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战友》获得观众好评黄薇:邓妈妈难产的那场戏让泪雨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永远的战友》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该剧首次以邓颖超的视角,展现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携手走过的风雨人生路。剧中展现的夫妻情、战友情,感人至深。从1998年第一次在影片《李知凡太太》中饰演邓颖超到现在,黄薇通过20年不断的努力,已经成为大众公认的邓颖超特型演员。这一次饰演邓颖超与之前有什么不同?黄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要倒退20年”。时刻提醒自己“倒退20年”
  《永远的战友》讲述的是1927年到1949年间的历史事件。剧中邓颖超的年龄从28岁到45岁,能否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和革命斗志的新女性?黄薇倍感压力。“这部戏的背景年代是从1927年到1949年这20多年间,也就是邓妈妈从20岁出头的小姑娘到45岁左右的成熟女性的这段日子。我要想把这个角色拿捏好,还是挺有挑战的。开篇是20多岁的邓颖超怀着自己的孩子。我要拿捏到位的话,真是挺难的一件事。从表演上,我要努力把自己往大学时代靠近一些,在眼神、形体上都要尽量把年轻感演出来。剧组为了帮助我,从发型到服装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拍摄期间,黄薇每到片场都提醒自己“你是年轻的邓颖超”,因为她此前已经有点习惯了中年以后的状态。“这个戏和我之前演过的邓妈妈角色的差异就在于她的年轻。我要特别准确地去拿捏她三十岁时的状态。因为我本人早就年过半百了,已经习惯了中年人的状态。每天到片场时,我都要提醒自己:你是年轻时期的邓颖超。我要把自己倒退到20年前,说话的语速、动作的快慢都要尽量往年轻人那边靠。我平时性格偏慢,又演了很多次晚年的邓妈妈。包括我平时主持《夕阳红》也是娓娓道来的形式。所以演着演着我特别容易回到日常的状态。所以我时刻在提醒自己,你要倒退20年,一定不能演成和自己同龄的邓妈妈的样子。”
  最怕哭戏却哭得最凶
  “剧中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有很多亲密的举动,在之前的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这是没有过的。之前的作品我们可能就是肩并肩地走,这部戏里有一些拉着手、依偎在他身边的情节。因为在白色恐怖之下,夫妻二人每天都面临生离死别,今天出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在这种状态下加一点情感上的动作,和人物也是契合的。”多次饰演邓颖超,黄薇对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我记得邓妈妈曾经在一篇追忆周恩来的文章当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同志、战友、伴侣,听到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在邓妈妈的心里,她和周恩来既是夫妻也是伴侣,同时也是战友。所以我们这部片子取名为《永远的战友》。”黄薇说,也许有人不太理解夫妻为什么是同志,为什么是战友。但周恩来和邓颖超几十年风雨同舟,相伴永远,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才可以这样长长久久、恩恩爱爱。”
  剧中,黄薇最难忘的戏份,就是邓颖超两次流产。“她一生有过两个孩子,怀上第一个孩子是她年龄还小,担心生完孩子后很长时间不能工作,自作主张就把孩子做掉了。周总理平时很少发脾气的,他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所以当她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周恩来喜出望外。邓颖超在妈妈的陪伴下,对肚子里的小宝宝百般呵护,母亲杨振德也是悉心照料爱女,每天想尽办法让她吃好休息好。结果这孩子在肚子里被养得很大,生产时,已经将近10斤重。邓颖超生了三天三夜,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最后还是因为难产孩子死了。这件事情对周恩来和邓颖超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而最最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医生告诉她永远不能再生孩子了。”
  并非专业演员出身的黄薇一直都怕演哭戏,而这场戏,她不需要有人启发,导演一说开始,她就泪如雨下,无法控制。“我很心疼当年的邓妈妈和周恩来。那天在现场,因为要分别拍近景、远景,真的是什么时候让我演,我都有那种状态。”黄薇说,此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把烈士的遗孤和难童视如己出,他们收养了很多孩子,就如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
  邓妈妈的母亲也是个伟大的女性
  黄薇介绍,《永远的战友》展现了以往鲜为人知的邓颖超的革命经历。比如很多章节都是在表现邓颖超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组织了爱国人士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等。“我记得有一场戏,是周恩来、邓颖超、蒋介石、宋美龄都参加了儿童保育会的成立大会,这个组织的工作整整开展了7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得到救助的儿童有3万人之多。”这些儿童当中,后来有很多都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
  《永远的战友》用大量篇幅展现了邓颖超和母亲杨振德的关系,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是很少见的。黄薇说,邓妈妈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她母亲杨振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邓颖超是家里的独女,当年她爸爸非常重男轻女,当他知道是女儿时候,曾经想送人不要了。杨振德听后非常气愤,以死相逼才留住了女儿。邓颖超不到6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从6岁开始,她和母亲跑了大半个中国,过着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为了能够把女儿抚养成人,打零工、當老师、去行医,能做的工作她全都去做,就是为了给女儿一个很好的教育。妈妈在慈善机构帮别人做事,邓颖超也跟着一块去做。她慢慢从母亲的身上学到了坚韧、自信、博爱。在革命期间,母亲杨振德为了邓颖超和周恩来也付出了很多。比如她被抓进监狱,坏人希望她能够做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作,让他们不要再去做革命工作了,她妈妈坚决不肯。她在牢房里整整待了三年多,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才被释放出来。因为常年地在监狱里,杨振德落下了一身的病。但为了支持女儿女婿的革命工作,身体虚弱的杨振德毅然决定帮助周恩来照顾他的老爸爸。当周恩来知道杨振德病危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到了她身边。杨振德最后的心愿就是能去看一看大有农场。周恩来毫不犹豫地想办法找来滑竿,亲自抬着杨振德走到了大有农场,杨振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其他文献
BTV北京正在播出  辽宁盘锦禁毒大队的干警,希望通过几个月前破荻的一起贩毒隶中的一条录音找到广东省东山市的制毒货源。东山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蔡永强安排警员李飞、宋杨负责对接、配合。李飞找到自己在东山中学的老师林水伯,林指出录音中的声音是塔寨村的林胜文。通过宋扬的前女友陈珂,确认林胜文在家。李飞联系蔡永强汇报抓捕行动,但手机一直关机,李飞和宋杨决定先斩后奏,当晚抓获毒贩林胜文。连夜突审,林胜文放
期刊
我从小就听人说“吃得是福”,长大后也常常在一些酒楼饭馆里看到这四个字,现在我真的长大了,才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会吃”无疑是种很大的学问。做菜是种艺术。从古人茹毛饮血进化到现在,有很多佳肴名菜都已经成为了艺术的结晶,一位像大干居士这样的艺术家,对于做一样菜的选料配料刀法火工的挑别之严,当然是可以想象得到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老百姓俗称“五月单五”节。我今年74岁,小时侯,一年盼着吃点肉的节日,主要是单五、八月十五和年夕。  过了几十年的端午节,在我身边的风俗,主要有四件事。  一是包粽子、吃粽子。过去,这个节日正赶上麦收,特别忙,妈妈总是在五月初三晚上就开始包粽子,有时还给街坊四邻包。那时候,包粽子用的是小黄米或大黄米,粽子叶就是现在用的芦苇叶,里面大都包的是豆馅,也有放枣的。记得每次吃完粽子都要
期刊
6月13日7:30城市广播FM107.3/AM1026《城市文化范》播出  古画,如何看出其中的门道儿?瓷器,高价的背后有哪些隐藏关卡?带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玩文化,叉折射出多少时代的风云变幻?近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古玩》即将亮相,以“至真堂”与“宝珍斋”的两位掌柜多年的恩怨纠葛为主线,对清末民初的古玩行进行了一番群像式的翔实描写,这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百年前的古玩行,有哪些规矩讲究?  到
期刊
5月30日,5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通州区国家大剧院举行。活动现场,共发布入选5月“中国好人榜”的身边好人105名,其中通州区2人上榜,孝老爱亲好人白忠珍是其中之一。白忠珍,1943年3月出生,通州区台湖镇玉甫上营村村民。她20多年照顾瘫痪儿子抚养小孙女,支撑她的,正是她对儿子那至真至纯、至柔至坚的母爱。  一场车祸。碾碎幸福生活  1996年12月22日,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生活仿佛一下子调到了高考模式,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而有序。  有考生的人家,自然是紧张的,不管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以考生为中心。伙食方面,必定是考生爱吃的,还会讲究营养和品相,每一个考生的父母,仿佛都变成了大厨,烹调成了最拿手的本领。家里电视肯定是不看的,大家也不再肆无忌惮地聊天,说话都是轻声慢语的。考生进考场以后,沉不住气的家长们就守在考场外面焦急地等候,有的人走来走去,不时
期刊
今年六一,影院排片最多的是《哥斯拉2:怪兽之王》,其次是《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等,而国产动画片只有《潜艇总动员:外星宝贝计划》,而电视剧方面,如果想看专门适合孩子的儿童电视剧,似乎难以找到。  曾经,我们的儿童时代,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自古英雄出少年》《霹雳贝贝》,也看过电视剧《亲亲我老师》《少年特工》《我要做好孩子》《芝麻开门》《女生贾梅》。那时候的六一,进影院看一部国产儿童电影,是
期刊
法國,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多位中国网红亮相戛纳红毯,她们衣着大胆,举止夸张,行动缓慢,遭保安催促竟假装听不懂。据报道,很多网红是通过中介得到“红毯通行证”的,价格从10万元人民币到三十万元人民币不等。对于网红花钱走红毯,你该如何看(7
期刊
4月23日至25日,连续3天,锁定了北京文艺广播22点30分到23点播送的《广播剧场》节目,播出了3集精品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  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主要讲述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班子,以“进京赶考”的考生心态,进驻香山慈幼院。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经历了军事、经济、政治的重重考验,指挥渡江战役、整顿国家经济、筹备政治协商会议,兢兢业业为全国人民交上了
期刊
年轻时的我是个中国电影迷,只要是咱们自己拍摄的影片,不管电影院的票多难买,我都早起晚睡去买票,买不到也要千方百计地搞到票,就是在电影院门外等退票,也要看上。不管是战争片、反特片,还是儿童片、歌舞片,只要是国产片必看。  记得那一年长影厂拍摄的《羌笛颂》上映了,我赶到交道口影院去买票。售票窗口前排着长队,人挤人,最前边甚至人头压着人头。22大影星之一的著名演员张圆主演的这部国产影片,吸引着众多影迷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