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游刃有余的自在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ff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宁静
  2011年10月,从马尔代夫回来就一直深深地被深蓝所吸引,在每天刷微博的无聊日子里,一条微博跃入眼帘!SSI在大陆发起的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让我穷酸了一个月,付学费、买器材、订酒店,闺蜜都说“作为一个金牛座,你这样太不正常了!”
  潜入深蓝、自由自在—这八个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那技艺不精的游泳水平和仅有一次的水肺潜水体验经验。至今,我仍深深地记得在微博上遇到总教头的那一次,他竟然记得每一个学员的资料,还表示了对我的担忧。这一份感动在课程上可以体会得更多。
  有些事需要一点点莽撞,不然我一定不会有勇气站在15.8米深的水池旁。单是这深不着底的不安全感就可以让我望而退却了。基础太差,我在班里的“差生组”由总教头亲自指导。从三米深池逐渐习惯,第二天才到五米平台,课程的最后一天终于能勉强下到10米深度。这三天的课程,让人体验了兴奋-紧张-失落-怀疑-坚定-喜悦的变化。
  我很清楚,虽然拿到了C-card,却仍有很多需要改进,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拿到卡并不是我参加自由潜水课程的最终目的,我想要的是在深蓝中的自由自在!
  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热爱自由潜水的人在滑入水中时都会有一种回归与放飞的心情。而这种感受在开放水域尤为显著。
  无论是在泳池,还是在苏州海洋馆15.8米的海水池,都无法和开放水域给人带来的感受相媲美!在一个安全的、一览无遗的场地,我们需要关注的仅仅只是自身的技巧,然而在开放水域,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充足的经验和充分的享受。
  今年5月,有幸前往宝岛台湾自由潜水。台湾的美,在于鲜为人知的水下美景,“满山遍野”的软珊瑚,仿若走进一个秘密花园。超过30米的能见度是自由潜水绝佳的场所!
  第一潜,在绿岛公馆渔港外。第一次的开放水域自由潜水,让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在海中畅游的曼妙,更有对潜水安全的认识。公馆渔港虽然是一个次级的港口,却也不免有往来船只,在安全的优先考虑下,我们放弃了较深的海域,而是选择了7?11米的“小丑鱼岛”。自由潜水的乐趣并不在于挑战深度及生理的极限,我们在7?11米的海域一样可以畅享水中悠游的自在。与成千上万的小丑鱼玩耍,在岩石间穿梭。
  在回程途中,我们经过了一处深度不超过三米的“洞穴”,第一次在有遮顶的环境下自由潜水。虽然对其深度、距离很有信心,却还是由于陌生水域及第一次遮顶环境下潜水而备感紧张,匆匆游过洞穴都没有仔细留意其间的生物。对陌生水域的畏惧,我认为是好事,它能让我们更谨慎地对待潜水,渐进式地增加深度或难度。
  第二潜,在绿岛钢铁礁。顾名思义,这里是由早期废弃的钢铁所形成的珊瑚礁。最深处达30米。感谢上天给了我们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这样的环境加上30米的能见度,简直是自由潜水的最佳之地。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向预定深度前进。第一次到20米的那一次,一种突然而至的气短让我措手不及,若不是有水肺安全守护员和自由潜水安全守护员的双重保证,我不会第二次尝试20米的深度。在充分的心理准备之下,第二次到达20米要轻松很多。
  仰望着20米之上,那透彻的大蓝水,我仿佛能够理解雅克那颗自由的心灵。在这片一个人的宁静中,只有大海和我,没有烦恼和忧愁,只有自由。
  自由潜水历史
  自由潜水起源于早期对海洋资源的采集活动,各沿海城市都有类似的历史记载。比如日本的“海女”,就是早期从事自由潜水的人,她们仅凭一口气潜入海中采集贝类和珍珠。
  随后,在猎鱼者之间逐渐形成一些竞赛,并开始将自由潜水理论化、规范化,并演绎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竞赛类别。虽然都是仅凭一口气下潜,然而不同的竞赛项目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自由潜水态度。
  自由潜水的类别
  恒定配重潜水,在我看来,这是最纯粹的自由潜水形式,是自由潜水员与大海间的融合,凭着自身的力量下潜,逐步感受海水中独特的压力与身体变化。享受深海之中一个人的世界。
  无限制潜水,借助外力下潜及上升,这一类的竞赛选手更着重于探寻人类的极限!人类究竟能下潜到多深?是他们不断追寻的课题。
  这是两类最具有差异的自由潜水竞赛项目,其他还有如静态闭气、动态闭气着蛙鞋、动态闭气无蛙鞋等等。
  国外的自由潜水发展早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直到2011年11月前国内都基本为一片空白。谁能想到有这么一批人愿意尝鲜,参加去年11月在苏州海洋馆举办的内地第一届自由潜水课程。
  憋气练习—与天分无关
  自由潜水,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仅凭一口气下潜。憋气时间是进入这项极限运动的入场券。
  和大部分的学员一样,我们很看重憋气时间。谁敢想像一个平时只能憋一分钟都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的半天理论课程之后就能突破2分20秒(平均最低成绩)。
  憋气,不只是闭上嘴巴和鼻子。这是一道精确的计算题,是生理学、物理学乃至于哲学的综合课题。
  在那些没有海水可潜的日子,我很着重于憋气的练习,因为短短的2分20秒完全不够在水下尽情地享受。在最初的四个月里我始终就憋气练习而练习,找不到方法更不得当。在三月份的课程上,在教练的“售后”指导下,憋气时间从2分20秒一跃达到3分50秒。指导与不指导差别很大,自己摸索或许最终也能达到突破,但可能要走不少弯路。
  回来后一直坚持教练说的陆上运动,跑步、瑜伽、游泳、冥想…… 除了冥想仍不得其道,其余几项确实让我明显感觉到心脏变得更有力,精神状态更好,憋气时更容易集中精力以及扩大肺活量。
  如今,我已经达到了5分40秒的最佳静态闭气成绩。但在静态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动态的成绩更有意义。而动态闭气不仅仅和憋气有关,还涉及到动作的精准与频率。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自由潜水甚至可以与憋气直接画等号。不知道多少次被人问起总是“你能憋多久?”仿佛闭锁呼吸系统,就能走进这另一个世界。
其他文献
在2016年的背包水具神坛,Ultimate Direction的全线产品换代是最引人注目的事件。UD在2015年大幅度改造了三款越野跑大神参与设计的签名版背包—AK、SJ、PB。三款背包口碑一路蹿升,成为了2015年的明星。仅仅时隔1年,UD又对背包产品线狠下手术刀,不是升级而是几乎更新了全线产品至3.0时代,加入了新的运动员Timothy Olson, 开发了TO3.0竞速版背包。在新系列中狠
在我们没有过多选择的年代,对装备的渴求使我们对着国外户外网站意淫那些装备毒品,也初步形成了国内户外装备知识的沉淀。如今的消费者身处户外产品大爆发的年代,是我们的幸也是我们的不幸,从无从选择到难以选择,今天的人们本身就有着太多的选择,我们已经厌倦了不停地作决定,很少人有时间、耐心或知识面对品牌商们铺天盖地标榜专业的轰炸,能搞清所有的透气或防水面料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耐用和多
2015加拿大亚太区旅游同业交流会  10月19~23日,加拿大旅游局主办的亚太区旅游同业交流会—Showcase Canada Asia 2015在沈阳香格里拉大酒店成功举行。来自加拿大的112家旅游同业者以及超过120家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的旅行社面对面进行交流洽谈,共同推出高品质的旅行产品。会上,加拿大旅游局携手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艾伯塔省、魁北克省、安大略省、西北地区、班夫露
地理学家徐近之曾把青藏高原的地貌轮廓比喻成一只鸵鸟,认为其头部在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勾勒出鸵鸟躯干的轮廓,而横断山脉就像是下垂的尾羽。但遗憾的是这只鸵鸟有尾无脚,而且颈短得似乎有些不合比例。其实只要我们把青藏高原稍加扩展,这个“高亚洲”在地图上的影像则如同一只回首中原的凤凰,天山为凤头,帕米尔高原和横断山区,这两片美丽的山谷区正是凤凰的颈和尾羽。从天山至帕米尔高
2007年是登山界颇为寻常而又不寻常的一年。说它寻常,是因为登山家们像往常一样,攀登了一座又一座未登峰或新路线。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在年初的金冰镐奖颁奖典礼上,斯洛文尼亚的获奖人Marko Prezelj公开抨击奖项,认为登山不是竞赛,金冰镐奖组委会在登山家们之间造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竞争攀比的气氛。种种争议导致金冰镐奖的评选方式彻底改革,2008年的金冰镐奖流产。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的美国登山协
全山地-全越野  新浪微博:@全山地-全越野  在北京玩越野跑的圈子里,“二全”的名字早已人尽皆知。  “二全”是什么?是“全山地-全越野”的简称,它是一个自发非盈利的越野跑团体,也是京城越野跑大牛们的根据地。“二全”吸引了一大批京城名腿,像今年获得大连100公里越野比赛男子组冠军的王子尘,以及越野跑圈里的名人金牌橄榄、粉条M、老荒都是“二全”重要的成员,作为自发性非盈利的团体,“二全”活动内容并
圈内人称“大头于”,知名摄影家。中国越野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运动资深摄影师;著名生态类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提名理由:  从事摄影三十余年,涉猎范围广泛,尤以汽车运动与自然环保见长。曾有多幅摄影作品在各类影赛中获奖,拍摄范围广泛。2002年至今专注生态和鸟类摄影,2004年在北京举办个人《远去的天使》天鹅专题影展。2003年至2008年初受聘于《人与生物圈》杂志并担任摄
我睡沙发去旅行  作者: 龙泓全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2岁走遍世界—这是本书的副标题,相信也是许多人的梦想。作者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年轻人,为了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个背包加上或多或少的勇气,开始了一个人的沙发之旅。旅途中,他借宿在别人家,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怀有梦想的学生、住贫民窟的有钱夫妇、平凡的小人物、神秘的阿拉伯富豪、随和的政府官员……行走中,他必须承受遗失、孤独、分离、恐惧与
有人说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有些人非得通过千里、万里远行来体会旅行的真谛,却对身边的美景视而不见。一个人对旅行的态度,折射了他对生活的理解。  手绘旅行便是我对生活的理解。我的本职工作是景观规划,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造访过很多城市,也邂逅过很多风景。相比拍照,我更喜欢提笔画画,有时画一些速写,有时画一些细节。逐渐领悟到从前不曾留心的细小东西,才是组成这个万千世界的关键。旅途中遇到一棵树,多数人都
2014年的严冬时节,威尔·加德开始攀爬加拿大“最狂野冰窟”—汉默肯冰瀑。要攀爬这条140米长的冰岩混合路线,加德不得不在瀑布下露营扎寨细致攻克,研究这令人肝胆俱裂的复杂地势。他很高兴自己在47岁时还能这么高水准地指挥自己的身体,做他年轻时就想做的事。不要害怕变老,你比你自己想像中要强大。  本期链接:《欧洲户外电影巡展》  中国杯帆船赛创办于2007年,2014年是第八个年头。中国杯帆船赛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