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8日发生于印尼中苏拉威西省的强烈地震和海啸,已造成1234人遇难。帕卢和栋加拉地区已发生254次余震,强度正越来越小。印尼的海啸引起举世关注。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喷发和地震多发,不时引发海啸。拥有1.7万多个岛屿的印尼地处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近年来因地震引发的海啸也频频发生。
2010年10月25日21时42分,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及其余震又引发了浪高3米的海啸,在整个明打威群岛受灾的26个村子里,海啸共夺走450人的生命,造成449人受伤,300多人失踪,15000人无家可归,印尼全国上下再次陷入海啸带来的巨大悲痛之中。
印尼地处太平洋“火圈”,火山数量全球第一,有450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29座。环太平洋分布的“一串”地质断层形成马蹄状“火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距离雅加达东南500公里,高2 968米的默拉皮是最活跃的火山之一。该火山自1548年以来已经喷发了70余次。火山区土地肥沃,农民在高达1700米的山区耕种居住。火山区附近也是旅游區。因此每次海啸到来,造成的伤亡往往比较惨重。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科学界认为,震级达到里氏6.5级以上才可能触发海啸。就断层错动方式来说,垂直错动易触发海啸,因为断层强烈的垂直上下运动会带动地面和海面产生强烈浪涌,从而使震荡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形式向远距离扩散。易触发海啸的震源深度通常为40千米至50千米,这一条件下,地震波的扩散和影响范围较大,触发海啸的可能性相应增大。
海啸通常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地震海啸可分为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地震有时会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洞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下降型”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地震有时也会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地急剧上升,海水随着降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隆起型”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间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在这样的灾难到来之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总归能使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起完善的预警系统非常重要。从海啸预警系统凭借地震仪、深海预警浮筒和潮汐测量计,经由卫星向预警中心传送震级、震源、浪高等动态数据,供预警中心评估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及破坏程度。这一系统可为动员机构快速决策、有效处置灾情、险情提供重要支撑。人类至今无法阻止海啸的发生,唯一能做的是,在海啸发生后尽可能早一些向周边地区发出海啸将临的警报,以期减少人员伤亡。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往往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此时,海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高处。而正在海岸附近航行的船只,则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其次建立是强大的海上救援力量。以航空母舰为例,该舰种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区执行救援任务时,可以增加救援直升机数量,宽阔的甲板平台可存放各种救援器材及食物、淡水、药品等物资。在2004年底的印尼海啸中,在道路、机场各种交通瘫痪之际,美国“林肯”号航母的强大垂直空运能力在灾难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美国再次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当时首都太子港的电力系统全部被毁,美国就用航母来发电,提供夜间照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电力比整个太子港提供的电力都要强。除此之外,因为航母制造淡水的设施很强大,“卡尔·文森号”还为太子港提供了大量淡水。
建立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在灾难发生时同样意义重大。对国防动员系统而言,快速动员是其关键所在。要高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国防动员系统也必须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情报信息,才能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的应急功能。海啸是世界各沿海国家,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10月25日21时42分,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及其余震又引发了浪高3米的海啸,在整个明打威群岛受灾的26个村子里,海啸共夺走450人的生命,造成449人受伤,300多人失踪,15000人无家可归,印尼全国上下再次陷入海啸带来的巨大悲痛之中。
印尼地处太平洋“火圈”,火山数量全球第一,有450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29座。环太平洋分布的“一串”地质断层形成马蹄状“火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距离雅加达东南500公里,高2 968米的默拉皮是最活跃的火山之一。该火山自1548年以来已经喷发了70余次。火山区土地肥沃,农民在高达1700米的山区耕种居住。火山区附近也是旅游區。因此每次海啸到来,造成的伤亡往往比较惨重。
关于海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科学界认为,震级达到里氏6.5级以上才可能触发海啸。就断层错动方式来说,垂直错动易触发海啸,因为断层强烈的垂直上下运动会带动地面和海面产生强烈浪涌,从而使震荡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形式向远距离扩散。易触发海啸的震源深度通常为40千米至50千米,这一条件下,地震波的扩散和影响范围较大,触发海啸的可能性相应增大。
海啸通常分为4种类型: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地震海啸可分为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地震有时会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洞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下降型”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地震有时也会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地急剧上升,海水随着降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隆起型”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间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在这样的灾难到来之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总归能使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起完善的预警系统非常重要。从海啸预警系统凭借地震仪、深海预警浮筒和潮汐测量计,经由卫星向预警中心传送震级、震源、浪高等动态数据,供预警中心评估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及破坏程度。这一系统可为动员机构快速决策、有效处置灾情、险情提供重要支撑。人类至今无法阻止海啸的发生,唯一能做的是,在海啸发生后尽可能早一些向周边地区发出海啸将临的警报,以期减少人员伤亡。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往往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此时,海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高处。而正在海岸附近航行的船只,则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其次建立是强大的海上救援力量。以航空母舰为例,该舰种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区执行救援任务时,可以增加救援直升机数量,宽阔的甲板平台可存放各种救援器材及食物、淡水、药品等物资。在2004年底的印尼海啸中,在道路、机场各种交通瘫痪之际,美国“林肯”号航母的强大垂直空运能力在灾难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美国再次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当时首都太子港的电力系统全部被毁,美国就用航母来发电,提供夜间照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电力比整个太子港提供的电力都要强。除此之外,因为航母制造淡水的设施很强大,“卡尔·文森号”还为太子港提供了大量淡水。
建立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在灾难发生时同样意义重大。对国防动员系统而言,快速动员是其关键所在。要高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国防动员系统也必须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情报信息,才能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的应急功能。海啸是世界各沿海国家,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