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裁判还是历史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都会加上一个特殊的称呼,谓之谥号。比如“汉武帝”、“曾文正”等等。
  谥号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准确反映死者的一生,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所以,谥号的依据就是他们在世时的所做所为,相当于盖棺定论的总结和概括。
  谥号非常简洁,就是一、两个字的事,但是褒贬善恶俱在其中。
  谥号始自西周。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曰文,称周文王。
  秦朝曾经废谥号,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
  1926年6月,王国维沉湖,逊帝溥仪谥曰“忠悫”,中国谥号制度从此画上句号。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尊崇敬仰的有: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景、烈、昭、穆等,这些美好的字眼称为上谥、美谥;
  表示同情矜悯的有:哀、怀、愍、悼等,这些称为中谥;
  评价负面的有:炀、历、灵等,这些含有批评的谥号为下谥、恶谥。
  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
  私谥始于东汉,它是由门人、故吏所谥,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
  由于谥号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重,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甚至不惜反反复复费尽斟酌,宋代的《渑水燕谈录》对此有两个形象的记载。
  其一:一个叫夏竦的大臣死了,宋仁宗下旨赐了个谥号“文正”。负责考功的大臣刘原父认为给高了,就一次次地上疏,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可是,却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负责礼制的司马光又上了两道奏折:“谥号最高莫过于‘文正’。夏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何德何功能够当得起这个谥号?”仁宗皇帝就说,既然“文正”这个谥号太高,那么就改为“文献”好了。可是负责制诰的王原叔就说了:“文献是僖祖皇帝的谥号,这个姓夏的没有权利使用。”宋僖祖是赵匡胤的高祖,王原叔就把仁宗的旨意封还了。最后,夏竦的谥号改为“文庄”。
  其二:元丰年间,尚书省的官员们在商讨该给曾巩一个怎样的谥号。一开始,百官商量了一个谥号,叫“忠献”。结果,礼部官员刘挚不同意,他说:“曾丞相在任期间从来没有推荐过一个人,怎么称得上是忠呢?他家财万贯,也没听说他接济过哪个人,怎么能用‘献’字来形容他呢?”他的这个意见,驳掉了原来的谥号,最后,曾巩的谥号被定为“宣靖”。
  所加谥号虽极其严肃,一点也不敢马虎,但它的含金量却并非纯而又纯,比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曰“忠献”,但到宋宁宗时就追夺原谥,而改谥为“缪丑”,成为真正的恶谥了。
  可见,真正的裁判还是历史,时间能够说明一切,正如那熊熊的炼金之火和滚滚的淘沙之浪。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理想中的侠应该是一个或一种行侠仗义、不畏权势的人物,常在国法及社会一般规范之外行动,以迅速、有效、有力的方式达到济困扶危、主持公道的任务,并使人兴起快意恩仇的美感和快感。因此,在社会和人性层面,侠通常被视为公义的维护者。  关键词:理想侠;历史侠  根据武侠小说、影视剧的描述及人们的想象,人们理想中的侠应该“是一个或一种行侠仗义、不畏权势的人物,常在国法及社会一般规范之外行动,以迅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