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应朋友所在的北京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此为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一家全国性信息公司)盛邀,就“超前消费”之专题在笔者寓居的城市南宁作了一些调查、采访与分析。于是便有了“透支未来”这个创意。说白了,“透支未来”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
其实,透支未来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渐正常化。或为了购房,或为了求学,或由于置业,或由于患病等,因为手头暂时资金不够,只好向亲人、朋友挪借,或者从银行、单位贷款,待事情成后,再慢慢偿还。“需要花钱而目前缺钱,便去筹钱解决,这没什么不对。”许多被调查、采访的居民都这么说。“海归派”代表之一、电力公司副总莫先生告诉笔者:“超前消费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他们购房都是实行分期付款,早早住下一套豪宅,等到若干年后人老了,钱也早还清了。而在我们国内则相反,老百姓一辈子都在攒钱买房砌屋,等到钱攒够了房有了,这一生也差不多到头了。所以人家终生在享受,我们却终生在吃苦。”
青秀区的小蔡,在市直机关工作,他的爱人小王在某高校教书。他们2004年初结婚。2005年初,小蔡单位集资购房,他们马上报了名。他们申请的是三室一厅,需26万元左右。把年轻夫妇俩的所有积蓄加在一起,还不如这个在目前看来不亚于天文数字的零头。他们才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去年结婚添置家电、家具、服装等,就花去了两人几乎全部收入,还向各自父母要了不少钱。但他们仍然采取向银行贷款、分期付款等方式,把房子要下来了。他们说:“我们不想由集体宿舍、单身房、一室一厅、二室一厅……这样慢慢过渡,搬家太麻烦。如今我们是一步到位,宽敞、高档的三室一厅,户外环境优雅,住上20年、30年都行。再说,每个月才付几百块钱,15年左右就可以还清,我们能够接受。而且,住房补贴很快便到位了嘛!”
几年前,国家在一部分省区与高校尝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简称“高职班”)。这种高职教育一般对学生录分较低,而收费比普通本、专科生略高;但专业大多比较好,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以实用为主;也转户口与档案;学制为3年,发大专文凭;成绩优异者还可申请连读本科,再学2年后毕业。市某高校中文系99级高职班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女生小韦,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家庭辩论会:我能否读新高职?》,便谈及这个新生事物在她家产生的一阵小波澜。当她接到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爸一时举棋不定:又想送她读,又嫌花钱多。于是征求大伙意见。她大伯反对,她堂哥支持。最后还是她爷爷表态:“可以。关键小妮子要努力学习。”全家族便你凑1000我出500,又向邻居借来2000,小韦终于得以迈入大学门槛,继续深造。几个学期过去了,该校的文秘专业办得很有起色,小韦自己又表现好,韦家人就彻底放心了,来电话给学院中文系领导说:“我们家长很满意。只要你们这样搞下去,孩子有出息,我们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可以的。”
但是,对透支未来,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他们多半是一些老年人,或办事谨慎有余者。他们认为:“今天岂能花明天的钱?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宁可过得差一点,也要做到不因小失大。”市西乡塘区一家小型彩印厂的王姓老板,现有资金300万元左右,他原想从银行、部门、个人手中再借700万元,搞扩大再生产,却遭到家里老父阻止,只好打消念头。老者自有其道理:“如今市场变幻莫测,你借这么多钱,一旦破产,怎么办?”
根据自己目前的基础与潜力,有计划地消费,这不错。但是,有时候若能抓住良机,多投资便多收益,则适当透支是明智与应该的。规模越大损失可能越大,但收获也可能越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栏目曾在2002年前后做一个名叫《姐妹》的片子。说的是湘西农村有一对姐妹,几年前都考上了中学,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只容许一人能继续念书,母亲只好采取原始的抓阄方式。最后妹妹颤抖的双手抽出了那根长一点的稻草;无奈,姐姐辍学。笔者想,当时若有人愿借钱给她们,如今姐妹俩都大学毕业了。而实际情形是,姐姐成了普通农家妇女,一直恨母亲无情,怨自己命苦。
而在平时,我们也常见一些人不实事求是,消费上过于奢侈挥霍,无计划地盲目开支,到处借钱,结果弄得债台高筑。普通工薪阶层人士,月收入不过千儿八百的,却每年老是旅游,今天飞天涯海角,明天观黄山日出;时而荡舟漓江碧波,时而留连京城古迹,哪有不家徒四壁的?一朝阮囊羞涩,不思悬崖勒马,仍只考虑下个月、明年那一笔笔有限的工资,甚至幻想有一天空中掉下金馅饼,于是继续要出游,要玩好、住好、行好,向单位、个人挪借,一味透支未来,岂有不负债累累的?还有经济实力一般,却成天想着穿名牌服装、用高档电器;为了追求虚荣,购进口车、提“掌中宝”,等等,便贷公家款、借私家钱。凡此种种透支未来,就算是不正当、不科学的消费观了。
以上是笔者在采访市社科院经济所黄姓副研究员时,他的一席谈,值得“消费超前族”们借鉴。
其实,透支未来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渐正常化。或为了购房,或为了求学,或由于置业,或由于患病等,因为手头暂时资金不够,只好向亲人、朋友挪借,或者从银行、单位贷款,待事情成后,再慢慢偿还。“需要花钱而目前缺钱,便去筹钱解决,这没什么不对。”许多被调查、采访的居民都这么说。“海归派”代表之一、电力公司副总莫先生告诉笔者:“超前消费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他们购房都是实行分期付款,早早住下一套豪宅,等到若干年后人老了,钱也早还清了。而在我们国内则相反,老百姓一辈子都在攒钱买房砌屋,等到钱攒够了房有了,这一生也差不多到头了。所以人家终生在享受,我们却终生在吃苦。”
青秀区的小蔡,在市直机关工作,他的爱人小王在某高校教书。他们2004年初结婚。2005年初,小蔡单位集资购房,他们马上报了名。他们申请的是三室一厅,需26万元左右。把年轻夫妇俩的所有积蓄加在一起,还不如这个在目前看来不亚于天文数字的零头。他们才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去年结婚添置家电、家具、服装等,就花去了两人几乎全部收入,还向各自父母要了不少钱。但他们仍然采取向银行贷款、分期付款等方式,把房子要下来了。他们说:“我们不想由集体宿舍、单身房、一室一厅、二室一厅……这样慢慢过渡,搬家太麻烦。如今我们是一步到位,宽敞、高档的三室一厅,户外环境优雅,住上20年、30年都行。再说,每个月才付几百块钱,15年左右就可以还清,我们能够接受。而且,住房补贴很快便到位了嘛!”
几年前,国家在一部分省区与高校尝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简称“高职班”)。这种高职教育一般对学生录分较低,而收费比普通本、专科生略高;但专业大多比较好,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以实用为主;也转户口与档案;学制为3年,发大专文凭;成绩优异者还可申请连读本科,再学2年后毕业。市某高校中文系99级高职班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女生小韦,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家庭辩论会:我能否读新高职?》,便谈及这个新生事物在她家产生的一阵小波澜。当她接到该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爸一时举棋不定:又想送她读,又嫌花钱多。于是征求大伙意见。她大伯反对,她堂哥支持。最后还是她爷爷表态:“可以。关键小妮子要努力学习。”全家族便你凑1000我出500,又向邻居借来2000,小韦终于得以迈入大学门槛,继续深造。几个学期过去了,该校的文秘专业办得很有起色,小韦自己又表现好,韦家人就彻底放心了,来电话给学院中文系领导说:“我们家长很满意。只要你们这样搞下去,孩子有出息,我们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可以的。”
但是,对透支未来,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他们多半是一些老年人,或办事谨慎有余者。他们认为:“今天岂能花明天的钱?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宁可过得差一点,也要做到不因小失大。”市西乡塘区一家小型彩印厂的王姓老板,现有资金300万元左右,他原想从银行、部门、个人手中再借700万元,搞扩大再生产,却遭到家里老父阻止,只好打消念头。老者自有其道理:“如今市场变幻莫测,你借这么多钱,一旦破产,怎么办?”
根据自己目前的基础与潜力,有计划地消费,这不错。但是,有时候若能抓住良机,多投资便多收益,则适当透支是明智与应该的。规模越大损失可能越大,但收获也可能越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栏目曾在2002年前后做一个名叫《姐妹》的片子。说的是湘西农村有一对姐妹,几年前都考上了中学,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只容许一人能继续念书,母亲只好采取原始的抓阄方式。最后妹妹颤抖的双手抽出了那根长一点的稻草;无奈,姐姐辍学。笔者想,当时若有人愿借钱给她们,如今姐妹俩都大学毕业了。而实际情形是,姐姐成了普通农家妇女,一直恨母亲无情,怨自己命苦。
而在平时,我们也常见一些人不实事求是,消费上过于奢侈挥霍,无计划地盲目开支,到处借钱,结果弄得债台高筑。普通工薪阶层人士,月收入不过千儿八百的,却每年老是旅游,今天飞天涯海角,明天观黄山日出;时而荡舟漓江碧波,时而留连京城古迹,哪有不家徒四壁的?一朝阮囊羞涩,不思悬崖勒马,仍只考虑下个月、明年那一笔笔有限的工资,甚至幻想有一天空中掉下金馅饼,于是继续要出游,要玩好、住好、行好,向单位、个人挪借,一味透支未来,岂有不负债累累的?还有经济实力一般,却成天想着穿名牌服装、用高档电器;为了追求虚荣,购进口车、提“掌中宝”,等等,便贷公家款、借私家钱。凡此种种透支未来,就算是不正当、不科学的消费观了。
以上是笔者在采访市社科院经济所黄姓副研究员时,他的一席谈,值得“消费超前族”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