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看收益率,不看风险性”、“预期收益率即承诺”等等错误理念将在“去刚兑”时代得到洗刷更新,“躺着挣钱”不复存在。财富的增长终于回归到“承担风险、获取收益”这一古老的法则上来。
2018年10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短短几月内,五大行已纷纷拿到监管批文,第六大国有行邮储银行的获批也被认为是箭在弦上。
截至2019年2月底,已有29家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资产规模占行业八成以上。其中,包括6家国有控股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顺德农商和广州农商两家农村金融机构。
在我国百万亿级的资管市场中,银行体系资管规模位居第一。体量庞大的银行机构被放行进入资管市场。一时之间,硝烟乍起。价值百万亿的中国资管市场,将迎来投资理念与竞合格局的“重塑性”变革。
打破刚兑,“适”者生存
理财子公司将不再为投资兜底。刚性兑付的神话,终于要被戳破了。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体系加速进行产品创新,理财市场逐步发展起来。2004年9月后,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当时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保底承诺是一大特色,本质上是刚性兑付。
理财产品保证收益,利息还高于定期存款,自然对存款产生了分流效应。在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下,资金追逐高收益,购买理财产品成了新时尚,存款理财化也成为一道风景线。
一些投资者认为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都是国家的机构,不可能出现违约亏损,甚至参加一些乱集资等活动,出了问题也要求进行刚性兑付。
2013—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已兑付理财产品中,亏损产品数量占比一直低于0.06%。这意味着,一万只理财产品中,只有6只是亏了本金的,且本金损失率低于10%。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财富押注在此。其他诸如股票、基金、P2P、虚拟货币等投资产品也只能吸引些“无知者无畏”的新手和冒险主义者。
当理财没了保本兜底,是否会减少原有客户量?抑或是减少理财资金?
“不会。”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十分肯定:“减少客户量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即便去除客户,也是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投资者们才能生存,不适应者理应淘汰。”
适者生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表现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斗争。人类社会只有在这种适应与斗争中才能进步。
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中,此主义同样适用。
“只看收益率,不看风险性”、“预期收益率即承诺”等等错误理念将在“去刚兑”时代得到洗刷更新,“躺着挣钱”不复存在。财富的增长终于回归到“承担风险、获取收益”这一古老的法则上来。
“‘刚兑’不存在,理财与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才能区别开,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客户才能赚得更好。”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在帮助理财市场完成一场自我净化,将不合格的淘汰出局,不仅是产品,投资者也不例外。
让专业回归专业
在国际上,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再普遍不过。
摩根大通(JP Morgan)旗下全资控股资产管理子公司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负责整个资产管理板块的业务管理;汇丰控股(HSBC)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是汇丰的全资子公司,从2008年起汇丰全球资产管理成为汇丰专业投资业务的唯一品牌。
中国建设银行公开表示,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独立自主经营,与母行建立“防火墙”,有助于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
在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看来,风险主要体现为银行出于信誉和高息揽储考虑形成了资金池和刚性兑付,将本应投资者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留在了银行系统内,一旦风险暴露,表外风险或向表内传导,进而传导至金融系统。
理财子公司的成立,让银行既有作为股东的利润回报,又可以在理财业务和银行其他主营业务之间牢固树立防火墙,剥离风险。更加稳定的资本贡献和利润来源,对银行无疑是一种正向促进。
“除了上述优势以外,对银行来说也一种考验,理财投向需要严格控制,以保障安全和高收益,这对理财公司的股东也就是母行来说,是管理能力的考验。”某商业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助理补充分析。
对理财子公司而言,成为具有经营决策权的独立法人,将拥有独立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权以及专门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其自身对盈利水平的要求将会更高。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设计和维护水平也会更高,理财规模大幅提升后,老百姓面临的理财渠道会更加丰富。理财子公司也会根据自己的运营情况,实现优胜劣汰的格局,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权。
“目前很多老百姓购买理财产品是因为自己有某个银行的银行卡,成立理财子公司后,可供人们选择的理财产品更丰富,收益率可能会从4%到10%不等,投资者的選择范围更广。”业内人士分析道。
“万能牌照”的背后
理财子公司入局的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言中的“万能牌照”。
“私募+公募+类信托”让理财子公司仿佛无所不能。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对此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存在差异,未来将是合作与竞争并存。
“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从业多年的张仪洋看来,这是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权利,目前对理财子公司的监管还不像传统产业那么到位。经过一段时间,当理财子公司的业务找准自己的市场位置,进入常态化,监督和竞争格局才会逐渐趋稳。
“所谓的‘万能牌照’只是给理财子公司一个想象的空间,在监管下,才能逐渐规范。目前是理财子公司仍处于自身特色养成的初步阶段。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也需要市场的检验。”张仪洋说。“这只是我国金融深化体制改革的一小步,诸如利率市场化、银行破产机制都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他说明,利率应该是资金的价格。有些国家的央行已经开始实施负利率以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杠杆水平。可从2015年至今,中国经历了2次经济波动,可是利率一直没有调整。
关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有过明确的表述:“与西方相比,中国是比较倾向于救助的。西方国家的态度通常是尽量不救,实在不得已才救。我国的情况是,虽然不太愿意,但多数情况下都救。……甚至像蚁力神这样的非法集资也给了补偿。”言语之下,充满无奈。
阿姆斯特丹首次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是银行理财格局分化的一小步,却也是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步。
截至2018年底,已有27家商业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披露拟注册资本金总额超过1300亿元。未来这无疑将成为影响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力量。
2018年10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短短几月内,五大行已纷纷拿到监管批文,第六大国有行邮储银行的获批也被认为是箭在弦上。
截至2019年2月底,已有29家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资产规模占行业八成以上。其中,包括6家国有控股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顺德农商和广州农商两家农村金融机构。
在我国百万亿级的资管市场中,银行体系资管规模位居第一。体量庞大的银行机构被放行进入资管市场。一时之间,硝烟乍起。价值百万亿的中国资管市场,将迎来投资理念与竞合格局的“重塑性”变革。
打破刚兑,“适”者生存
理财子公司将不再为投资兜底。刚性兑付的神话,终于要被戳破了。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体系加速进行产品创新,理财市场逐步发展起来。2004年9月后,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当时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保底承诺是一大特色,本质上是刚性兑付。
理财产品保证收益,利息还高于定期存款,自然对存款产生了分流效应。在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下,资金追逐高收益,购买理财产品成了新时尚,存款理财化也成为一道风景线。
一些投资者认为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都是国家的机构,不可能出现违约亏损,甚至参加一些乱集资等活动,出了问题也要求进行刚性兑付。
2013—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已兑付理财产品中,亏损产品数量占比一直低于0.06%。这意味着,一万只理财产品中,只有6只是亏了本金的,且本金损失率低于10%。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财富押注在此。其他诸如股票、基金、P2P、虚拟货币等投资产品也只能吸引些“无知者无畏”的新手和冒险主义者。
当理财没了保本兜底,是否会减少原有客户量?抑或是减少理财资金?
“不会。”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十分肯定:“减少客户量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即便去除客户,也是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投资者们才能生存,不适应者理应淘汰。”
适者生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表现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斗争。人类社会只有在这种适应与斗争中才能进步。
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中,此主义同样适用。
“只看收益率,不看风险性”、“预期收益率即承诺”等等错误理念将在“去刚兑”时代得到洗刷更新,“躺着挣钱”不复存在。财富的增长终于回归到“承担风险、获取收益”这一古老的法则上来。
“‘刚兑’不存在,理财与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才能区别开,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客户才能赚得更好。”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在帮助理财市场完成一场自我净化,将不合格的淘汰出局,不仅是产品,投资者也不例外。
让专业回归专业
在国际上,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再普遍不过。
摩根大通(JP Morgan)旗下全资控股资产管理子公司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负责整个资产管理板块的业务管理;汇丰控股(HSBC)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是汇丰的全资子公司,从2008年起汇丰全球资产管理成为汇丰专业投资业务的唯一品牌。
中国建设银行公开表示,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独立自主经营,与母行建立“防火墙”,有助于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
在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看来,风险主要体现为银行出于信誉和高息揽储考虑形成了资金池和刚性兑付,将本应投资者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留在了银行系统内,一旦风险暴露,表外风险或向表内传导,进而传导至金融系统。
理财子公司的成立,让银行既有作为股东的利润回报,又可以在理财业务和银行其他主营业务之间牢固树立防火墙,剥离风险。更加稳定的资本贡献和利润来源,对银行无疑是一种正向促进。
“除了上述优势以外,对银行来说也一种考验,理财投向需要严格控制,以保障安全和高收益,这对理财公司的股东也就是母行来说,是管理能力的考验。”某商业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助理补充分析。
对理财子公司而言,成为具有经营决策权的独立法人,将拥有独立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权以及专门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其自身对盈利水平的要求将会更高。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设计和维护水平也会更高,理财规模大幅提升后,老百姓面临的理财渠道会更加丰富。理财子公司也会根据自己的运营情况,实现优胜劣汰的格局,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权。
“目前很多老百姓购买理财产品是因为自己有某个银行的银行卡,成立理财子公司后,可供人们选择的理财产品更丰富,收益率可能会从4%到10%不等,投资者的選择范围更广。”业内人士分析道。
“万能牌照”的背后
理财子公司入局的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言中的“万能牌照”。
“私募+公募+类信托”让理财子公司仿佛无所不能。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对此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存在差异,未来将是合作与竞争并存。
“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从业多年的张仪洋看来,这是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权利,目前对理财子公司的监管还不像传统产业那么到位。经过一段时间,当理财子公司的业务找准自己的市场位置,进入常态化,监督和竞争格局才会逐渐趋稳。
“所谓的‘万能牌照’只是给理财子公司一个想象的空间,在监管下,才能逐渐规范。目前是理财子公司仍处于自身特色养成的初步阶段。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也需要市场的检验。”张仪洋说。“这只是我国金融深化体制改革的一小步,诸如利率市场化、银行破产机制都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他说明,利率应该是资金的价格。有些国家的央行已经开始实施负利率以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杠杆水平。可从2015年至今,中国经历了2次经济波动,可是利率一直没有调整。
关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有过明确的表述:“与西方相比,中国是比较倾向于救助的。西方国家的态度通常是尽量不救,实在不得已才救。我国的情况是,虽然不太愿意,但多数情况下都救。……甚至像蚁力神这样的非法集资也给了补偿。”言语之下,充满无奈。
阿姆斯特丹首次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是银行理财格局分化的一小步,却也是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步。
截至2018年底,已有27家商业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披露拟注册资本金总额超过1300亿元。未来这无疑将成为影响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