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郭清明的田园诗,给我一种特殊的感觉:如土地一样温厚、朴实;像阳光一样和煦、亲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镂,展现的却是乡村的本色、土地的气息和对古老乡俗、乡情、乡音、乡愁和乡梦的记忆。
读他的《锅巴饭》《蒿子粑》《瓦罐汤》《老米酒》和《天堂吊锅》等诗作,真切地感觉到他对古老乡村食俗的依恋。他写锅巴饭:“一钵锅巴饭色黄,偏逢白菜与生姜。心灵但允清汤煮,为政方能道梦香。”儿时生活清苦,一钵锅巴饭,就是半天粮。作者提醒世人,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当年那钵锅巴饭,尤其是今天的为政者,心灵要保持像清汤一样,不被污染,做梦也是香甜的。他写老米酒:“美酒天成何处酿?落梅河畔尽村庄,菊花为色纯为品,清冽是魂味是香。一盏能醺唐太白,三杯不醒杜康王。琼浆玉液流芳久,滴滴诗涵万古扬。”“一盏能醺唐太白,三杯不醒杜康王。”仅此二句,就把故乡的老米酒写得神乎其神了。他写瓦罐汤:“老汉情怡土灶堂,割坨素肉下坨姜。煨汤瓦罐悠悠煮,舌底犹存木炭香。”木炭、瓦罐,素肉、坨姜,这就是乡村古老的煨汤方法,清爽可口,香味俱佳。“割坨素肉下坨姜”“舌底犹存木炭香”。便把土灶煨汤原始制作、舌齿生香写活了。他写天堂吊锅(其一):“悬挂烧锅煮古香,腌熏鱼肉夹葱姜。君临大别三杯饮,慢品田家不二芳。”天堂吊锅是鄂东古老的一种地域餐饮文化。它的特色是鱼肉兼煮,百味杂陈。这些乡村古老的原生态食俗,在作者笔下,抽丝剥茧,从故土的岁月记忆中编织出来,既绽放出故土食俗的浓郁生气,又充溢着不老的人生况味。可以想见,读这样的乡土诗作,凡是从农村孩提走过来的人,恐怕都有如作者一样的感慨。
读他的《鹧鸪天·丰衣坳板栗园》《唐家山甜柿》《林家咀萝卜》等诗词作品,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乡土特产的特殊情愫。他写板栗园:“山着丰衣锦绣编,微风吹绿栗香园。村夫好借回春剪,树树秋来一色妍。 枝抹绿,朵含丹。漫山丰硕压弯弯。问谁妙手惊裁艺,哥领科研嫂拍肩。”你看,“山着丰衣锦绣编”“百亩秋红一色妍”。多美!简直就是一幅板栗“漫山丰硕压弯弯”的丰收图。丰收如何来?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谁妙手惊裁艺?”却然是“哥领科研嫂拍肩”。是科学种栗的力量,使得故乡古老的栗园焕发着勃勃生机,温厚而灿然。他写甜柿:“红入深山野更浓,诗成秋日半年工。柿林馥满村边路,晚景霞分岭百丛。”你看,作者笔下,红透了的柿子,漫山遍野皆是。种柿就像作诗一样,从春天到秋天,是须半年的工夫才成熟起来。唐家山的柿子多么?作者说,“柿林馥满村边路”,晚霞斜照,山山岭岭景致非凡。诗情画意,何等生动。他写萝卜:“冬来是处垄舒眉,买袋萝卜可意归。傍晚开厨刀作剪,吊锅炉上素成肥。”萝卜本是乡村普通物产,但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物产中的奇珍。“吊锅炉上素成肥”。一上吊锅,本是素菜的萝卜,经过烹煮,便成了肥腻腻的荦菜,简直就是小洋参了。可见,无论是写板栗,是写甜柿,还是写萝卜,作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味,写的并非单是物品,而是难忘的记忆,是乡土儿女的情怀。使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在那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岁月,乡村孩子能吃上这些土产,就已经是十分享受了。这种享受很可能成为一种力量,并铸造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由此改变人生,改变命运。从这些诗中,我们真可以读出岁月的分量,生命的力量,和从这些乡俗、乡情中催生的梦想。
读他的《打硪》《打板栗》《插秧》《薅秧》《忆打梿》等诗作,似乎重回到了乡村原生态的当年。作者先是带着回忆的色彩,叙述乡村田间劳作的一些农活。没有渲染劳作的辛苦,反而充满劳作情趣和欢乐,赞美劳作和汗水带来丰收的希望。如插秧:“布谷鸟争荣,农夫点稻君。痴泥泥当酒,妙指焕芳春。”农忙插秧,脚踩痴泥背朝天,本来是件费气力的农活。作者却幽默地比作“痴泥泥当酒”,换来的却是“妙指焕芳春”。又如薅秧:“别是心情好,薅秧吻自然。足耕除杂草,风转叙丰年。长啸闻娇女,嗲声出笑男。痴痴欢乐种,水仗打泥田。”照作者看来,不是心情好,是因为亲近自然带来欢乐。一边除草,一边叙话;一边谈笑,一边打闹。“痴痴欢乐种,水仗打泥田”,诗,定格了一群朴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形象。同时还告诉我们,劳作是农民的天性,揭示了人在世界上该怎么样活着,该怎么样面对社会存在的影响。再如打梿:“稻穗先堆打谷场,但开日晒碾晴阳。丰收金粒看梿手,拍阵秋风拍阵香。”过去那个农耕年代,一般是用梿枷工具敲打稻穗,脱粒稻谷。用牛拉石磙,碾压稻穗脱粒稻谷,还是后来的事,何曾想到今天能用机器脱粒呢?作者诗中写的就是使用原始工具,从事原始劳作,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和细腻的感受,焕发出最为本真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郭清明的田园诗作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写题材都是来自农耕的乡土,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充满了对乡土难以割舍的恋记。二是所写人物故事,都是与自己出生成长息息相关,因而其情深厚,其意绵长。三是所使用的语言,贴近土地,贴近生活,尽显乡俗,尽显乡音,并处处凸现睿智和风趣。作者的田园诗作,虽然没有刻意描写现代田园的的巨大变化,但却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感觉到,在这片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确确实实走过了人生难以忘怀的生命进程,让读者细细感受,细细品味。
(作者吴洪激,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長、本刊主编)
读他的《锅巴饭》《蒿子粑》《瓦罐汤》《老米酒》和《天堂吊锅》等诗作,真切地感觉到他对古老乡村食俗的依恋。他写锅巴饭:“一钵锅巴饭色黄,偏逢白菜与生姜。心灵但允清汤煮,为政方能道梦香。”儿时生活清苦,一钵锅巴饭,就是半天粮。作者提醒世人,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当年那钵锅巴饭,尤其是今天的为政者,心灵要保持像清汤一样,不被污染,做梦也是香甜的。他写老米酒:“美酒天成何处酿?落梅河畔尽村庄,菊花为色纯为品,清冽是魂味是香。一盏能醺唐太白,三杯不醒杜康王。琼浆玉液流芳久,滴滴诗涵万古扬。”“一盏能醺唐太白,三杯不醒杜康王。”仅此二句,就把故乡的老米酒写得神乎其神了。他写瓦罐汤:“老汉情怡土灶堂,割坨素肉下坨姜。煨汤瓦罐悠悠煮,舌底犹存木炭香。”木炭、瓦罐,素肉、坨姜,这就是乡村古老的煨汤方法,清爽可口,香味俱佳。“割坨素肉下坨姜”“舌底犹存木炭香”。便把土灶煨汤原始制作、舌齿生香写活了。他写天堂吊锅(其一):“悬挂烧锅煮古香,腌熏鱼肉夹葱姜。君临大别三杯饮,慢品田家不二芳。”天堂吊锅是鄂东古老的一种地域餐饮文化。它的特色是鱼肉兼煮,百味杂陈。这些乡村古老的原生态食俗,在作者笔下,抽丝剥茧,从故土的岁月记忆中编织出来,既绽放出故土食俗的浓郁生气,又充溢着不老的人生况味。可以想见,读这样的乡土诗作,凡是从农村孩提走过来的人,恐怕都有如作者一样的感慨。
读他的《鹧鸪天·丰衣坳板栗园》《唐家山甜柿》《林家咀萝卜》等诗词作品,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乡土特产的特殊情愫。他写板栗园:“山着丰衣锦绣编,微风吹绿栗香园。村夫好借回春剪,树树秋来一色妍。 枝抹绿,朵含丹。漫山丰硕压弯弯。问谁妙手惊裁艺,哥领科研嫂拍肩。”你看,“山着丰衣锦绣编”“百亩秋红一色妍”。多美!简直就是一幅板栗“漫山丰硕压弯弯”的丰收图。丰收如何来?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谁妙手惊裁艺?”却然是“哥领科研嫂拍肩”。是科学种栗的力量,使得故乡古老的栗园焕发着勃勃生机,温厚而灿然。他写甜柿:“红入深山野更浓,诗成秋日半年工。柿林馥满村边路,晚景霞分岭百丛。”你看,作者笔下,红透了的柿子,漫山遍野皆是。种柿就像作诗一样,从春天到秋天,是须半年的工夫才成熟起来。唐家山的柿子多么?作者说,“柿林馥满村边路”,晚霞斜照,山山岭岭景致非凡。诗情画意,何等生动。他写萝卜:“冬来是处垄舒眉,买袋萝卜可意归。傍晚开厨刀作剪,吊锅炉上素成肥。”萝卜本是乡村普通物产,但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物产中的奇珍。“吊锅炉上素成肥”。一上吊锅,本是素菜的萝卜,经过烹煮,便成了肥腻腻的荦菜,简直就是小洋参了。可见,无论是写板栗,是写甜柿,还是写萝卜,作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味,写的并非单是物品,而是难忘的记忆,是乡土儿女的情怀。使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在那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岁月,乡村孩子能吃上这些土产,就已经是十分享受了。这种享受很可能成为一种力量,并铸造自己的意志和追求,由此改变人生,改变命运。从这些诗中,我们真可以读出岁月的分量,生命的力量,和从这些乡俗、乡情中催生的梦想。
读他的《打硪》《打板栗》《插秧》《薅秧》《忆打梿》等诗作,似乎重回到了乡村原生态的当年。作者先是带着回忆的色彩,叙述乡村田间劳作的一些农活。没有渲染劳作的辛苦,反而充满劳作情趣和欢乐,赞美劳作和汗水带来丰收的希望。如插秧:“布谷鸟争荣,农夫点稻君。痴泥泥当酒,妙指焕芳春。”农忙插秧,脚踩痴泥背朝天,本来是件费气力的农活。作者却幽默地比作“痴泥泥当酒”,换来的却是“妙指焕芳春”。又如薅秧:“别是心情好,薅秧吻自然。足耕除杂草,风转叙丰年。长啸闻娇女,嗲声出笑男。痴痴欢乐种,水仗打泥田。”照作者看来,不是心情好,是因为亲近自然带来欢乐。一边除草,一边叙话;一边谈笑,一边打闹。“痴痴欢乐种,水仗打泥田”,诗,定格了一群朴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形象。同时还告诉我们,劳作是农民的天性,揭示了人在世界上该怎么样活着,该怎么样面对社会存在的影响。再如打梿:“稻穗先堆打谷场,但开日晒碾晴阳。丰收金粒看梿手,拍阵秋风拍阵香。”过去那个农耕年代,一般是用梿枷工具敲打稻穗,脱粒稻谷。用牛拉石磙,碾压稻穗脱粒稻谷,还是后来的事,何曾想到今天能用机器脱粒呢?作者诗中写的就是使用原始工具,从事原始劳作,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和细腻的感受,焕发出最为本真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郭清明的田园诗作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写题材都是来自农耕的乡土,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充满了对乡土难以割舍的恋记。二是所写人物故事,都是与自己出生成长息息相关,因而其情深厚,其意绵长。三是所使用的语言,贴近土地,贴近生活,尽显乡俗,尽显乡音,并处处凸现睿智和风趣。作者的田园诗作,虽然没有刻意描写现代田园的的巨大变化,但却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感觉到,在这片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确确实实走过了人生难以忘怀的生命进程,让读者细细感受,细细品味。
(作者吴洪激,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長、本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