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特有的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和开发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育人功能,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当前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尽管积极性很高,效果却不尽人意,其表现如下。
1.校园文化建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随着我国学校招生规模和学校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呈现出日趋多样化和时代化的景象。除了公办学校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民办学校;除了学历教育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临时培训。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其办学定位、功能、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等存在显著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思维和办学特色。因此,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不尽一致,但是在我国当前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性太多而个性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传统,在其文化宣传、学生活动、学校规划中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努力向大规模、综合性学校的目标靠近,而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品牌特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进行必要的探索,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这样无形中使那些过去综合实力不占优的学校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愈发丧失了优势,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2.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相脱节
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学校职能定位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相应变化。在开放条件下,学校都面临着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高雅文化与粗俗文化的冲击。学校对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是非优劣,很难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加以应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1]缺乏对学校自身地位和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只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被动反应和盲从,缺乏反思能力。作为知识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场所,学校没能对社会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也不足,很多情况下,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校园内的“自娱自乐”,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作为社会知识、人才、技术最尖端最密集的场所,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自觉,对各种文化冲击的应对力度不强,使教师与学生在文化价值多元取向面前经常陷于文化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之中。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相脱节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使命的重要维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围绕着这一基本任务,学校的投入产出机制,无论是教育机制、科研机制还是社会服务机制,都离不开学校人才品性的培养目标。然而,在以往的学校建设中惯于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其结果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人才品性的素质要求脱节。但从根本上,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成才。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实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目标相脱节,造成校园文化精神坐标的缺失,从而很难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与目标[2]。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与特征,把握其内在的辩证本质和思维原则,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辩证统一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一个内涵深刻的系统,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和塑造人才是学校的功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至上的育人理念,自然应成为学校发展与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样的育人模式也必然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体现,并经由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成才轨迹。在具体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也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传承,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辩证统一,既看到二者的差异性,又重视二者的一致性,努力使二者实现互动互利与和谐发展。[3]
2.在肯定校园文化的宣传、认识功能的同时更彰显其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确实需要通过诸多的活动、标识、规划来体现和运行,在这些活动的运行和开展中借助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而实现对学校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文化诉求,并且努力体现学校历史传承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活动模式,藉此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空间和渠道。当然学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决不应仅仅定位于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开掘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服务于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培养之目标,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才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注重“以文化人”,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特别强化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科技和人文的统一。科技和人文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象征,是现代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两根支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强化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性的合理互动
校园文化动态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时代性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实现形式与运行逻辑。要传承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文化,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对校园文化加以总结、界定、创新,去粗存精,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坚持创新,使校园文化现代化、社会化。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这种创新的重大体现。而这一切的完成以及最终的实现,都是以校园文化的融合与更新为起点和终点的。创新源于传统,流于开放,成于融合。另一方面,传统的发扬光大也必须借助于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深远的时代意蕴。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面对变化无穷、发展无限的世界,必须具有改革创新和变革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特色文化更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特色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共同造就一个尊重传统,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拓展网络空间,并以科技的优势抵御其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学生几乎是伴随信息网络成长的一代,网络世界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学校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更丰富的信息存储,但另一方面,网络又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生存与传播的土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以“弘扬先进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引导健康成才”为主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的政治性、导向性、亲和性,使其行之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努力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空间和网络阵地,以期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所渗透和辐射,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辩证思维原则,努力在文化积淀与时代取向之间、个性与共性之间、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与特色鲜明的主导价值之间实现双向性的综合平衡,在这两者的张力中保持恰当而合理的度,创造一个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时代诉求的图景,使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浑然一体,共同造就一个既尊重传统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武刚,文小洁.从校园走向心灵:校园文化建设新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文建龙.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06(8).(责任编辑白文军)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当前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尽管积极性很高,效果却不尽人意,其表现如下。
1.校园文化建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随着我国学校招生规模和学校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呈现出日趋多样化和时代化的景象。除了公办学校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民办学校;除了学历教育外,还出现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临时培训。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其办学定位、功能、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等存在显著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思维和办学特色。因此,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不尽一致,但是在我国当前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性太多而个性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传统,在其文化宣传、学生活动、学校规划中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努力向大规模、综合性学校的目标靠近,而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品牌特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进行必要的探索,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这样无形中使那些过去综合实力不占优的学校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愈发丧失了优势,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2.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相脱节
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学校职能定位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相应变化。在开放条件下,学校都面临着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高雅文化与粗俗文化的冲击。学校对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是非优劣,很难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加以应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1]缺乏对学校自身地位和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只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被动反应和盲从,缺乏反思能力。作为知识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场所,学校没能对社会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也不足,很多情况下,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校园内的“自娱自乐”,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作为社会知识、人才、技术最尖端最密集的场所,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自觉,对各种文化冲击的应对力度不强,使教师与学生在文化价值多元取向面前经常陷于文化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之中。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相脱节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使命的重要维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围绕着这一基本任务,学校的投入产出机制,无论是教育机制、科研机制还是社会服务机制,都离不开学校人才品性的培养目标。然而,在以往的学校建设中惯于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其结果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人才品性的素质要求脱节。但从根本上,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成才。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实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成才目标相脱节,造成校园文化精神坐标的缺失,从而很难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与目标[2]。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与特征,把握其内在的辩证本质和思维原则,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的辩证统一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一个内涵深刻的系统,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和塑造人才是学校的功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至上的育人理念,自然应成为学校发展与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样的育人模式也必然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体现,并经由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成才轨迹。在具体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也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传承,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辩证统一,既看到二者的差异性,又重视二者的一致性,努力使二者实现互动互利与和谐发展。[3]
2.在肯定校园文化的宣传、认识功能的同时更彰显其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确实需要通过诸多的活动、标识、规划来体现和运行,在这些活动的运行和开展中借助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而实现对学校生进行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文化诉求,并且努力体现学校历史传承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活动模式,藉此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空间和渠道。当然学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决不应仅仅定位于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开掘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服务于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培养之目标,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才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注重“以文化人”,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特别强化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科技和人文的统一。科技和人文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象征,是现代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两根支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强化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性的合理互动
校园文化动态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而时代性则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实现形式与运行逻辑。要传承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文化,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对校园文化加以总结、界定、创新,去粗存精,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坚持创新,使校园文化现代化、社会化。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这种创新的重大体现。而这一切的完成以及最终的实现,都是以校园文化的融合与更新为起点和终点的。创新源于传统,流于开放,成于融合。另一方面,传统的发扬光大也必须借助于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深远的时代意蕴。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面对变化无穷、发展无限的世界,必须具有改革创新和变革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特色文化更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特色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共同造就一个尊重传统,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4.拓展网络空间,并以科技的优势抵御其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学生几乎是伴随信息网络成长的一代,网络世界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学校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更丰富的信息存储,但另一方面,网络又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生存与传播的土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以“弘扬先进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引导健康成才”为主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的政治性、导向性、亲和性,使其行之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努力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空间和网络阵地,以期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所渗透和辐射,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辩证思维原则,努力在文化积淀与时代取向之间、个性与共性之间、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与特色鲜明的主导价值之间实现双向性的综合平衡,在这两者的张力中保持恰当而合理的度,创造一个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时代诉求的图景,使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浑然一体,共同造就一个既尊重传统又紧贴时代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武刚,文小洁.从校园走向心灵:校园文化建设新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文建龙.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06(8).(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