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新媒体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微课的内涵、特征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微视频课程形成的动力过程模型,提出碎片化学习是微视频课程传播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碎片化学习模式,探索基于微课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微课;碎片化学习;高职教学;教学模式;网络新媒体
一、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1],让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硬件成本逐渐下降,智能移终端用户的使用门槛被大大地降低。特别是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和实时上网性等特征,迅速融入到现代所有人的生活中,几乎成为人们的一件必需品。移动终端上网的便捷性使得我们的教室、宿舍、校园内到处都是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的大学生。这种现象对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传统的教育”遇到“智能移动终端”,我们的教与学的时空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课堂环境,出现了移动的碎片化学习,那么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该把握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切入点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定位,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改革。
二、 微课的形成过程
(一) 微课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总结如下:(1)微课是由若干微观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构成的微课程。例如王觅,贺斌等认为微视频课程的内容是由若干个教学微视频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由某种结构顺序所构成的[2];董刚提出微课是包括每一节微课在内的、连续的、系统的微课程[3];黎加厚指出“微课程”(或者称“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2)微课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例如胡铁生提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载体,基于某一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5]。(3)微课是一种微型在线教学活动。例如焦建利指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简明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微型教学视频,从而实现在线教学活动[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利用音视频向学生讲授课堂相关知识点的独立的片段化的微型视频资源。
(二) 微課形成的动力过程
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促使教育者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及创新的反思,同时伴随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量与学习方式相呼应的学习资源涌现出来,特别是当下学术界激烈讨论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微型课程”等。但是对于微课的动力形成过程还没有人进行过深的研究,笔者认为智能移动终端和学习者的需求是内驱动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激烈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新需求。学习者更希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来进行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学生更加注重学习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学习需求结构在发生着本质的改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微视频课程的出现。教师放松对学生的管制则成为外驱动力,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是推动学习资源向微视频课程转变的源动力,如图1。
三、 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形成
(一) 碎片化学习
Daniel H.Kim在研究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之间的转移机制时,提到了碎片化学习发生的情境。对于碎片化学习内涵,人们更多关注知识内容碎片化,主要指知识内容碎片化的学习,它强调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个体学习或组织学习[7]。
从学习者的认知层面,碎片化学习是个体知识结构提升和完善的学习过程,是实现学习方式从零散走向聚合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行为层面,碎片化学习是指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支持下利用零散的时间和资源来促使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无处不在,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是由学习时空和学习资源转变引起的。
传统学习主要通过教室这样的学习场所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学习。但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的模式和场所得到了的丰富和延伸,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和资源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活动。
碎片化学习是实现学习者行为和知识重新建构的途径。如今,资源信息是海量且碎片化的,将这些信息转变为知识是一种碎片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有知识属性的碎片进行聚合化、系统化的过程。这一碎片化学习过程是实现个体知识结构化和思维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过程。它能使知识简单凝练化,从量变走向质变。此时,碎片化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思维从碎片化走向系统的过程,是实现个体知识重新建构和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文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新媒体,利用零散时间和移动空间,学习零碎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零碎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思维进行系统化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交互的过程。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碎片化学习是微型的、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其学习时间较短、学习内容容量较少,学习活动短小。
(二) 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形成过程
微课是将视频资源微型化,其学习内容较丰富、片段,学习时长与传统上课相比,缩短了不少,是微型学习活动最适宜的学习资源。另外,基于微课的学习活动短小,并且这样的移动学习能有效解决固定学习场所、学习时间等因素的障碍,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学习的步调,从而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的情境。因此,教学微视频可作为碎片化学习情境下的适宜资源,满足学习者的资源需求。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内无线WIFI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宿舍、教室、餐厅等无线网络的接入,多元化智能学习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为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环境,是微课得以在高校普及的技术保障。 微课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拍摄的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讲解的微型视频,有利于学习碎片走向系统,实现知识内容的聚合关联,促进学习者知识圈完善和学习思维的结构化。总之,一方面,无线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视频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微课制作更加普及;另一方面,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空间的自由碎片化使得微课在实践教学上得以实现,学习者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将课堂教学上的重点知识进行重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形成综合性的评价,进一步修改学习的内容来完善教学,形成系统循环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图2)。
四、 碎片化学习模式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 两者的偏重方面不同,互为补充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教室)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更加强调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学习系统化和教学系统化。整体化学习偏重系统性内容结构以及学习者的思维模式;而碎片化学习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固定教学场所、固定时间的缺点,使得学习行为更加自由,偏重于学习的自主性。
(二) 两者的学习属性不同,互为依托
碎片化学习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学习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应用智能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在应用网络技术;而传统的整体化学习是一种正式学习,一般是在教師和学生的面对面的授课中学习。
只要有无线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实现即时学习。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可以对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是正式学习课下的一种延伸,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课堂上的学习。但是非正式学习并不能代替正式学习,大量完整的知识必须由课堂的正式学习来实现,非正式学习只能依托课堂上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价值。
五、 结语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新媒体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学习者不再只是依赖课堂上的学习,本文通过构建微视频课程形成的动力过程模型,发现碎片化学习是微视频课程传播的有效方式。基于此,本文认为碎片化学习模式是未来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其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这两者混合一起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年)[R].2012.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研究: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8.
[3]董刚.微课的发展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3-7.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3-35.
[6]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Daniel H.Kim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7-50.
关键词:微课;碎片化学习;高职教学;教学模式;网络新媒体
一、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1],让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硬件成本逐渐下降,智能移终端用户的使用门槛被大大地降低。特别是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和实时上网性等特征,迅速融入到现代所有人的生活中,几乎成为人们的一件必需品。移动终端上网的便捷性使得我们的教室、宿舍、校园内到处都是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的大学生。这种现象对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传统的教育”遇到“智能移动终端”,我们的教与学的时空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课堂环境,出现了移动的碎片化学习,那么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该把握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切入点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定位,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改革。
二、 微课的形成过程
(一) 微课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总结如下:(1)微课是由若干微观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构成的微课程。例如王觅,贺斌等认为微视频课程的内容是由若干个教学微视频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由某种结构顺序所构成的[2];董刚提出微课是包括每一节微课在内的、连续的、系统的微课程[3];黎加厚指出“微课程”(或者称“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2)微课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例如胡铁生提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载体,基于某一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5]。(3)微课是一种微型在线教学活动。例如焦建利指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简明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微型教学视频,从而实现在线教学活动[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利用音视频向学生讲授课堂相关知识点的独立的片段化的微型视频资源。
(二) 微課形成的动力过程
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促使教育者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及创新的反思,同时伴随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量与学习方式相呼应的学习资源涌现出来,特别是当下学术界激烈讨论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微型课程”等。但是对于微课的动力形成过程还没有人进行过深的研究,笔者认为智能移动终端和学习者的需求是内驱动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激烈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新需求。学习者更希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来进行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学生更加注重学习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学习需求结构在发生着本质的改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微视频课程的出现。教师放松对学生的管制则成为外驱动力,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是推动学习资源向微视频课程转变的源动力,如图1。
三、 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形成
(一) 碎片化学习
Daniel H.Kim在研究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之间的转移机制时,提到了碎片化学习发生的情境。对于碎片化学习内涵,人们更多关注知识内容碎片化,主要指知识内容碎片化的学习,它强调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个体学习或组织学习[7]。
从学习者的认知层面,碎片化学习是个体知识结构提升和完善的学习过程,是实现学习方式从零散走向聚合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行为层面,碎片化学习是指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支持下利用零散的时间和资源来促使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无处不在,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是由学习时空和学习资源转变引起的。
传统学习主要通过教室这样的学习场所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学习。但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的模式和场所得到了的丰富和延伸,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和资源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活动。
碎片化学习是实现学习者行为和知识重新建构的途径。如今,资源信息是海量且碎片化的,将这些信息转变为知识是一种碎片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有知识属性的碎片进行聚合化、系统化的过程。这一碎片化学习过程是实现个体知识结构化和思维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过程。它能使知识简单凝练化,从量变走向质变。此时,碎片化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思维从碎片化走向系统的过程,是实现个体知识重新建构和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文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通过网络新媒体,利用零散时间和移动空间,学习零碎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零碎知识的学习也是学习思维进行系统化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交互的过程。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碎片化学习是微型的、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其学习时间较短、学习内容容量较少,学习活动短小。
(二) 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形成过程
微课是将视频资源微型化,其学习内容较丰富、片段,学习时长与传统上课相比,缩短了不少,是微型学习活动最适宜的学习资源。另外,基于微课的学习活动短小,并且这样的移动学习能有效解决固定学习场所、学习时间等因素的障碍,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学习的步调,从而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的情境。因此,教学微视频可作为碎片化学习情境下的适宜资源,满足学习者的资源需求。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内无线WIFI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宿舍、教室、餐厅等无线网络的接入,多元化智能学习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为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环境,是微课得以在高校普及的技术保障。 微课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拍摄的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讲解的微型视频,有利于学习碎片走向系统,实现知识内容的聚合关联,促进学习者知识圈完善和学习思维的结构化。总之,一方面,无线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视频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微课制作更加普及;另一方面,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空间的自由碎片化使得微课在实践教学上得以实现,学习者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将课堂教学上的重点知识进行重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形成综合性的评价,进一步修改学习的内容来完善教学,形成系统循环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图2)。
四、 碎片化学习模式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 两者的偏重方面不同,互为补充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教室)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更加强调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学习系统化和教学系统化。整体化学习偏重系统性内容结构以及学习者的思维模式;而碎片化学习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固定教学场所、固定时间的缺点,使得学习行为更加自由,偏重于学习的自主性。
(二) 两者的学习属性不同,互为依托
碎片化学习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学习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应用智能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在应用网络技术;而传统的整体化学习是一种正式学习,一般是在教師和学生的面对面的授课中学习。
只要有无线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实现即时学习。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可以对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是正式学习课下的一种延伸,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课堂上的学习。但是非正式学习并不能代替正式学习,大量完整的知识必须由课堂的正式学习来实现,非正式学习只能依托课堂上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价值。
五、 结语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新媒体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学习者不再只是依赖课堂上的学习,本文通过构建微视频课程形成的动力过程模型,发现碎片化学习是微视频课程传播的有效方式。基于此,本文认为碎片化学习模式是未来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其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这两者混合一起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年)[R].2012.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研究: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8.
[3]董刚.微课的发展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3-7.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3-35.
[6]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Daniel H.Kim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