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审美意识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具有尊重自然、重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等特点。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推崇人与自然整体的融合。日本人倾向于和具体自然现象的合而为一,其对自然的关注大多以植物为中心。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使两国人民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探讨这两者间的相同及相异点,加深对中日两国自然观以及传统审美意识的理解。
  关键词:审美意识;自然观;中国;日本;今道友信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在古代东方,人们一般认为必须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一对自然的态度是相通的。对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所以,中日两国在审美意识上存在的差异,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其自然观的不同。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以松尾芭蕉为例,分析了这种差异:中国的画论更倾向于将自然作为整体把握,有较强的与支配宇宙的神气或神韵合而为一的倾向。这和老庄有关“道”、“禅”等的思想关联。而芭蕉尽管也逐一学习这些,却更着眼于具体的自然现象,例如松竹、云鸟之类,相对于同抽象的乃至本体的自然合为一体相比,更顺应现实的经验,主张与把自己表现出来的具体事物达成一致。[1]可见,在中国和日本,“与自然合一”的“自然”并不一样:一个指自然万物及支配宇宙的气韵,另一个强调具体的自然。
  一、“天人合一”
  今道友信说的“和自然成为一体”,其内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调和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理念,在古人中,存在着人是天(自然)的产物,人自身包含天(自然)的观念,即万物一体观。
  在中国,“自然”一词最早源于道家的《老子》。老子曾说过:“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最先表明尊重自然的观点。所谓自然,不单指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还指生成万物的生命根源。道家相信,只有依靠根源的力量,才能形成和谐的世界,因此道家以自然地生存、获得与宇宙的融合为目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道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最高状态。此外,在诸子百家思想中都有尊重自然的思想。无论是老庄的“万物齐同”,还是儒家的“万物一体之仁”,都认为自然是人类根源,并非人类的对立物。
  “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入艺术以及审美意识之中,对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自然界中的自然以及缺乏形式的自然美成为诗人、画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所谓“天乐”,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的精神境界,它是莊子心中最美的音乐。谢赫提出的“画的六法”中,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它是中国正统绘画艺术的最高理念。“气韵”是自然的神气,最优秀的艺术必须是充满宇宙之气的艺术。书法家孙过庭主张,书法艺术是和“自然之妙有”,即拥有天地自然造化之极致的造型相匹敌的艺术。苏东坡提出“万物一体的气韵生动”,指出气韵是贯穿整个画面的宇宙生命的律动。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弥补自身的欠缺,向围绕在自己周围的自然物、自然界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形成自然和人类间相互补充的秩序及体系,达到两者协调融合的最高理想。
  二、以植物为基础的自然观
  日本多样化的季节性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加深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关注。得益于岛国优美的自然环境,日本人对自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通常会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同时对自然美的感觉纤细而敏锐。这一对自然界的特殊感情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日本,自然美意识深入人心。日本的庭院总是极尽所能地再现大自然的原有样貌。同时,日本人保持着感受大自然美好景致的各种习俗,他们习惯于根据季节的变迁来调整生活节奏。
  然而,这种与自然的融合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不太一样。松尾芭蕉的同乡服部土芳在《三册子》中有一句关于芭蕉的记录:“师之词有松之事习于松,竹之事习于竹,亦即谓离私意也。”意思是,咏松的时候不能把松作为对象物,而是要把它当成是教授自己之物向它学习。对此,今道友信认为,芭蕉所说的自然是具体的自然物,对自然的自我投入是对松、竹之类具体事物的自我投入。日本思想学家源了圆提到,古代日语中有关山川草木等自然事物的词汇丰富,却没有相当于“自然”的词汇。大概在古代日本人看来,自然就是一座座青山、一条条河流、一棵棵树木,而超越这些的“自然”概念并不成立。
  今道友信将日本的审美意识归纳为“植物的世界观的美学”。他发现“美丽(くわし)”、苍劲(渋み)等一系列表示审美意识的术语原本都是描写植物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姿态。而高大(丈高し)、静寂(さび)等则和植物从夏到冬的状态有关。可以说表达审美意识的最基本词汇均来自于植物。世阿弥在《九艺》中把艺术的最高四位命名为妙花风、宠深花风、闲花风和正花风。在《五音曲》中,他将能乐之趣与树木的形态相关。这种美的范畴无疑基于植物之美显现的相关联想。中国学者叶渭渠也曾指出,日本人尊重植物,对自然尤其是植物的变化具有极其纤细的感情。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和日本都同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两国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以此为中心形成的审美意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注释:
  [1]今道友信:《東洋の美学》[M].株式会社TBSブリタニカ,1980年,第322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采用类团分析法对2000年至2011年12年间我国5种远程教育类期刊论文开展研究,分析我国远程教育主要研究领域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近12年我国远程教育学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核心研究领域保持稳定,不少边缘研究领域消失,主要研究领域趋于集中,新的主要领域发展迅速,总体上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一、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官殿阁,借指太子本人  二、构成物体的比原子核还简单的物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Jaeaer-LeCoultre积家  Revetso GTribute Tourbillon Duoface双面双时区陀飞轮翻转系列腕表  价格店洽  细长形状的表壳很挑手腕,但积家的翻转系列仍然成了让所有人前赴后继的经典。适逢积家185周年,积家大工坊在机械工艺与美学专业领域继续突破,全新融合极为精密复杂的两项制表工艺——飞行陀飞轮与双面双时区功能设计,以全新方式演绎经典Reverso Tri
提到数学课堂,听数学老师讲解经典的数学题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提到经典数学题目,会挑好题目的数学老师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提到数学老师,没有最好的数学老师,只有更好的数学老师。  为了让同学们一睹实力派老师看上的课堂例题,《数学金刊》试题策划组邀请若干毕业班实力派名师倾情推荐若干课堂必讲试题,相信同学们在享受春节假期的时候,“中考课堂必讲试题”会让你有课堂余音重回耳畔的感觉。
为了紧跟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寻找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各学校纷纷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尝试,在一线教学中努力寻求教与学的高效,因此,推行高效课堂也就势在必然,但真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达成高效。则是众人感觉比较棘手和困惑的难题。下面笔者就这类困惑进行初探。
《认识面积》一课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里是作为单独一课的。书中写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在一次执教这一课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学生的确能说出什么是面积,但一到运用时就会出问题。仔细一想,发现“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且调查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听到或用到这个词的并不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严格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以及课堂可能会出现的
学习提示  1.分式方程的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是解分式方程的指导思想,实现这种转化的常用方法是去分母,或换元法,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 要】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被看作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种可行办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引进和改编发达国家的开放教育资源还是开发本土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中国家都能够从中受益。本文所阐述的这些准则旨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思路,使更多教师加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行列。换言之,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准则。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逐一对照这
世界上最贵的冰淇淋是纽约Serendipity饭店提供的冰淇淋:它由25种可可制成,表面有绒毛状凝乳,然后加一小块巧克力,并将其装在精制的金边碗中,再配上镶有钻石的小匙,一份价值2.5万美元的冰淇淋诞生了,不过碗和匙是可以带走的。如果想品尝这种冰淇淋,需要提前订制,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对两套国内发行最广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并对各个年级段进行了分析:散文所占比例为40%左右,最多的能占近70%。也就是说,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个主角。因此考虑到量太多而杂,若要对此类文章进行梳理,无疑是一件难以下手的事,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写人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大类。此报告主要是谈哲理散文,即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类的散文。  一、各年段教材特点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