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动机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法”,相比“逐缸调整法”,省时、省力。“两次调整法”是将发动机的工作顺序、配气相位、气门排列等内容综合之后,加以逻辑推导后才能求得可调的气门。因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掌握“两次调整法”的人并不占多数。
[关键词]发动机 气门间隙 “两次调整法”
对于多缸发动机应用“两次调整法”调整气门间隙,相比“逐缸调整法”可谓省时、省力。但是,真正掌握它绝非易事,因为“两次调整法”是将发动机的工作顺序、配气相位、气门排列等内容综合之后,并加以逻辑推导后才能求得可调的气门,因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掌握“两次调整法”的人并不占多数。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教学,找到一种简单易学、轻松掌握,且能运用自由的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方法——故称“发动机‘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法’新解”。“新解”中都有哪些新意呢?
有四句话,请您牢记:转曲轴、看气门;找压缩、调两个;前进后排接着调;再转一圈继续调。
一、转曲轴、看气门
“转曲轴、看气门”, 意思是缓慢转动曲轴,察看气门、摇臂或凸轮的动作。这里关键是“看”字,你看什么?怎么看?你在转动曲轴的过程中,你可以去看任意一个缸的进排气门、摇臂或凸轮。三个看点,任你去看。
1.看气门。当你看到某个缸的进排两气门,一个由开到闭(排气门),同时另一个刚刚开启(进气门),并且两个气门杆尾端处于几乎等同高度时,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2.看摇臂。当你看到某个缸的一个摇臂头已经向上抬起(排气门);同时另一个摇臂头逐渐向下压下(进气门),并且两个摇臂头处于几乎等同高度时,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3.看凸轮。对于上置式凸轮轴的发动机,当你看到某个缸的两个凸轮形成正“八”字的时候——进排气凸轮都朝偏下方的位置,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上述“三看”过程告诉我们,在停止转动曲轴后,可以断定你所看的那一缸的活塞到达了排气上止点位置。因为发动机同一缸的两个气门,只有在排气上止点位置时,排气门是趋于关闭;而进气门是刚刚开启。
一台发动机知道了其中某一个缸处于排气上止点位置,就可以轻松的找到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的那一缸了。
二、找压缩、调两个
“找压缩、调两个”,意思是根据上面我们对气门“看”的结果,进而找到处于压缩的那一缸,去调整这个缸的进排两气门,这里的“压缩”到底怎么找呢?
我们都知道,曲轴的结构形状,汽缸直列发动机的曲轴形状都是从两头到中间相对称的,这样的规律决定:一缸和四缸的活塞、二缸和三缸的活塞,它们在曲轴的带动下,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运动。就是说若一缸的活塞到达上止点,四缸的活塞也必然到达上止点;若二缸的活塞到达下止点,三缸的活塞也必然到达下止点。
三、前进后排接着调
“前进后排接着调”,其意思是以前面找到的“压缩”这一缸为基准,去调压缩这一缸“前”边那一缸的进气门、“后”边那一缸的排气门。请切记,这里的“前”与“后”是以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而论的。
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配气相位相关知识可知:压缩“前”边那一缸活塞到达作功下止点位置,由于排气门提前打开(即已经开启),其间隙固然不可调,而进气门完全关闭,其间隙当然可调;压缩“后”边那一缸活塞到达进气下止点位置,进气门延迟关闭(进气门还处于开启状态),其间隙固然不可调,而排气门完全关闭,其间隙当然可调。
四、再转一圈继续调
“找压缩、调两个”,“前进后排接着调”又调了两个,剩下的四个气门只需“再转一圈继续调”——即摇转曲轴一圈接着调整剩下的四个气门(其依据同上所述,这里不在重复分析),这样八个气门则分两次调整完毕。
同样道理,六缸发动机的气门间隙,也可按上述方法予以调整。下面,再以六缸发动机为例,简单解释和说明一下。
以工作顺序为1—5—3—6—2—4的六缸发动机为例。
“转曲轴、看气门”。转动曲轴,比如,看到二缸的两个气门,一个气门趋于关闭;另一个气门刚刚开启,表明二缸活塞到达排气上止点位置。二缸进排两气门不可调。
“找压缩、调两个”, 二缸活塞若到达排气上止点位置,五缸活塞则到达压缩上止点位置(依据曲轴形状对称规律)。则五缸进排两气门可调。
“前进后排接着调”,以五缸为基准,根据1—5—3—6—2—4的顺序,五缸前边的缸是指一、四缸,则一、四缸进气门可调;五缸后边的缸是指三、六缸,则三、六缸排气门可调。
“再转一圈继续调”,前面已经一次调完了六个气门,再旋转曲轴一圈继续调整剩下的六个气门既可。
综上所述,这样去运用气门间隙的“两次调整法”,本文称之为“发动机‘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法’新解”,那么它到底“新”在哪里?与教科书中所叙述的“两次调整法”有什么不同呢?特做如下说明。
1.省去了“对上止点记号”的繁琐之陈规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论述气门间隙调整方法的时候,其第一步都是“对上止点记号”,然后找出“压缩”的那个缸。在气门间隙的实际调整过程中,你非要对准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真的很难。其一,因为发动机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并不在车中的显露位置,你为了对上止点记号甚至要钻到车下;其二,即使你真的钻到车下,飞轮上检视孔都很小,记号都不显眼,你还要准备照明设备,即使这样仍然不易把记号看清对准;其三,在难以看清记号的前提下,一旦曲轴摇快一点,记号转过去了,你必须要从头再来。
因此,本人是不赞成现有教科书中,关于气门间隙调整方法中必须要先“對上止点记号”,此乃脱离实际,极不实用。
2.为什么非要找一缸压缩上止点
仍然是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论述气门间隙调整方法的时候,都要先“找到一缸压缩上止点”。即使你对上了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这时候并不能确定就是一缸的压缩上止点(因为任意一台直列发动机的曲轴形状都是对称的,对上了上止点记号只表明首尾两缸的活塞到达了上止点位置)。你还是离不开我所说的“看气门”,进一步去确定到底是首缸还是尾缸是压缩上止点。这样做还不如放弃陈规,直接按我阐述的“看气门”省事。
故此,本人对教科书中在论述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的时候,都要先“找到一缸压缩上止点”之论述也存在异议。
3.“转曲轴、看气门”更实际更实用
本文既然抛弃“对上止点记号”“找一缸压缩上止点”之陈规,提出“转曲轴、看气门”,是因为发动机在任意一种静态之时,肯定有一个缸是排气,这样你就可以随机灵活去“看气门”(就看已经排气的那个缸),只转曲轴少许既可达到目的。
4.“前进后排接着调”的理论更先进
很多教科书有相关“前进后排”的理论,比如,“双排不进”、“上进下排”等。但是,相对本文都较难掌握,一个新的理论,便于理解掌握至关重要。因此,本“新解”方便记忆,易于掌握,望广大发动机使用与维修人员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亲自去体验,实践后你自然就体会到“新解”的新意,当然,也就认可“新解”的使用性。
[关键词]发动机 气门间隙 “两次调整法”
对于多缸发动机应用“两次调整法”调整气门间隙,相比“逐缸调整法”可谓省时、省力。但是,真正掌握它绝非易事,因为“两次调整法”是将发动机的工作顺序、配气相位、气门排列等内容综合之后,并加以逻辑推导后才能求得可调的气门,因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掌握“两次调整法”的人并不占多数。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教学,找到一种简单易学、轻松掌握,且能运用自由的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方法——故称“发动机‘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法’新解”。“新解”中都有哪些新意呢?
有四句话,请您牢记:转曲轴、看气门;找压缩、调两个;前进后排接着调;再转一圈继续调。
一、转曲轴、看气门
“转曲轴、看气门”, 意思是缓慢转动曲轴,察看气门、摇臂或凸轮的动作。这里关键是“看”字,你看什么?怎么看?你在转动曲轴的过程中,你可以去看任意一个缸的进排气门、摇臂或凸轮。三个看点,任你去看。
1.看气门。当你看到某个缸的进排两气门,一个由开到闭(排气门),同时另一个刚刚开启(进气门),并且两个气门杆尾端处于几乎等同高度时,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2.看摇臂。当你看到某个缸的一个摇臂头已经向上抬起(排气门);同时另一个摇臂头逐渐向下压下(进气门),并且两个摇臂头处于几乎等同高度时,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3.看凸轮。对于上置式凸轮轴的发动机,当你看到某个缸的两个凸轮形成正“八”字的时候——进排气凸轮都朝偏下方的位置,立即停止转动曲轴。
上述“三看”过程告诉我们,在停止转动曲轴后,可以断定你所看的那一缸的活塞到达了排气上止点位置。因为发动机同一缸的两个气门,只有在排气上止点位置时,排气门是趋于关闭;而进气门是刚刚开启。
一台发动机知道了其中某一个缸处于排气上止点位置,就可以轻松的找到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的那一缸了。
二、找压缩、调两个
“找压缩、调两个”,意思是根据上面我们对气门“看”的结果,进而找到处于压缩的那一缸,去调整这个缸的进排两气门,这里的“压缩”到底怎么找呢?
我们都知道,曲轴的结构形状,汽缸直列发动机的曲轴形状都是从两头到中间相对称的,这样的规律决定:一缸和四缸的活塞、二缸和三缸的活塞,它们在曲轴的带动下,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运动。就是说若一缸的活塞到达上止点,四缸的活塞也必然到达上止点;若二缸的活塞到达下止点,三缸的活塞也必然到达下止点。
三、前进后排接着调
“前进后排接着调”,其意思是以前面找到的“压缩”这一缸为基准,去调压缩这一缸“前”边那一缸的进气门、“后”边那一缸的排气门。请切记,这里的“前”与“后”是以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而论的。
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配气相位相关知识可知:压缩“前”边那一缸活塞到达作功下止点位置,由于排气门提前打开(即已经开启),其间隙固然不可调,而进气门完全关闭,其间隙当然可调;压缩“后”边那一缸活塞到达进气下止点位置,进气门延迟关闭(进气门还处于开启状态),其间隙固然不可调,而排气门完全关闭,其间隙当然可调。
四、再转一圈继续调
“找压缩、调两个”,“前进后排接着调”又调了两个,剩下的四个气门只需“再转一圈继续调”——即摇转曲轴一圈接着调整剩下的四个气门(其依据同上所述,这里不在重复分析),这样八个气门则分两次调整完毕。
同样道理,六缸发动机的气门间隙,也可按上述方法予以调整。下面,再以六缸发动机为例,简单解释和说明一下。
以工作顺序为1—5—3—6—2—4的六缸发动机为例。
“转曲轴、看气门”。转动曲轴,比如,看到二缸的两个气门,一个气门趋于关闭;另一个气门刚刚开启,表明二缸活塞到达排气上止点位置。二缸进排两气门不可调。
“找压缩、调两个”, 二缸活塞若到达排气上止点位置,五缸活塞则到达压缩上止点位置(依据曲轴形状对称规律)。则五缸进排两气门可调。
“前进后排接着调”,以五缸为基准,根据1—5—3—6—2—4的顺序,五缸前边的缸是指一、四缸,则一、四缸进气门可调;五缸后边的缸是指三、六缸,则三、六缸排气门可调。
“再转一圈继续调”,前面已经一次调完了六个气门,再旋转曲轴一圈继续调整剩下的六个气门既可。
综上所述,这样去运用气门间隙的“两次调整法”,本文称之为“发动机‘气门间隙两次调整法’新解”,那么它到底“新”在哪里?与教科书中所叙述的“两次调整法”有什么不同呢?特做如下说明。
1.省去了“对上止点记号”的繁琐之陈规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论述气门间隙调整方法的时候,其第一步都是“对上止点记号”,然后找出“压缩”的那个缸。在气门间隙的实际调整过程中,你非要对准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真的很难。其一,因为发动机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并不在车中的显露位置,你为了对上止点记号甚至要钻到车下;其二,即使你真的钻到车下,飞轮上检视孔都很小,记号都不显眼,你还要准备照明设备,即使这样仍然不易把记号看清对准;其三,在难以看清记号的前提下,一旦曲轴摇快一点,记号转过去了,你必须要从头再来。
因此,本人是不赞成现有教科书中,关于气门间隙调整方法中必须要先“對上止点记号”,此乃脱离实际,极不实用。
2.为什么非要找一缸压缩上止点
仍然是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论述气门间隙调整方法的时候,都要先“找到一缸压缩上止点”。即使你对上了飞轮上的上止点记号,这时候并不能确定就是一缸的压缩上止点(因为任意一台直列发动机的曲轴形状都是对称的,对上了上止点记号只表明首尾两缸的活塞到达了上止点位置)。你还是离不开我所说的“看气门”,进一步去确定到底是首缸还是尾缸是压缩上止点。这样做还不如放弃陈规,直接按我阐述的“看气门”省事。
故此,本人对教科书中在论述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的时候,都要先“找到一缸压缩上止点”之论述也存在异议。
3.“转曲轴、看气门”更实际更实用
本文既然抛弃“对上止点记号”“找一缸压缩上止点”之陈规,提出“转曲轴、看气门”,是因为发动机在任意一种静态之时,肯定有一个缸是排气,这样你就可以随机灵活去“看气门”(就看已经排气的那个缸),只转曲轴少许既可达到目的。
4.“前进后排接着调”的理论更先进
很多教科书有相关“前进后排”的理论,比如,“双排不进”、“上进下排”等。但是,相对本文都较难掌握,一个新的理论,便于理解掌握至关重要。因此,本“新解”方便记忆,易于掌握,望广大发动机使用与维修人员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亲自去体验,实践后你自然就体会到“新解”的新意,当然,也就认可“新解”的使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