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首善之区,食品安全工作应走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列。那如何确保餐桌的安全,让首都人民吃上放心菜、健康饭?这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以“三品一标”为载体的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1205家,获证产品4299个,年实物生产总量超过300万吨,产地生产面积逾100万亩,“三品”生产比重居全国前列。到2011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率达到98.6%。
逐年提高,全国“领跑”
“比周围的超市可便宜了近一半啊,一个月光菜钱就能省出200元,还安全放心!”早上7点多,家住东城区建国门小区的康阿姨就拎着菜篮子,来到了位于朝阳门南小街路边的一家名为“山西天镇蔬菜直营店”买菜。山西地头菜通过蔬菜直营店的新模式,6小时便走进了北京市民的菜篮,菜农和北京市民两头得利,解决了“卖难、买贵”问题。
这仅仅是市民吃上低价菜、放心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顺应民意,为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北京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也避免了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10年是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管理工作全面启动之年,通过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及不懈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交出了一份让百姓满意的答卷。2010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56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59个,“三品”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2%,同比提高了0.8%。
2011年以来,全市13个农业区县、18个乡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和乡镇创建工作。经过综合考评,房山区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大兴区、平谷区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优秀区县”;延庆县等10个区县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达标区县”;大兴区庞各庄镇等5个乡镇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同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合格率达到98.6%,有57家被评为“菜篮子”工程有机标准化示范基地。
2012年2月27日,北京市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今年全市将围绕新的“菜篮子”工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
根据《北京市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精神,近年来北京还积极创建本市“菜篮子”以及安全放心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已经有165家生产基地获得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安检合格抽检率稳定在99%。“延庆国光苹果”等4个产品在农业部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物总量达380.6万吨。北京市农产品持续在全国保持较好合格率,质量安全水平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
实招重招,打造安全“菜篮子”
“菜篮子”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在首都北京还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视作建设世界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全市的“菜篮子”、“菜园子”建设,并在关键环节上出实招重招。
第一是生产环节。
生产是消费与安全的源头。据统计,目前,北京的蔬菜自给率仅28%,70%以上的农产品需要依赖外埠供应。所以,北京市一方面全力确保本地的蔬菜种植面积,并大力推行实施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地提高北京安全蔬菜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北京鼓励本市的龙头企业、大型超市、综合批发市场等大步地走出去,到外省市建立一批稳固型、高标准、安全型、可控性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菜园子”,以保证北京“菜篮子”的量和质的需求。当下北京与外地的蔬菜供给模式主要是三种:一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如北京在河北张家口建立了近60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有着“天然工厂”之称的张家口市已发展成为北京的“菜篮子”、冷凉蔬菜基地。每年7月至9月,张家口销往北京的蔬菜达248万吨以上。二是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集团到外地租地种植蔬菜供给北京;三是外地农产品公司在北京开直营店。
今后,北京市希望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区能够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张家口”,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实现蔬菜在家门口“买易、买贱、买放心”的愿望。
第二是流通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完善流通体系建设。据北京市委农工委介绍,按照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北京将在五环路外建设一个占地1500亩、投资60亿、95万平方米的超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有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双重的保障。该市场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0万吨,年交易额450亿元,届时将占据北京市场四成左右的份额。园区采取一园、六区、六中心的布局,并设置农产品安全检测区、交易区、仓储区、加工配送区等,整个园区采用绿色环保设施,最终打造成北京农副产品的“CBD”。
此外,“农超对接”也是近年北京市为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推行的一种业态模式。2010年,京城的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华冠、沃尔玛、家乐福等6家大型连锁超市与全国110家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农超对接”占超市果蔬采购量的52%。“农超对接”的果蔬类农产品不仅价格要低于城市中社区菜市场15%~20%,而且还经过严格检测,有效地阻止了不安全农产品流向京城百姓家庭。
第三是安全环节。
北京市主要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外埠基地用北京标准种菜。这就是要求外省生产基地对其使用的种子、农药、化肥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进行规定限制,使其和北京本地农民的操作流程一致,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并逐步地建立起市场退出制度。自2006年11月1日起,北京市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检验检测,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无论是抽检还是全检,只有达到北京标准的才可进入市场销售。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对进入的食用农产品逐步地实行基地、集团和区域准入制度与退出制度。在准入环节,逐步地推行“四项准入”,即按标准准入、检验检疫准入、协议准入和检测准入;在退出环节、逐步地推行协议退出、强制退出、限期追回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加强对被退出食品的监管。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6家水产基地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基地所生产的鱼、虾等水产品统一佩带追溯标牌,市民可通过超市追溯机、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鱼的“身世”。通过活鱼携带“身份证”上餐桌,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已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四是加大高科技的运用。如北京市在发展都市型“菜篮子”过程中,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在京郊21个设施蔬菜基地已应用了生物综合防控技术2.34万亩。到去年年底,北京全市32.6万亩设施蔬菜的生物防控率达到了30%以上。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近年来,北京市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实施打、检联动,全面落实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认证产品和农资打假等七项具体治理行动,真正做到了为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建设目标,2015年将全部无公害
2012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作的《关于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议案办理暨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到“十二五”末,北京的“菜篮子”产品将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一旦食品企业被吊销许可证,5年内都不得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据了解,北京将在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辽宁、山东、内蒙古等地分别建设蔬菜、粮食、水产品、生猪、家禽、奶牛和牛羊基地。到“十二五”末,进京食用农产品主要来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品取得省级以上无公害食品认证,持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入市。同时,北京将建立多部门联网的食品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记录。对被吊销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此外,到“十二五”末,19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和标准化检测室,350家零售市场建立标准化经营设施、快速检测室和电子台账,200家农村地区市场和集贸市场逐步向标准化市场转化。与此同时,北京市将在全市设立3000个风险监测点,实现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估、统一发布。
可以预料,北京市经过360°地守护“菜篮子”,未来北京居民的餐桌会更加丰盛、更加安全!
逐年提高,全国“领跑”
“比周围的超市可便宜了近一半啊,一个月光菜钱就能省出200元,还安全放心!”早上7点多,家住东城区建国门小区的康阿姨就拎着菜篮子,来到了位于朝阳门南小街路边的一家名为“山西天镇蔬菜直营店”买菜。山西地头菜通过蔬菜直营店的新模式,6小时便走进了北京市民的菜篮,菜农和北京市民两头得利,解决了“卖难、买贵”问题。
这仅仅是市民吃上低价菜、放心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顺应民意,为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北京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也避免了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10年是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管理工作全面启动之年,通过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及不懈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交出了一份让百姓满意的答卷。2010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56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59个,“三品”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2%,同比提高了0.8%。
2011年以来,全市13个农业区县、18个乡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和乡镇创建工作。经过综合考评,房山区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大兴区、平谷区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优秀区县”;延庆县等10个区县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达标区县”;大兴区庞各庄镇等5个乡镇被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同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合格率达到98.6%,有57家被评为“菜篮子”工程有机标准化示范基地。
2012年2月27日,北京市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今年全市将围绕新的“菜篮子”工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
根据《北京市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精神,近年来北京还积极创建本市“菜篮子”以及安全放心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已经有165家生产基地获得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安检合格抽检率稳定在99%。“延庆国光苹果”等4个产品在农业部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物总量达380.6万吨。北京市农产品持续在全国保持较好合格率,质量安全水平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
实招重招,打造安全“菜篮子”
“菜篮子”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在首都北京还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视作建设世界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全市的“菜篮子”、“菜园子”建设,并在关键环节上出实招重招。
第一是生产环节。
生产是消费与安全的源头。据统计,目前,北京的蔬菜自给率仅28%,70%以上的农产品需要依赖外埠供应。所以,北京市一方面全力确保本地的蔬菜种植面积,并大力推行实施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地提高北京安全蔬菜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北京鼓励本市的龙头企业、大型超市、综合批发市场等大步地走出去,到外省市建立一批稳固型、高标准、安全型、可控性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菜园子”,以保证北京“菜篮子”的量和质的需求。当下北京与外地的蔬菜供给模式主要是三种:一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如北京在河北张家口建立了近60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有着“天然工厂”之称的张家口市已发展成为北京的“菜篮子”、冷凉蔬菜基地。每年7月至9月,张家口销往北京的蔬菜达248万吨以上。二是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集团到外地租地种植蔬菜供给北京;三是外地农产品公司在北京开直营店。
今后,北京市希望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区能够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张家口”,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实现蔬菜在家门口“买易、买贱、买放心”的愿望。
第二是流通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完善流通体系建设。据北京市委农工委介绍,按照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北京将在五环路外建设一个占地1500亩、投资60亿、95万平方米的超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有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双重的保障。该市场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0万吨,年交易额450亿元,届时将占据北京市场四成左右的份额。园区采取一园、六区、六中心的布局,并设置农产品安全检测区、交易区、仓储区、加工配送区等,整个园区采用绿色环保设施,最终打造成北京农副产品的“CBD”。
此外,“农超对接”也是近年北京市为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推行的一种业态模式。2010年,京城的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华冠、沃尔玛、家乐福等6家大型连锁超市与全国110家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农超对接”占超市果蔬采购量的52%。“农超对接”的果蔬类农产品不仅价格要低于城市中社区菜市场15%~20%,而且还经过严格检测,有效地阻止了不安全农产品流向京城百姓家庭。
第三是安全环节。
北京市主要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外埠基地用北京标准种菜。这就是要求外省生产基地对其使用的种子、农药、化肥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进行规定限制,使其和北京本地农民的操作流程一致,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并逐步地建立起市场退出制度。自2006年11月1日起,北京市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进行检验检测,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无论是抽检还是全检,只有达到北京标准的才可进入市场销售。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对进入的食用农产品逐步地实行基地、集团和区域准入制度与退出制度。在准入环节,逐步地推行“四项准入”,即按标准准入、检验检疫准入、协议准入和检测准入;在退出环节、逐步地推行协议退出、强制退出、限期追回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加强对被退出食品的监管。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6家水产基地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基地所生产的鱼、虾等水产品统一佩带追溯标牌,市民可通过超市追溯机、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鱼的“身世”。通过活鱼携带“身份证”上餐桌,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已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四是加大高科技的运用。如北京市在发展都市型“菜篮子”过程中,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在京郊21个设施蔬菜基地已应用了生物综合防控技术2.34万亩。到去年年底,北京全市32.6万亩设施蔬菜的生物防控率达到了30%以上。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近年来,北京市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强化执法监管,实施打、检联动,全面落实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认证产品和农资打假等七项具体治理行动,真正做到了为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建设目标,2015年将全部无公害
2012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作的《关于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议案办理暨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到“十二五”末,北京的“菜篮子”产品将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一旦食品企业被吊销许可证,5年内都不得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据了解,北京将在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辽宁、山东、内蒙古等地分别建设蔬菜、粮食、水产品、生猪、家禽、奶牛和牛羊基地。到“十二五”末,进京食用农产品主要来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品取得省级以上无公害食品认证,持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入市。同时,北京将建立多部门联网的食品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记录。对被吊销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此外,到“十二五”末,19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和标准化检测室,350家零售市场建立标准化经营设施、快速检测室和电子台账,200家农村地区市场和集贸市场逐步向标准化市场转化。与此同时,北京市将在全市设立3000个风险监测点,实现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估、统一发布。
可以预料,北京市经过360°地守护“菜篮子”,未来北京居民的餐桌会更加丰盛、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