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探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l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泰国华人姓氏在延续其华人祖先姓氏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泰化嬗变方式,突显出泰国华人姓氏文化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密不可分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泰国华人这个群体特殊的价值观。
  关键词: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
  0 引言
  (1)研究意义。华人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华人在海内外的后裔。云南华人,多为移民到缅甸或者老挝再移民到泰国,一般都定居在泰国的北部。而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泰国华人的姓氏,大部分起初直接沿用其祖先的姓氏。后因泰国政府华人政策的实施,及华人对泰国社会认同感的增强,泰国华人姓氏也逐渐泰化嬗变。这种泰化嬗变存在相对有规律的变化方式和较为突显的共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反映出泰国华人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传承的趋向,而且体现出华人这个群体的特殊价值观。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对泰北地区小村子华人的实际调查,从语音、语义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的方式,剖析其存在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姓氏特点,并发掘这种嬗变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旨在能为泰国华人社会发展和泰国华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现状。中国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关于泰国华人姓名与泰国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金勇在其论文《20世纪泰国社会华人姓名的泰化嬗变》中,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泰国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的缘起和过程,一方面是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是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密切相关。杨静的论文《从泰国政府政策看当地华人社会发展》也指出从华人开始移居泰国到华人社会的形成,从华人社会的艰难前行到华人社会的新发展,每一步都与泰国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泰国研究者也逐渐注重对华人姓氏来源的研究,SuksantWiwekmethagone(LaoChuanHua)的《中华姓氏》收集了在泰国所有的泰国华人姓氏以及已经受到了泰化的华人姓氏,并有一个部分提到他们姓氏的来源。蒙云峰在《泰国华人家族》提出华人的姓氏泰化嬗变几个例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泰国华人姓氏同中国姓氏作对比研究,探析泰北云南华人姓氏的泰化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并从中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1 泰北华人姓氏泰化嬗变调查与分析
  2.2 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特点
  2.2.1 姓氏泰化嬗变具有泰国妻随夫姓和子同父姓特征
  按照泰国风俗,女人结婚以后就用丈夫姓氏,所以华人女人嫁给泰国男人以后就会改用泰国男人姓氏。但如果是华人和华人结婚的话,女人姓氏没有改变。但不管是泰国丈夫或者华人丈夫,他们都希望子女用自己姓氏,即子女姓同其父。所以虽母亲没有改变姓氏而下一代子女须用丈夫姓氏,有的姓氏可能出现逐渐减少所用者,甚至有的姓氏已经无人使用。双名制,是指两种姓名同时使用,具体到华人来说,就是同时使用泰式姓名和中式姓名。但在使用的频度上受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而有所区分。在交际对象方面,当与泰国人交往时使用泰式姓名,与同为华人或华人社交圈交往时则使用中式姓名。在交际场合方面,正式公开场合,通常使用泰式姓名,容易受泰国社会认可;在家庭或私人场合,则常使用中式姓名,特别是常喜欢用LIN、ALI等汉语谐音的名字作为小名,具有短小易记,亲切诙谐的特点。双名制的使用,既是华人对其泰国身份认同感的说明,也是其意愿保留中式姓名,有强烈的中国血统的自豪感。
  2.2.2 传承华人姓氏制度,追求延续华人民族性
  华人的后裔对华人姓氏的认可和继承是华人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在原祖先姓氏基础上有明显泰化嬗变方式的有10%的华人,延续使用华人祖先姓氏有一定程度嬗变泰化嬗变的占90%的华人,无论其姓氏嬗变的方式如何,皆以其华人祖先姓氏为基点,保留华人姓氏的特点,就如同一个同心圆,圆圈再大,中心点却永远不会发生偏移,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云南华人对中国姓氏制度的保留以及对云南乃至中国姓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结语
  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从语音、语义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研究,可发现泰北云南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的方式,即借词Sae+原姓氏法,音译+泰词法,意译+泰词法和另取姓氏法,从中可剖析其存在的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密不可分的姓氏特点,并发掘这种嬗变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与泰国华人社会特殊的价值观。泰北华人乃至所有的泰国华人,对泰国社会文化与其泰国身份的认同感增强的同时,也会牢系中华儿女的血缘之情。希望本文能为泰国华人社会发展和泰国华人在传统中国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摘 要:身体美学的概念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介绍到中国后,和中国古典哲学紧密联系,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本文将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解析魏晋时人的身体意识及其体现的美学文化现象。  关键词:审美;形体美;世说新语  美学一直被认为是“感性之学”,这种认识传统使得身体的价值作用在美学的研究中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舒斯特曼在尼采
期刊
摘 要:台湾校园电影向来以其清新、纯真的文艺风格备受观众喜爱,而在这其中《蓝色大门》几乎是毫无争议的被看作新世纪青春片的开山之作。本文以《蓝色大门》为例,通过结构、意象、同性、文本四个方面对其叙事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叙事;意象;同性;消费  《蓝色大门》是2002年由台湾导演易智言执导的电影,曾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展示,及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提名。《蓝色大门
期刊
摘 要:《萨勒姆女巫》改编自震惊美国的萨勒姆女巫案。作者把他写成戏剧,并不是想重复这个历史。而是想让人们清清楚楚得揭开自己的面纱,看到人性的弱点和丑恶。在笔者看来,这个震惊美国的萨勒姆女巫案,不过是闹剧一场。那时的人们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昧着自己的良心,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让许多无辜的生命从此不再。本文从人物塑造和一些情节构作上探讨剧本对主题的深化。  关键词:人物;主题;情节;深化;人性  
期刊
摘 要:中西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理想的发展不同所产生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正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不同题材绘画中绘画空间上的表现有着显著地差异。并举例中西人物、静物、风景画的具体画作说明中西绘画空间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绘画空间;题材;表现形式  1 中西绘画创作的观念和思维特征的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
期刊
摘 要:中国民俗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在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民俗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巴象鼓舞经历了狩猎、战舞再到宫廷舞蹈,由下层文化到上层文化的转变,不仅较好的传承了其文化精髓,而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使其文化精髓以及内涵定能发扬光大。  关键词:巴象鼓舞;民俗;活化石;文化;阆中  在当今,我们谈及舞蹈“活化石”不仅会联
期刊
摘 要:闫平作为一位当代女性画家,她的作品给观者呈现出一种艺术张力的美感,而在这美感的背后却蕴藏着画家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内省方式,以及对艺术生活的理解和探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在艺术理念和艺术审美上的研究与感悟。闫平将自己的内在情感转化为油画语言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画家的艺术追求,彰显出一个不一样的闫平。  关键词:戏曲人物;抒情性;色彩;构图;女性视角  闫平在当代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仿生设计入手在形象设计中运用并创新,从形象设计中的服装造型,服装色彩,妆型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形象设计方面的创新。并且举例分析仿生设计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个人形象设计;仿生设计;创新  0 引言  自古以来,设计与自然界之间从来就是紧紧相连的,人类创造的第一步就是从模仿自然开始的。远古时期,古老的动植物都成为原始人类创造、构想的开始。当人类文明刚刚出现时,就有在石
期刊
摘 要:珐琅设计中色彩、造型、装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不同的地理区域、文化信仰构成不同的习俗,也影响着珐琅工艺、珐琅色彩的设计。本文在论述色彩在珐琅设计中重要性的同时结合中国珐琅及境外珐琅的工艺特色、色彩特征,探讨珐琅、珐琅色彩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珐琅色彩;文化;传承与创新  1 珐琅中色彩设计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艺术创作中色彩的整体风格、创作者给予的理念,是带给观者的第一视觉感受,也是一件
期刊
摘 要:当代语汇中“中西文化的交融”是被提到次数较多的词语,随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汇,西方水彩画的传入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形成期与革新期,而后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精髓,植根于中国本土。然而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水彩的民族性、本土化仍然是中国当代水彩画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水彩静物画是水彩画中的一支,当代活跃着一批以静物为创作题材的画家,本文就中国当代水彩静物画的艺术特色,从技法和艺术语言
期刊
摘 要: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色彩不仅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知系统,而且随着身心的发展,会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因此,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色彩的理解是片面的。比如,红色等同于温暖,蓝色等同于寒冷,这些法则似乎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虽然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色彩的意义,色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色彩的感知是主观的,是受每个人的地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生活体验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