的基本国策。孟子续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对统治者之穷奢极欲给予严厉的斥责,认为统治者“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22)
  孟子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样对自然的“节”和“时”的利用就与前述的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人贵论”,但它并不主张人类是万物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它更接近现代环境伦理学所提出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理念。但是尊重自然,并不是主张不要利用自然;爱惜万物,不是主张不要利用万物,对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准绳要看是否“合乎自然”。合乎自然的活动就是恰当的,应该做的;反之则是不恰当的,不应该做的。传统主张,在利用的同时保障和保护万物的存在权利,普遍促成万物的发展和繁荣,以增进可利用的资源。只有实现人和物的共同繁荣,才能增进社会的福利,并保障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作用。它是保证和维持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现代环境伦理学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这是一种理论突破。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这一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受到各国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与高度评价。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于创建面向二十一世纪、体现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解决当代重大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注释:
  (1)徐子宏.周易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第406页.
  (2)蔡沈.书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第65页.
  (3)徐子宏.周易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第367页.
  (4)徐子宏.周易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第353页.
  (5)王子谦.荀子集解:下 [M].北京:中华书局,1988 第306—307页.
  (6)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第209页.
  (7)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第359页.
  (8)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第65页.
  (9)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5页.
  (10)王阳明.传习录: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第331页.
  (11)徐子宏.周易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第371页.
  (12)王国轩,张燕婴,万丽华.译四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2页.
  (13)王国轩,张燕婴,万丽华.译四书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82页.
  (14)董仲舒.秋繁露(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第359页.
  (15)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8)王国轩,张燕婴,万丽华.译四书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70页.
  (19)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王国轩,张燕婴,万丽华.译四书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页.
  (21)刘宝楠.论语正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第10页.
  (22)王国轩,张燕婴,万丽华.译四书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40页.
  
  参考文献:
  [1]傅华.生态伦理探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
  [2]扬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载道德与文明[C], 2000. 1.
  [3]荀子•天论[M].
  [4]论衡•自然.
  [5]孟子•梁惠王(上).
  [6]史记•殷本纪.
  [7]春秋繁露•立元神.
  [8]淮南子•原道训.
  [9]金天辅.简述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载道德与文明[C].1996(2).
  [10]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尹柄哲(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价值伦理。张俊杰(1980—)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
其他文献
2007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连遭遇了56年罕见的风暴潮灾害天气。在暴风雪的撕扯下,电力、交通、煤气、供暖、供水等前所未有地遭受着巨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大连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发挥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及时反应,整合资源,通力合作。4日下午5点钟开始,交通广播推出大型直播节目《风雨平安路》,为有关部门指挥救灾搭建平台,为市民了解信息架设渠道。特别节目以及时、准确、生动、感人的报道被誉为政
地震过程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能量消耗于裂隙的活化与形成,来自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的随钻流体表明,地震新形成的裂隙对应有较强的流体异常,它们为流体的入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基于Lennard-Jones-9-6势函数研究了狭小间距Cu/Al纳米薄膜间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计算薄膜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综合讨论了非接触Cu/Al薄膜间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恐怖片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它们“有的是对畸形的或者邪恶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心理探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馆的地方文献建设,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建设现状    我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资
第四章黄埔·军校·女生队rn1.考入军校rn一曼和同行的四川300多同学,乘“其春”号冲出三峡.他们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仿佛听到了前方的战斗号角,以无穷的力量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卢梭一直被认为是激进民主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社会契约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纵观全书,其思想如下
2013年有两件事对范菊华来说可谓意义非凡。第一件事是她被任命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对她来说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她想通过这个平台团结广大的紫砂爱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的小说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公认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和独特的叙事艺术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本文正是要通过对其重要的代表作《变形记》的文本分析,来了解卡夫卡的叙事魅力。    一 、打破常规的叙述模式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发展、高潮、结果是传统小说的文学要素,他们就像柱子一样,支撑着一座座宏伟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