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情感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提高,当代钢琴教学从情感层面,来探讨钢琴教学的规律,揭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钢琴教学;情感;功能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 情感是作为情绪、感情等心理现象的总体称呼。心理学中, 对情感的定义有3 种:(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2)情感是对象和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多数心理学家普遍认为:(1)情感是个体对刺激事件的反映而产生的个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相互认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动机。(2)按社会化程度区分生理社会事件相联系的情感。划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3)也就是我国所谓的“情的两端性”,即增力与减力效应。
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当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心理学家麦克默林所指出的:“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基础。”19 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到60 年代中期,由于受到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支配。唯理智教育基本上占统治地位,。格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教学,造成了两者的分离。当代钢琴教学从情感层面,来探讨钢琴教学的规律, 揭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一、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调节
所谓情感调节是情感对个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的观点, 情绪可以指导认知过程、影响推理。基赫尼罗夫提出情绪调节观:协调思维活动的各种因素同情绪相联系, 使思维活动具有灵活性、可以重新调整、修正, 避免刻板式和更替现存的定势。我国认为情感对个体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表现于情感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1)叶克斯—道德森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2)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钢琴教学一般的认知活动不同,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摄取、加工、储存大量的音乐信息,并掌握钢琴演奏技能,这是对活动、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钢琴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短、信息量大与演奏技能难之间的矛盾,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钢琴学习时的情绪兴奋性,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操作。如何提高兴奋性,以达到适中的程度成了钢琴教学的难点之一。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可时常采取讨论式的集体课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评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钢琴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学生对钢琴作品及演奏技法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见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二、钢琴教学中的情感动力
情感动力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以往我们只认为动机能推动人的行为, 情感是在行为满足或不满足需要时产生的,对行为没有作用。经研究证明, 情感不啻是伴随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体验,直接施予实践活动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很重视情感的这种功能。利珀明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认为情绪性动机在指导行为上的效果,同有生理基础的动机一样。汤姆金斯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新皮亚杰学派提出人发展的整合模式:情绪、情感与逻辑思维过程相互作用,会产生情绪纬度,强调情感性动力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能有效强化学生。钢琴教学活动中产生消极影响通常是学生用意志来调节,然而实践证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动力功能,才能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钢琴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各种欣赏的环节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弗·鲍良克所指出,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即教学对他们有吸引力还是引起反感,情绪感受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学习钢琴更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更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推动作用,依靠情感动力作用。
三、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感染
情感感染这一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人在兴趣和关心的驱策下进行智力的加工活动。具体体现在:(1)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去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满足、情感共鸣,陶冶情操。钢琴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感受和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的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将自身生活体验与音乐情感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不断丰富和积累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情感的表现方式。(2)钢琴作品对学生的情感感染状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钢琴教学中的情感信息
情感信息是指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包括面部、言语和体态表情。表情在先天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下列特征:先天性、人类共性、习惯性、可控性。钢琴教学中,运用情感信息功能,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解读教学当中各信息的内涵,和教师主体评价方面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处理时,运用言语表情、体态和丰富的表情,可以使教学显得格外生动,使学生迅速地体会音乐的意境、触键的要求,同时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更容易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风格。(2)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让学生明白教学意图。使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情感信息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语言中、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共鸣的现象。
五、结束语
我们论述了情感功能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这些功能所发挥的各种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感回路的动态网络。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一网络,把握情感的教学功能,优化钢琴教学效果,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成了提高钢琴教学效率的的综合问题。情感功能的运用是融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现代钢琴教学前进的方向, 需要不断地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从实践上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C].P29.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P16.
【关键词】钢琴教学;情感;功能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 情感是作为情绪、感情等心理现象的总体称呼。心理学中, 对情感的定义有3 种:(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2)情感是对象和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多数心理学家普遍认为:(1)情感是个体对刺激事件的反映而产生的个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相互认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动机。(2)按社会化程度区分生理社会事件相联系的情感。划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3)也就是我国所谓的“情的两端性”,即增力与减力效应。
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当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心理学家麦克默林所指出的:“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基础。”19 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到60 年代中期,由于受到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支配。唯理智教育基本上占统治地位,。格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教学,造成了两者的分离。当代钢琴教学从情感层面,来探讨钢琴教学的规律, 揭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一、钢琴教学中的情感调节
所谓情感调节是情感对个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的观点, 情绪可以指导认知过程、影响推理。基赫尼罗夫提出情绪调节观:协调思维活动的各种因素同情绪相联系, 使思维活动具有灵活性、可以重新调整、修正, 避免刻板式和更替现存的定势。我国认为情感对个体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表现于情感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1)叶克斯—道德森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2)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钢琴教学一般的认知活动不同,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摄取、加工、储存大量的音乐信息,并掌握钢琴演奏技能,这是对活动、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钢琴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短、信息量大与演奏技能难之间的矛盾,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钢琴学习时的情绪兴奋性,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操作。如何提高兴奋性,以达到适中的程度成了钢琴教学的难点之一。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可时常采取讨论式的集体课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评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钢琴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学生对钢琴作品及演奏技法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见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二、钢琴教学中的情感动力
情感动力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以往我们只认为动机能推动人的行为, 情感是在行为满足或不满足需要时产生的,对行为没有作用。经研究证明, 情感不啻是伴随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体验,直接施予实践活动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很重视情感的这种功能。利珀明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认为情绪性动机在指导行为上的效果,同有生理基础的动机一样。汤姆金斯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新皮亚杰学派提出人发展的整合模式:情绪、情感与逻辑思维过程相互作用,会产生情绪纬度,强调情感性动力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能有效强化学生。钢琴教学活动中产生消极影响通常是学生用意志来调节,然而实践证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动力功能,才能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钢琴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各种欣赏的环节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弗·鲍良克所指出,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即教学对他们有吸引力还是引起反感,情绪感受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学习钢琴更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更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推动作用,依靠情感动力作用。
三、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感染
情感感染这一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人在兴趣和关心的驱策下进行智力的加工活动。具体体现在:(1)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去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满足、情感共鸣,陶冶情操。钢琴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感受和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的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将自身生活体验与音乐情感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不断丰富和积累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情感的表现方式。(2)钢琴作品对学生的情感感染状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钢琴教学中的情感信息
情感信息是指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包括面部、言语和体态表情。表情在先天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下列特征:先天性、人类共性、习惯性、可控性。钢琴教学中,运用情感信息功能,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解读教学当中各信息的内涵,和教师主体评价方面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处理时,运用言语表情、体态和丰富的表情,可以使教学显得格外生动,使学生迅速地体会音乐的意境、触键的要求,同时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更容易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风格。(2)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让学生明白教学意图。使学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情感信息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语言中、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共鸣的现象。
五、结束语
我们论述了情感功能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这些功能所发挥的各种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感回路的动态网络。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一网络,把握情感的教学功能,优化钢琴教学效果,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成了提高钢琴教学效率的的综合问题。情感功能的运用是融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现代钢琴教学前进的方向, 需要不断地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从实践上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C].P29.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