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其并非纯欣赏意义上的艺术专业,而是融合了多学科、多专业,具有非常强实用性的综合专业。这也就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培养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就成了当前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当前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今后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 人才素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的改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生存环境空間的简单美化处理逐渐向更高品质的文化艺术需求转变。这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市场对具有专业环境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加强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环境艺术专业人员需要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意识与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设计对象的需求,适应环境艺术工作的发展。而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积累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并且需要以好的设计思想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充实,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完善。然而在实际授课中,通常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将课本知识讲解作为授课的重要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学生参加实践练习的几率小,甚至部分高校虽然挂牌了实践场地,但学生仍未真正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导致实践教学仅流于形式,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高,促使多数高校专业设置方向也逐渐增多,且学校往往按照方向招生、培养,课程分化及细致化程度加剧,从而大大削弱了课程的综合化,这也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逐渐被窄化。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理工知识的培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落后,这也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追求创新、创意的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学生难以被企业接受。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制订严格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
为确保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具备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学校需组织专业学科带头人与专家学者共同进行课程分析与研究,并通过课程实践制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大纲内容需包括前置课程、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要求、考核评分等多项内容,任课教师需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多涉猎,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沉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审美水平。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不断对自身的绘画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二)改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学生极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对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丰富。例如在教授《景观设计概论》这门课程时,教师可适当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节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促使理论知识快速地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教师可指定一个特定的场所,让学生去观察、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该场地与使用者间的关系及景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需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引入校企结合模式
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还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这就需要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可引入校企结合模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只有不断地对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丹丹,闫超.基于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戏剧之家,2015(08).
[2]姜岩.基于应用型课程教学团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探索[J].教育,2016(10).
[3]曾庆东,熊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2).
(作者简介:高娜,女,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责任编辑 王芳)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专业 人才培养 人才素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的改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生存环境空間的简单美化处理逐渐向更高品质的文化艺术需求转变。这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市场对具有专业环境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加强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环境艺术专业人员需要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意识与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设计对象的需求,适应环境艺术工作的发展。而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积累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并且需要以好的设计思想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充实,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完善。然而在实际授课中,通常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将课本知识讲解作为授课的重要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学生参加实践练习的几率小,甚至部分高校虽然挂牌了实践场地,但学生仍未真正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导致实践教学仅流于形式,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高,促使多数高校专业设置方向也逐渐增多,且学校往往按照方向招生、培养,课程分化及细致化程度加剧,从而大大削弱了课程的综合化,这也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逐渐被窄化。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理工知识的培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落后,这也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追求创新、创意的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学生难以被企业接受。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制订严格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
为确保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具备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学校需组织专业学科带头人与专家学者共同进行课程分析与研究,并通过课程实践制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大纲内容需包括前置课程、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要求、考核评分等多项内容,任课教师需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多涉猎,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沉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审美水平。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不断对自身的绘画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二)改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学生极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对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丰富。例如在教授《景观设计概论》这门课程时,教师可适当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节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促使理论知识快速地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教师可指定一个特定的场所,让学生去观察、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该场地与使用者间的关系及景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需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引入校企结合模式
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还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这就需要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可引入校企结合模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只有不断地对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丹丹,闫超.基于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戏剧之家,2015(08).
[2]姜岩.基于应用型课程教学团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探索[J].教育,2016(10).
[3]曾庆东,熊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2).
(作者简介:高娜,女,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责任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