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宁静
2011年10月,从马尔代夫回来就一直深深地被深蓝所吸引,在每天刷微博的无聊日子里,一条微博跃入眼帘!SSI在大陆发起的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让我穷酸了一个月,付学费、买器材、订酒店,闺蜜都说“作为一个金牛座,你这样太不正常了!”
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那技艺不精的游泳水平和仅有一次的水肺潜水体验经验。至今,我仍深深地记得在微博上遇到总教头的那一次,他竟然记得每一个学员的资料,还表示了对我的担忧。这一份感动在课程上可以体会得更多。
有些事需要一点点莽撞,不然我一定不会有勇气站在15.8米深的水池旁。单是这深不着底的不安全感就可以让我望而退却了。基础太差,我在班里的“差生组”由总教头亲自指导。从三米深池逐渐习惯,第二天才到五米平台,课程的最后一天终于能勉强下到10米深度。这三天的课程,让人体验了兴奋-紧张-失落-怀疑-坚定-喜悦的变化。
我很清楚,虽然拿到了C-card,却仍有很多需要改进,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拿到卡并不是我参加自由潜水课程的最终目的,我想要的是在深蓝中的自由自在!
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热爱自由潜水的人在滑入水中时都会有一种回归与放飞的心情。而这种感受在开放水域尤为显著。
无论是在泳池,还是在苏州海洋馆15.8米的海水池,都无法和开放水域给人带来的感受相媲美!在一个安全的、一览无遗的场地,我们需要关注的仅仅只是自身的技巧,然而在开放水域,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充足的经验和充分的享受。
今年5月,有幸前往宝岛台湾自由潜水。台湾的美,在于鲜为人知的水下美景,“满山遍野”的软珊瑚,仿若走进一个秘密花园。超过30米的能见度是自由潜水绝佳的场所!
第一潜,在绿岛公馆渔港外。第一次的开放水域自由潜水,让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在海中畅游的曼妙,更有对潜水安全的认识。公馆渔港虽然是一个次级的港口,却也不免有往来船只,在安全的优先考虑下,我们放弃了较深的海域,而是选择了7?11米的“小丑鱼岛”。自由潜水的乐趣并不在于挑战深度及生理的极限,我们在7?11米的海域一样可以畅享水中悠游的自在。与成千上万的小丑鱼玩耍,在岩石间穿梭。
在回程途中,我们经过了一处深度不超过三米的“洞穴”,第一次在有遮顶的环境下自由潜水。虽然对其深度、距离很有信心,却还是由于陌生水域及第一次遮顶环境下潜水而备感紧张,匆匆游过洞穴都没有仔细留意其间的生物。对陌生水域的畏惧,我认为是好事,它能让我们更谨慎地对待潜水,渐进式地增加深度或难度。
第二潜,在绿岛钢铁礁。顾名思义,这里是由早期废弃的钢铁所形成的珊瑚礁。最深处达30米。感谢上天给了我们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样的环境加上30米的能见度,简直是自由潜水的最佳之地。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向预定深度前进。第一次到20米的那一次,一种突然而至的气短让我措手不及,若不是有水肺安全守护员和自由潜水安全守护员的双重保证,我不会第二次尝试20米的深度。在充分的心理准备之下,第二次到达20米要轻松很多。
仰望着20米之上,那透彻的大蓝水,我仿佛能够理解雅克那颗自由的心灵。在这片一个人的宁静中,只有大海和我,没有烦恼和忧愁,只有自由。
自由潜水历史
自由潜水起源于早期对海洋资源的采集活动,各沿海城市都有类似的历史记载。比如日本的“海女”,就是早期从事自由潜水的人,她们仅凭一口气潜入海中采集贝类和珍珠。
随后,在猎鱼者之间逐渐形成一些竞赛,并开始将自由潜水理论化、规范化,并演绎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竞赛类别。虽然都是仅凭一口气下潜,然而不同的竞赛项目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态度。
自由潜水的类别
恒定配重潜水,在我看来,这是最纯粹的自由潜水形式,是自由潜水员与大海间的融合,凭着自身的力量下潜,逐步感受海水中独特的压力与身体变化。享受深海之中一个人的世界。
无限制潜水,借助外力下潜及上升,这一类的竞赛选手更着重于探寻人类的极限!人类究竟能下潜到多深?是他们不断追寻的课题。
这是两类最具有差异的自由潜水竞赛项目,其他还有如静态闭气、动态闭气着蛙鞋、动态闭气无蛙鞋等等。
国外的自由潜水发展早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直到2011年11月前国内都基本为一片空白。谁能想到有这么一批人愿意尝鲜,参加去年11月在苏州海洋馆举办的内地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
憋气练习—与天分无关
自由潜水,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仅凭一口气下潜。憋气时间是进入这项极限运动的入场券。
和大部分的学员一样,我们很看重憋气时间。谁敢想像一个平时只能憋一分钟都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的半天理论课程之后就能突破2分20秒(平均最低成绩)。
憋气,不只是闭上嘴巴和鼻子。这是一道精确的计算题,是生理学、物理学乃至于哲学的综合课题。
在那些没有海水可潜的日子,我很着重于憋气的练习,因为短短的2分20秒完全不够在水下尽情地享受。在最初的四个月里我始终就憋气练习而练习,找不到方法更不得当。在三月份的课程上,在教练的“售后”指导下,憋气时间从2分20秒一跃达到3分50秒。指导与不指导差别很大,自己摸索或许最终也能达到突破,但可能要走不少弯路。
回来后一直坚持教练说的陆上运动,跑步、瑜伽、游泳、冥想…… 除了冥想仍不得其道,其余几项确实让我明显感觉到心脏变得更有力,精神状态更好,憋气时更容易集中精力以及扩大肺活量。
如今,我已经达到了5分40秒的最佳静态闭气成绩。但在静态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动态的成绩更有意义。而动态闭气不仅仅和憋气有关,还涉及到动作的精准与频率。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自由潜水甚至可以与憋气直接画等号。不知道多少次被人问起总是“你能憋多久?”仿佛闭锁呼吸系统,就能走进这另一个世界。
2011年10月,从马尔代夫回来就一直深深地被深蓝所吸引,在每天刷微博的无聊日子里,一条微博跃入眼帘!SSI在大陆发起的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让我穷酸了一个月,付学费、买器材、订酒店,闺蜜都说“作为一个金牛座,你这样太不正常了!”
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那技艺不精的游泳水平和仅有一次的水肺潜水体验经验。至今,我仍深深地记得在微博上遇到总教头的那一次,他竟然记得每一个学员的资料,还表示了对我的担忧。这一份感动在课程上可以体会得更多。
有些事需要一点点莽撞,不然我一定不会有勇气站在15.8米深的水池旁。单是这深不着底的不安全感就可以让我望而退却了。基础太差,我在班里的“差生组”由总教头亲自指导。从三米深池逐渐习惯,第二天才到五米平台,课程的最后一天终于能勉强下到10米深度。这三天的课程,让人体验了兴奋-紧张-失落-怀疑-坚定-喜悦的变化。
我很清楚,虽然拿到了C-card,却仍有很多需要改进,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拿到卡并不是我参加自由潜水课程的最终目的,我想要的是在深蓝中的自由自在!
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热爱自由潜水的人在滑入水中时都会有一种回归与放飞的心情。而这种感受在开放水域尤为显著。
无论是在泳池,还是在苏州海洋馆15.8米的海水池,都无法和开放水域给人带来的感受相媲美!在一个安全的、一览无遗的场地,我们需要关注的仅仅只是自身的技巧,然而在开放水域,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充足的经验和充分的享受。
今年5月,有幸前往宝岛台湾自由潜水。台湾的美,在于鲜为人知的水下美景,“满山遍野”的软珊瑚,仿若走进一个秘密花园。超过30米的能见度是自由潜水绝佳的场所!
第一潜,在绿岛公馆渔港外。第一次的开放水域自由潜水,让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在海中畅游的曼妙,更有对潜水安全的认识。公馆渔港虽然是一个次级的港口,却也不免有往来船只,在安全的优先考虑下,我们放弃了较深的海域,而是选择了7?11米的“小丑鱼岛”。自由潜水的乐趣并不在于挑战深度及生理的极限,我们在7?11米的海域一样可以畅享水中悠游的自在。与成千上万的小丑鱼玩耍,在岩石间穿梭。
在回程途中,我们经过了一处深度不超过三米的“洞穴”,第一次在有遮顶的环境下自由潜水。虽然对其深度、距离很有信心,却还是由于陌生水域及第一次遮顶环境下潜水而备感紧张,匆匆游过洞穴都没有仔细留意其间的生物。对陌生水域的畏惧,我认为是好事,它能让我们更谨慎地对待潜水,渐进式地增加深度或难度。
第二潜,在绿岛钢铁礁。顾名思义,这里是由早期废弃的钢铁所形成的珊瑚礁。最深处达30米。感谢上天给了我们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样的环境加上30米的能见度,简直是自由潜水的最佳之地。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向预定深度前进。第一次到20米的那一次,一种突然而至的气短让我措手不及,若不是有水肺安全守护员和自由潜水安全守护员的双重保证,我不会第二次尝试20米的深度。在充分的心理准备之下,第二次到达20米要轻松很多。
仰望着20米之上,那透彻的大蓝水,我仿佛能够理解雅克那颗自由的心灵。在这片一个人的宁静中,只有大海和我,没有烦恼和忧愁,只有自由。
自由潜水历史
自由潜水起源于早期对海洋资源的采集活动,各沿海城市都有类似的历史记载。比如日本的“海女”,就是早期从事自由潜水的人,她们仅凭一口气潜入海中采集贝类和珍珠。
随后,在猎鱼者之间逐渐形成一些竞赛,并开始将自由潜水理论化、规范化,并演绎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竞赛类别。虽然都是仅凭一口气下潜,然而不同的竞赛项目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态度。
自由潜水的类别
恒定配重潜水,在我看来,这是最纯粹的自由潜水形式,是自由潜水员与大海间的融合,凭着自身的力量下潜,逐步感受海水中独特的压力与身体变化。享受深海之中一个人的世界。
无限制潜水,借助外力下潜及上升,这一类的竞赛选手更着重于探寻人类的极限!人类究竟能下潜到多深?是他们不断追寻的课题。
这是两类最具有差异的自由潜水竞赛项目,其他还有如静态闭气、动态闭气着蛙鞋、动态闭气无蛙鞋等等。
国外的自由潜水发展早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直到2011年11月前国内都基本为一片空白。谁能想到有这么一批人愿意尝鲜,参加去年11月在苏州海洋馆举办的内地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
憋气练习—与天分无关
自由潜水,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仅凭一口气下潜。憋气时间是进入这项极限运动的入场券。
和大部分的学员一样,我们很看重憋气时间。谁敢想像一个平时只能憋一分钟都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的半天理论课程之后就能突破2分20秒(平均最低成绩)。
憋气,不只是闭上嘴巴和鼻子。这是一道精确的计算题,是生理学、物理学乃至于哲学的综合课题。
在那些没有海水可潜的日子,我很着重于憋气的练习,因为短短的2分20秒完全不够在水下尽情地享受。在最初的四个月里我始终就憋气练习而练习,找不到方法更不得当。在三月份的课程上,在教练的“售后”指导下,憋气时间从2分20秒一跃达到3分50秒。指导与不指导差别很大,自己摸索或许最终也能达到突破,但可能要走不少弯路。
回来后一直坚持教练说的陆上运动,跑步、瑜伽、游泳、冥想…… 除了冥想仍不得其道,其余几项确实让我明显感觉到心脏变得更有力,精神状态更好,憋气时更容易集中精力以及扩大肺活量。
如今,我已经达到了5分40秒的最佳静态闭气成绩。但在静态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动态的成绩更有意义。而动态闭气不仅仅和憋气有关,还涉及到动作的精准与频率。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自由潜水甚至可以与憋气直接画等号。不知道多少次被人问起总是“你能憋多久?”仿佛闭锁呼吸系统,就能走进这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