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爱与责任。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二十几载育人路,杨戈默默地用生命坚守着生命,用执著追求着执著,采撷朝霞晚露,如痴如醉,调配生命色彩;遍寻书山学海,筚路蓝缕,诠释人生大问。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杨戈一家三代出了十多位教师,他的父辈有4人为师,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正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很早就立下了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志愿。初中毕业,品学,兼优的杨戈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学校,把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无怨无悔。
1986年秋,他告别了纯真的学生时代,完成了做一名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怀揣着理想和梦想走出了师范学校的大门,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登上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二校的神圣讲坛,去实现自己在毕业典礼上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做最好的自我,不做第一就做唯一。”
然而,两个月后,学校举行期中考试,杨戈所任教班级的数学综合成绩排名由原来的年级第一,一下子垫了底。他陷入了沉思之中……原因究竟在哪儿?他在班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要求学生如实回答下列问题:“你是否喜欢数学课?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的数学课?”问卷收上来了,他一张张仔细阅读,学生的回答近乎千篇一律:“老师讲的很多都是我们会的,我们不会的,想听老师详细讲解,可老师却一带而过了。”“我们很想回答问题,可老师就是不让。”“我们有不懂的问题想问老师,可看见老师板着面孔就不敢问了,心里很不舒服”……原来在学生眼里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书匠”。换言之,他的满腔热情与辛苦付出并没有给予学生们当下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看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质量,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不服输、不甘居人后是杨戈的男儿本色。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重新振作起精神,在书山上问径,在学海里泛舟,一下子视野开阔了,思想丰盈了,信念坚定了。渐渐地,他走出“工具化”的链条,从注重课堂互动,到“课堂体验”中与学生真诚交往与对话;从关注学生“情商”发展,到“学生主体课堂”建构与实践;从追求知识、讲好知识,到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和幸福。
也就短短一个月之功,杨戈的课堂开始“变脸”,有了学生“放纵”的话语,“放纵”的笑声,“放纵”的思维;玩的时间多了,个性化的作业多了,主动学的多了,喜欢上数学课的多了……在探索与实践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渔场”才真正是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的生命“乐园”。
“拐点处筑起的一方生命长城”
1997年,杨戈调入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数学教研员,此时的他已经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4年后的2001年,正当杨戈在教研员岗位上千得有滋有味、渐入佳境之际,上级的一纸任命书突如其来:他被提拔为王兆新村小学副校长。杨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整天像丢了魂、失了魄似的,觉得这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课堂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一年后,他不顾领导劝阻、朋友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副校长职务,重新回到了区教师进修学校,回到了小学数学教研员岗位,继续谱写他作为一名“教者的教者”的人生篇章。“因为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我一生的梦——倾我之力,尽我所能,为学生、为教育、为教学研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回首往事,对于当初所做出的重大人生抉择,杨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1.“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务必先行
这是一个拥有数十所小学的大区,大区就要办强教育。作为大区的小学数学教研员,为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杨戈不断地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凝炼教研精髓。
廿多年来,杨戈阅读了多部教育教学专著,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正是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能够精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经常性地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深入课堂听课、议课、评课、导课,说到兴头上他还会登上讲台亲自给老师们做示范。把每天工作中的点滴思考、发现、感悟随手记录下来,更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正是这种良好的工作习惯,让他在小学数学教研这块沃土上不断完善自我、播种快乐、升华精神。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读书习惯加上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杨戈的师名。
杨戈十分注重带动部室更多的教研员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实践。他们苦苦求索: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没书读痛苦,而有书读却更痛苦?为什么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却收效甚微,前景暗淡?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热点不断,乱象频仍?教研员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尽快让学科教师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亦即让教育适合学生,而不是反过来让学生适合教育?思维的碰撞与激荡,崩射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他们渐渐明了: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的引领与示范。教研员必须把课改研究放在首位,把课改指导落到实处,把课改服务记挂心头。
2.“不畏浮云遮望眼”——回归教研本真
丰厚的课堂实践积淀了杨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认知: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总纲,这是因为它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有其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l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教学理念,如何通过教研活动使其转化成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呢?
(1)先研后教,透过浮华,寻根结
杨戈自从担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那一刻起就暗自下定决心,必须对全区几十所学校、几百位教师、几千名学生负责,必须成为师生双向激发生命运动的有效推动者。他不断地沉入基层学校,与广大教师一起深入研究领会新课程理念,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新课程培训。区内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全新气象:教师一言堂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机械模仿的少了,指导思考的多了;批评指责的少了,表扬鼓励的多了。他没有被华丽的表象蒙住双眼,没有被骄人的成绩冲昏 头脑,而是作着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他曾在个人博客中陆续发表了系列课堂片断回放与思考,诸如《热热闹闹的背后》《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漂亮谎言,欺骗学生》《豪华落尽却清瘦》,等。他反思道:“目前,课堂教学‘东边日出西边雨’现象虽然少了,但‘形似而神不像’的课堂还相当普遍。教师们知道这么教是对的,但还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教,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来,教师理念的内化有赖于在今后的教研中加强个案设计的对比分析。要解决教学设计优化问题,需花大气力搞清楚两个问题,既要清楚怎样设计,还要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杨戈把学科教研主题定位在“让学生主动建构。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上面,为小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支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他将学科教师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化”教研培训活动,亲力亲为,逐一指导,与老师们共同做好了三件事:一是研究儿童。小学数学是为儿童的发展而存在的。二是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的核心。三是研究自己。不断反问自己,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什么?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课堂上强化两个关注:既要关注孩子们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提升。
(2)教中有研,立足瓶颈,扫盲区
当前,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就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驾驭文本教学的能力,而这些仅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是远远不够的,仅靠传统教研手段来实施“专业引领”也是不够的。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经验,杨戈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效率,放大名师、名家教研成果,研究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引导教师快速走向专业成熟。
调研视导“精细化”。教研工作的活力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教研工作的实效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杨戈认识到做好日常调研视导工作是真正推进教研实效,落实教研目标,提高教师素质的落脚点。他走进薄弱学校,走进薄弱教师;“沉”入基层,“沉”人课堂;“蹲点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下水式”投入课堂教学中,“朋友式”结识教师与学生。他随堂听课,跟踪问效,引导学科教师反思教学思想是否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是否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方式、手段是否改革创新,测试与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科薄弱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网络教研“立体化”。在继续抓好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杨戈将网络QQ群教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利用“1 1”教育社区这个免费网络平台组建了学科网群,带动了全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教研质量。跨区域、跨学科、跨时空,大家共同讨论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欣赏精彩的教学随笔,有思维的碰撞,有情感的交流,有鼓励,有争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回归课堂,靶场效应,见真功
坚持“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上挂下联的发展策略,读书写作的发展途径”,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开展适合教师需求的教研活动,这是区进修校提出的关于教研员队伍建设及教研工作的重点。杨戈认为教研员理所应当是课改的领头雁、教研的排头兵,而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有价值的“一专多能”型教研员,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必须躬身与学科教师一同走进课程改革,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引领示范,走进课堂。教学与教研是什么关系?杨戈借用东北师大李广老师的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教不研,“行尸走肉”;只研不教,“孤魂野鬼”。而教研员只有走进课堂,才能走进教师,教研的路子才能走实、走宽、走远。杨戈头脑清醒得很,自己长在理论水平略胜一筹,但具体操作并不见得比某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高明多少。他亲自上学科研究课,给广大学科教师提供“靶场”,与老师们同学共研,聚集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种教研模式真正实现了教研员、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与心灵沟通。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教研员能走上讲台上课,实在是不多见。杨戈老师的课真实再现了他的教研思想——尊重学生,尊重生命。”“教研员上课,决不是作秀,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在场。”杨戈如是说。
搭建平台,整体提升。如何把示范课上、培训讲座中理念的展现、思想的再现,转化成广大学科教师高质高效的常规课堂教学行为呢?杨戈开出的“药方”是:搭建平台,促使教师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三项活动的开展,助推了数学学科团队业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阳光助教,均衡发展。教育要均衡,学科团队的成长更要均衡,帮扶薄弱学校、薄弱教师是重中之重。杨戈放下“听诊器”,又拿起“裁缝剪”:量体裁衣,实施“三步走”。一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二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三是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使用DVD光盘和互联网,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拓学科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提升业务水平。
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共振效应
作为初教部数学组组长,杨戈始终将团队的共振效应摆在首位。他事事讲民主,处处重细节。每次开展教研活动之前都要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互评互议,优化方案,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性,小学数学学科团队的品位也得以提升。同行们公认,如今的香坊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挑战的团队。涌现出以王开杰、付静、尹飞燕等为代表的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享有声誉的一批名师,学科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赛事更是捷报频传,摘金夺银已如家常便饭。
“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
四十有五,人生不惑,杨戈借用最简单的算术运算作喻:“人生需要加法一只要你努力,不自满,不自卑,不妨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跷跷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摸得到;人生需要减法——淡泊名利,看轻成败,安于寂寞。”从教数载,他获得殊荣无数:当选为黑龙江省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荣获市区先进个人、记大功、“三育人”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担任哈尔滨市“苗苗杯”“而立杯”“进取杯”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等。“相较于荣誉,我更看重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接下来杨戈谦逊地说,“我就是我,一个和你、和他一样的老师。”多么平实的话语啊,这就是杨戈!一个为无数天真无邪、灵动无比的生命,用一生去思考、去力行的人。
元代高僧圆至《寒食》诗云:“清明院落无灯火,独向回廊礼夜香”。站在教研培训的制高点上,路在脚下延伸,杨戈在默默地铺路,执着地追求,坚定地守候,只为那一树繁花绽放!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杨戈一家三代出了十多位教师,他的父辈有4人为师,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正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很早就立下了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志愿。初中毕业,品学,兼优的杨戈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学校,把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无怨无悔。
1986年秋,他告别了纯真的学生时代,完成了做一名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怀揣着理想和梦想走出了师范学校的大门,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登上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二校的神圣讲坛,去实现自己在毕业典礼上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做最好的自我,不做第一就做唯一。”
然而,两个月后,学校举行期中考试,杨戈所任教班级的数学综合成绩排名由原来的年级第一,一下子垫了底。他陷入了沉思之中……原因究竟在哪儿?他在班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要求学生如实回答下列问题:“你是否喜欢数学课?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的数学课?”问卷收上来了,他一张张仔细阅读,学生的回答近乎千篇一律:“老师讲的很多都是我们会的,我们不会的,想听老师详细讲解,可老师却一带而过了。”“我们很想回答问题,可老师就是不让。”“我们有不懂的问题想问老师,可看见老师板着面孔就不敢问了,心里很不舒服”……原来在学生眼里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书匠”。换言之,他的满腔热情与辛苦付出并没有给予学生们当下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看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质量,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不服输、不甘居人后是杨戈的男儿本色。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重新振作起精神,在书山上问径,在学海里泛舟,一下子视野开阔了,思想丰盈了,信念坚定了。渐渐地,他走出“工具化”的链条,从注重课堂互动,到“课堂体验”中与学生真诚交往与对话;从关注学生“情商”发展,到“学生主体课堂”建构与实践;从追求知识、讲好知识,到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和幸福。
也就短短一个月之功,杨戈的课堂开始“变脸”,有了学生“放纵”的话语,“放纵”的笑声,“放纵”的思维;玩的时间多了,个性化的作业多了,主动学的多了,喜欢上数学课的多了……在探索与实践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渔场”才真正是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的生命“乐园”。
“拐点处筑起的一方生命长城”
1997年,杨戈调入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数学教研员,此时的他已经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4年后的2001年,正当杨戈在教研员岗位上千得有滋有味、渐入佳境之际,上级的一纸任命书突如其来:他被提拔为王兆新村小学副校长。杨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整天像丢了魂、失了魄似的,觉得这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课堂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一年后,他不顾领导劝阻、朋友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副校长职务,重新回到了区教师进修学校,回到了小学数学教研员岗位,继续谱写他作为一名“教者的教者”的人生篇章。“因为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我一生的梦——倾我之力,尽我所能,为学生、为教育、为教学研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回首往事,对于当初所做出的重大人生抉择,杨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1.“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务必先行
这是一个拥有数十所小学的大区,大区就要办强教育。作为大区的小学数学教研员,为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杨戈不断地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凝炼教研精髓。
廿多年来,杨戈阅读了多部教育教学专著,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正是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能够精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经常性地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深入课堂听课、议课、评课、导课,说到兴头上他还会登上讲台亲自给老师们做示范。把每天工作中的点滴思考、发现、感悟随手记录下来,更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正是这种良好的工作习惯,让他在小学数学教研这块沃土上不断完善自我、播种快乐、升华精神。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读书习惯加上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杨戈的师名。
杨戈十分注重带动部室更多的教研员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实践。他们苦苦求索: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没书读痛苦,而有书读却更痛苦?为什么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却收效甚微,前景暗淡?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热点不断,乱象频仍?教研员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尽快让学科教师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亦即让教育适合学生,而不是反过来让学生适合教育?思维的碰撞与激荡,崩射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他们渐渐明了: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的引领与示范。教研员必须把课改研究放在首位,把课改指导落到实处,把课改服务记挂心头。
2.“不畏浮云遮望眼”——回归教研本真
丰厚的课堂实践积淀了杨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认知: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总纲,这是因为它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有其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l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教学理念,如何通过教研活动使其转化成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呢?
(1)先研后教,透过浮华,寻根结
杨戈自从担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那一刻起就暗自下定决心,必须对全区几十所学校、几百位教师、几千名学生负责,必须成为师生双向激发生命运动的有效推动者。他不断地沉入基层学校,与广大教师一起深入研究领会新课程理念,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新课程培训。区内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全新气象:教师一言堂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机械模仿的少了,指导思考的多了;批评指责的少了,表扬鼓励的多了。他没有被华丽的表象蒙住双眼,没有被骄人的成绩冲昏 头脑,而是作着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他曾在个人博客中陆续发表了系列课堂片断回放与思考,诸如《热热闹闹的背后》《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漂亮谎言,欺骗学生》《豪华落尽却清瘦》,等。他反思道:“目前,课堂教学‘东边日出西边雨’现象虽然少了,但‘形似而神不像’的课堂还相当普遍。教师们知道这么教是对的,但还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教,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来,教师理念的内化有赖于在今后的教研中加强个案设计的对比分析。要解决教学设计优化问题,需花大气力搞清楚两个问题,既要清楚怎样设计,还要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杨戈把学科教研主题定位在“让学生主动建构。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上面,为小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支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他将学科教师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化”教研培训活动,亲力亲为,逐一指导,与老师们共同做好了三件事:一是研究儿童。小学数学是为儿童的发展而存在的。二是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的核心。三是研究自己。不断反问自己,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什么?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课堂上强化两个关注:既要关注孩子们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提升。
(2)教中有研,立足瓶颈,扫盲区
当前,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就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驾驭文本教学的能力,而这些仅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是远远不够的,仅靠传统教研手段来实施“专业引领”也是不够的。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经验,杨戈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效率,放大名师、名家教研成果,研究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引导教师快速走向专业成熟。
调研视导“精细化”。教研工作的活力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教研工作的实效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杨戈认识到做好日常调研视导工作是真正推进教研实效,落实教研目标,提高教师素质的落脚点。他走进薄弱学校,走进薄弱教师;“沉”入基层,“沉”人课堂;“蹲点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下水式”投入课堂教学中,“朋友式”结识教师与学生。他随堂听课,跟踪问效,引导学科教师反思教学思想是否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是否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方式、手段是否改革创新,测试与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科薄弱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网络教研“立体化”。在继续抓好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杨戈将网络QQ群教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利用“1 1”教育社区这个免费网络平台组建了学科网群,带动了全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教研质量。跨区域、跨学科、跨时空,大家共同讨论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欣赏精彩的教学随笔,有思维的碰撞,有情感的交流,有鼓励,有争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回归课堂,靶场效应,见真功
坚持“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上挂下联的发展策略,读书写作的发展途径”,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开展适合教师需求的教研活动,这是区进修校提出的关于教研员队伍建设及教研工作的重点。杨戈认为教研员理所应当是课改的领头雁、教研的排头兵,而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有价值的“一专多能”型教研员,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必须躬身与学科教师一同走进课程改革,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引领示范,走进课堂。教学与教研是什么关系?杨戈借用东北师大李广老师的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教不研,“行尸走肉”;只研不教,“孤魂野鬼”。而教研员只有走进课堂,才能走进教师,教研的路子才能走实、走宽、走远。杨戈头脑清醒得很,自己长在理论水平略胜一筹,但具体操作并不见得比某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高明多少。他亲自上学科研究课,给广大学科教师提供“靶场”,与老师们同学共研,聚集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种教研模式真正实现了教研员、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与心灵沟通。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教研员能走上讲台上课,实在是不多见。杨戈老师的课真实再现了他的教研思想——尊重学生,尊重生命。”“教研员上课,决不是作秀,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在场。”杨戈如是说。
搭建平台,整体提升。如何把示范课上、培训讲座中理念的展现、思想的再现,转化成广大学科教师高质高效的常规课堂教学行为呢?杨戈开出的“药方”是:搭建平台,促使教师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三项活动的开展,助推了数学学科团队业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阳光助教,均衡发展。教育要均衡,学科团队的成长更要均衡,帮扶薄弱学校、薄弱教师是重中之重。杨戈放下“听诊器”,又拿起“裁缝剪”:量体裁衣,实施“三步走”。一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二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三是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使用DVD光盘和互联网,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拓学科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提升业务水平。
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共振效应
作为初教部数学组组长,杨戈始终将团队的共振效应摆在首位。他事事讲民主,处处重细节。每次开展教研活动之前都要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互评互议,优化方案,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性,小学数学学科团队的品位也得以提升。同行们公认,如今的香坊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挑战的团队。涌现出以王开杰、付静、尹飞燕等为代表的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享有声誉的一批名师,学科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赛事更是捷报频传,摘金夺银已如家常便饭。
“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
四十有五,人生不惑,杨戈借用最简单的算术运算作喻:“人生需要加法一只要你努力,不自满,不自卑,不妨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跷跷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摸得到;人生需要减法——淡泊名利,看轻成败,安于寂寞。”从教数载,他获得殊荣无数:当选为黑龙江省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荣获市区先进个人、记大功、“三育人”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担任哈尔滨市“苗苗杯”“而立杯”“进取杯”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等。“相较于荣誉,我更看重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接下来杨戈谦逊地说,“我就是我,一个和你、和他一样的老师。”多么平实的话语啊,这就是杨戈!一个为无数天真无邪、灵动无比的生命,用一生去思考、去力行的人。
元代高僧圆至《寒食》诗云:“清明院落无灯火,独向回廊礼夜香”。站在教研培训的制高点上,路在脚下延伸,杨戈在默默地铺路,执着地追求,坚定地守候,只为那一树繁花绽放!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