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走廊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的六大走廊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用"榫卯"来重新阐述这些走廊在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东莞大井头有着百年以龙舞、麒麟舞和狮舞进行宗族联谊的传统,这是大井头女子龙舞得以发明的基础。推动这一新传统发明的,首先是地方政治精英,出于传承村中传统、发展新节目、扫除社区陋习、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社区以至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是地方文化精英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资源有意无意地影响公众关于历史的记忆,参与、配合传统的发明,女子龙舞队队员出于休闲生活的追求;再次是社区经济实力的支持、广场文化的兴起、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外部因素的诱导。大井头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城中
明清以来,中越边境墟市的发展历程,显示了王朝国家权力扩张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明初,中央政府先后对东兴及江平地区的土官进行改制、收回印信,设置汛防,进一步防止民番私贸;在这一过程中,江平地区逐步转变为贼寇和边民重要的货物聚集地和分销地。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控制力加强,海贼的问题一度得以缓解.江平商业地位逐渐被“东兴街”所取代;清末至今,原本的荒野墟市逐渐转变为边贸商镇。概言之,国家权力机构的措置,包括明清政府对于“东南海贼”的围剿,对货物集散地的关注和建设,以及投入军力保障稳定,直至建立现代民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这一群体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社会治安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服务管理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理念滞后、服务意识欠缺、管理手段不科学等问题,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自组织和流动人口自身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创新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服务。
壮族情歌具独特民族性、地域性,其英译不仅要契合音乐、文学规律,还需跨越英壮语言、文化、思维及审美差异。为此,应以“以歌译歌”为基准,“形神兼具”为理想。具言之,译词的音韵、轻重音、语调走向与原歌旋律融为一体,语法、语篇与原歌“元功能对等”。经此,众“讹”可消,“化境”可期。相应策略,可“异化优先,归化相辅”。方法与技巧包括:音译、直译、意象像似、视角转换、形意互合、“得意忘形”等。
期刊
曲枫教授是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学习人类学的中国学生,也是爱斯基摩研究史上的第一位中国人。他1967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先后在中国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荷兰莱顿大学考古系、美国阿拉斯加大学人类学系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在该中心与阿拉斯加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中担任博士生导师。
以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为例,从灵性本体论视角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传统人类学以笛卡尔二元论为理论基础,将文化与自然、人与动物视为二元对立关系。通过对爱斯基摩民族志学数据分析并不支持二元对立学说。爱斯基摩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与共享两大原则,其身体观念和仪式中的面具使用习俗都证明人与动物关系的本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互动的主体间关系而非主体凌驾于客体的分层关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仪式活动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均体现了社会的、文化的、符号的、经济的、生态的、环境的、自然的、物质的各种因素的交织与互动。
回顾了有关雅库特人起源的不同研究路径,从最早的旅行者猜想,直到最新的DNA分析。研究考察了18~19世纪与传统口述文学相关的文字研究,19世纪的考古学相关研究。对口述文学的样本分析,语文学与语言学的相关发展,以及2000年后对雅库特人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做相关概述。
通过考察9世纪至15世纪维京时代海上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考古学证据,收集并整合过去四十年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材料,发现冰岛居民一千年前来到这片数百万年未受到人类影响的处女地,这些居民带来的一系列文化和经济传统(如土地所有权和农耕价值观)深受他们气候温和的北大西洋故乡的影响。他们到来后,冰岛环境受到影响并开始恶化,脆弱的自然资源受到侵蚀,这导致他们依赖海洋资源为主要生存和出口贸易来源。其中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形成了居民的长期生存策略。
曲枫教授早期对史前艺术感兴趣,在硕士学习之后开始转向宗教考古学研究,其博士研究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从萨满教神经心理学模式和结构主义入手,最后转向对灵性本体论的研究。在曲枫看来,不仅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在世存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作为学科本身也是一种在世的存在,必将与其他学科,甚至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密切的关联。因而,他力主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对人类学在中国学术界地位的提升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