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运河换新颜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6862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河宿迁段和龙王庙行宫分别入选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段和遗产点。作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典型水乡,宿迁的运河史要比京杭大运河更为悠久,演变也更为复杂曲折。悠悠运河,不仅便利了宿迁与外部世界的交通,促进了宿迁经济的发展,更为今日宿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沧桑运河史
  宿迁的运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水经注疏》载:“偃王治国,仁义著闻,羽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说的就是春秋时期徐国(国都在泗洪大徐台村)国君徐偃王开挖淮阳(陈国都城)与上蔡(蔡国都城)之间的运河,使沙水、汝水相互连接,陈蔡之间直接通航的事迹。可惜由于河流多次改道以及王朝更替等原因,运河故道都已踪迹难寻,只能在泛黄的档案记载中,才能窥见它们往昔的身影。
  隋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三月下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东西两段。西段起自洛阳西面,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经开封市折而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县城北注入淮河。今天宿迁境内残存的老汴河即当年通济渠的一段。通济渠的开通,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便利了南北航运,保证了朝廷百官和京师数十万军民的衣食住用,促进了京师洛阳的繁华,意义非凡。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双方划淮为界,战争连年不断,畅通数百年的通济渠渐渐归于湮废,只有宿迁泗洪段30多千米的老汴河仍保持着通济渠的原貌。
  元朝定都北京,为了加强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与南方经济发达区的连接,统治者下令将大运河的方向由东西改成南北,从而奠定了今天大运河的基础。其中运河苏北部分为经徐州,穿宿迁,到桃园(今泗阳县)之南入淮口的泗水河段,在宿迁境内121千米。遗憾的是,元帝国只重视泗水河段的漕运,却对附近的防洪、灌溉漠不关心,使泗水河段因黄河泥沙淤积成为“悬河”,两岸百姓时常受到“悬河”溃决的灾难,苦不堪言。
  明及清初,苏北运河借黄河故道(即古泗水)南行,即“以黄代运”。但黄河时常泛滥改道,致使运河泥沙淤积,漕运不畅,严重影响京畿物资供应。《清史稿·河渠志》载:“粮艘抵宿迁,取道骆马湖。湖浅水面阔,纤夫无所施,舟泥泞不得前。挑掘舁送,宿邑骚然。”为确保漕运畅通,清初朝廷决定避开黄河,另开新的运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宿迁,在实地勘察后,下旨于黄河北岸遥堤、缕堤之间开凿上起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南岸,过宿迁、桃源(今泗阳县)到清河(今淮安市)仲家庄注入黄河、淮河交汇处清口的运河河道。因位于两堤之间,故命名为“中河”。在宿迁境内112千米。康熙二十七年(1688)又调整桃源县南部运河,并把运河口移到杨庄。新开辟的中河“避黄河百八十里”,实现了黄运河道完全分立。
  但是好景不长,清中叶以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侵淤运河,导致中河河床不断垫高,河身浅阻,河道漕运时常阻断。如道光四年(1824),运河漕运阻断,致使北京遭遇一年多粮荒。清同治之后,运费省而速度快的海运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更让河运失去其重要性。光绪二十一年(1901),漕运改为折色银(折色银: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此处指缴纳等值的银钞来代替原本通过运河向京城缴纳的田粮),至此,漕运完全废止。津浦铁路的通车,更是让河运奄奄一息,不再受到重视。加上天灾人祸、战乱频繁,运河趋于荒芜。至此,成于元朝初年,盛于明清的京杭运河于清末断航,中河宿迁段只能保持区域性通航。民国时期亦是如此。
  二、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但仍挤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京杭大运河。地级宿迁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更是下大力气对中河宿迁段进行了大规模分期治理,使中河实现了从衰落到复兴的巨变。中河河道的治理,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1957年中河整治
  作为饱经洪涝灾害侵袭的水乡,建国后,宿迁地区的治水工作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段时期运河治理的成就,一是结合国家实施的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加固皂河至宿迁城西北与马陵山脚运河北堤;开挖邳洪河段并加固运河右堤;开挖窑湾至曹甸段运河;整修运河宿迁至杨庄段;兴建皂河节制闸和皂河船闸以调控中河與骆马湖段水位;加固中河刘老涧以下堤防。二是1957年汛期沂沭泗特大洪水过后,为保证骆马湖大堤安全,江苏省实施了骆马湖宿迁大控制工程。该工程使骆马湖变为常年蓄水湖泊,提高了运河宿迁段的防洪、灌溉和运河通航能力,保证了北煤南运,效果显著。此外,为了恢复航运,江苏省治淮指挥部于1952年11月至1953年6月修复刘老涧船闸,后又兴建刘老涧节制闸。
  2. 1958—1981年中河治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京杭运河沿线货运量不断增长,加上徐州及鲁西南地区煤炭急需外运,升级京杭运河苏北段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58年大运河建设委员会和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相继成立,统一负责运河治理,并将江苏徐州至扬州段的中运河①及里运河作为第一期扩建工程。航道建设按照通航2×2000吨级顶推船或2000吨机动货驳为主的标准实施。扩建工程北自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长江边都天庙,全长404千米。由淮阴专区实施的中运河扩建工程上起邳州大王庙下至淮阴杨庄,全长162.5千米。
  在宿迁境内的中运河第一期工程除疏浚航道和加固堤防外,还兴建了泗阳船闸和泗阳节制闸、皂河船闸和皂河抽水站、刘老涧越闸、淮阴船闸,兴建宿迁和泗阳县城运河大桥,附属工程还有皂河抽水站、仰化灌溉渠首退建,泗阳城区排水工程,杨圩涵洞等。
  3.中河1981年后的续建工程
  1981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视察京杭运河时,做出充分利用水运、继续整治和利用京杭运河分流北煤南运、减轻津浦铁路压力的指示。为此,1982年3月13日,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下达《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同意徐扬段(京杭运河苏北段)按二级航道标准建设,新增北煤南运能力1000万吨,全段单向通航能力2000万吨。淮安至界首的中埂切除段和不牢河段按二级航道标准实施,淮四段和零星浅窄段按三级航道标准实施。为此,在中运河上按长230米、宽23米、深5米标准兴建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施桥8座梯级复线船闸,兴建和扩建淮阴、泗阳、刘老涧、井头儿、洋河滩、民便河、刘山、解台8级抽水站。   在中运河续建工程的1984年至1988年间,还按二级航运标准疏浚了中运河淮四段(泗阳一线船闸下游至二河口),按三级航运标准疏浚了中运河浅窄段(大王庙至铁路桥、铁路桥至皂河、皂河至泗阳)。
  4.中河续建后工程
  至20世纪末,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各个梯级两座船闸已不适应船只过闸的需要。为此江苏省交通厅决定在各个梯级兴建三线船闸,并对包括中河河段在内的运河工程设施进行升级。
  在船闸建设方面,宿迁境内的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复线船闸全部续建,并建成通航标准为2×2000吨顶推船,单项年通过货运能力2000至2500万吨的三线船闸。其中宿迁三线船闸于2003年完成,皂河三线船闸于2006年完成,泗阳三线船闸于2007年完成,刘老涧三线船闸于2008年完成。
  在工程设施方面,1997年5月至1998年9月,实施中运河上段扩大工程,使中运河邳宿交界至二湾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泄洪流量5500立方米/秒,排洪能力提高500立方米/秒;拓宽中运河宿洋段;对幸福涵洞进行移址扩孔,使历年汛期市区八一路以北、黄河路两侧居民家中经常进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后,先后建造了宿迁二号桥、宿迁三号桥、引湖大桥、发展大道运河大桥、市府东路运河大桥、项王大桥、开发区运河大桥、泗阳二号桥等9座运河大桥,并在宿迁一号桥原址重新建造了宿迁大桥,解决了运河两岸居民通行和城市发展问题;2009至2012年间开工兴建刘老涧二站和皂河二站,更好地确保了南水北调全线通水目标的实现。
  在党和政府的长期治理下,今天的宿迁中河,不仅全部恢复航运,而且全部建成二级航道,成为大运河沿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航运价值最高的“黄金水道”。宿迁中河再次以辉煌的成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三、风景如画
  从空中俯瞰,今天的中河犹如一条美丽的玉带,由西北向东南斜穿宿迁城区,状若弯弓,将主城区一分为二。放眼望去,运河沿岸不仅拥有水清岸绿的自然风光,更有亭廊塔石、公园茶坊、小桥流水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搭配,浑然天成,成为生态宿迁最亮丽的名片。如诗如画的运河风光,向人们诉说着中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的点点滴滴。
  时光回溯到2001年。当时的宿迁运河虽然经过长期治理,但运河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并且还存在着防洪隐患,这些与宿迁生态立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根治运河附近水环境脏乱差的顽症,充分发挥城区河道工程防洪、通航、调水功能,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品位,2001年2月24日,宿迁市一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呼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综合整治中运河,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议案”的决议(草案)》。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综合整治中河宿迁城区段的宏伟目标,拉开了中河城区段综合整治的序幕。
  宿迁中河综合整治工程于2002年6月开工,至2007年5月竣工。在工程实施的责任划分上,宿迁闸下游左岸(东岸)由宿豫区政府组织实施,宿迁闸上两岸及宿迁闸下右岸(西岸)由宿迁市水利局组织实施。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源”的规划设计理念,坚持综合整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防洪治污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景观建设与文化传统相融合的指导思路,把防洪、生态、景观建设融为一体,以此来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主要工程如下:在航道疏浚、防洪抢险建设方面,加固及新筑堤防14.1千米,兴建挡洪墙及护岸工程36.6千米,铺设抗洪抢险道路25.2千米,新建灌溉泵站3座,排涝泵站1座。在桥梁、道路建设方面,新建、改建桥涵105座(含景观配套桥梁33座),铺筑道路30千米。在生态修复方面,两岸绿化长度35千米,新增绿地面积150万平方米,累计栽植乔灌木88万余株。在景观建设方面,建设景观广场5处,亲水平台与景观小品等30处。整个工程共计整治河道16.5千米,建成运河风光带7.1千米。
  综合治理后的城区运河风光带在2008年被水利部批準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又获得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宿迁人民对运河的治理工作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2015年,市政府印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心城市运河沿线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宿政办发﹝2015﹞46号),计划对中河沿线实施违章建设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环境景观建设等12项工程。明确将以中河的自然、历史与文化资源为特色,打造一条运河休闲观光带,与三台山、骆马湖共同构建宿迁旅游休闲金三角。项目建设周期为2016—2022年。2017年,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宿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目标,制定了《宿迁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计划明确指出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把大运河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宏伟目标。
  漫步在宿迁中河风光带,一步一景,尽情享受人文与自然的曼妙结合。放眼望去,一群群游客徜徉其间,热闹非凡;一座座大桥飞渡两岸,雄伟壮观;一艘艘航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流。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中河,旧貌换了新颜!
  参考文献
  [1]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迁市志》第十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2]宿迁市水务局:《宿迁市水利志》第二篇第三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年3月。
  [3]程芳银、金国旗:《宿迁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0月。
  [4]程芳银、朱伯俭:《经典宿迁》水韵篇,凤凰出版社,2014年9月。
  [5]朱伯俭:《宿迁水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0月。
  注释
  ①中运河包括明代开挖的迦南河段,即陶河口至直河口段,加上明代天启年间开挖的通济河段和清代康熙年间河工靳辅开挖的皂河、支河、中河。今日中运河上接山东台儿庄市韩庄运河,过江苏徐州、宿迁,到淮阴与里运河相接。
其他文献
2014年,为抢救全市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档案,经编办批准,正式成立“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为隶属于常州市档案馆的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专门致力于全市破关企业档案抢救和工业遗存的展览展示。经过5年多的发展积累,接收和整理了180余家破产关闭企业档案近50万卷,建成了“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档案史料陈列馆”“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等固定展厅和“龙城骄子”“关怀与激励”等主题展览,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全
期刊
摘要: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大批老桥正在迅速消失的现状,城市失忆、文化断裂等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以无锡老桥视觉档案工作为例,阐述了老桥视觉档案在留存历史文化和承载乡愁方面的重要价值,重点介绍了无锡老桥视觉档案的留存、拍摄与开发利用的工作实践,以期为同类档案工作提供实践层面的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老桥;视觉档案;开发利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曾经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的老桥正在以
期刊
昆山市委副书记张月林调研市档案馆工作  3月26日,昆山市委副书记张月林赴市档案馆新馆调研档案工作。张月林一行先后察看了市档案馆查档窗口、地方文献陈列馆、总控室、消毒设备间、档案库房、信息机房等功能区域,听取了市档案馆馆长陈勇关于近年来全市档案工作情况及2020年工作计划的汇报。张月林对昆山市档案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在固本强基、科技支撑、社会服务、创新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开之时,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江苏省档案馆、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共同建设的党性教育主题教室,6月4日在江苏省委党校正式启用。受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的委托,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刘鲤生和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桑学成、省档案馆副馆长孙敏一起出席启用仪式并讲话。省委党校
期刊
摘要:用户参与档案知识生产激活了档案资源组织和利用方式,但其中的角色分工尚未明确。文章重点分析UGC、PGC、OGC三种机制的特点及关系,并以UGC为比较中心,发现档案知识生产内容存在谬误纰漏、价值密度较低、涉及法律问责、质量评价混乱等问题。因而遵循“源头把关—过程规范—全程控制”逻辑,提出了内容质量控制策略:重视档案素养教育,实现业余与专业平衡,突出档案知识挖掘,加强前后环节协同。  关键词:档
期刊
2019年正值南京解放70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方芳、余翔任主编,杨颖奇任执行主编的《南京解放史(1945—1949)》,于今年4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邀约了数位在中共南京党史、南京现代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撰写,其40余万字植根于丰富的档案史料,论述真实有据,有不少闪光的学术创新观点,既是南京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亦是中共南京党史研究方面
期刊
我叫宋善恒(曾用名宋飞),现年95岁,家住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运粮村。我是一名抗战老兵,亲历抗战的幸存者。  1941年,我17岁,在省四临中(江苏省立第四临时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此时,日军已在我的家乡肆虐了4年。驻姜日军虽然不多,但动不动就有飞机轰炸,常常是这边老师刚刚打开讲义,那边就拉起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学校实在是办不下去了,书实在是读不下去了,县城实在是待不下去了。青年人的血是热的,我们几个
期刊
七一建党节,我们与党一起欢度“政治生日”  7月1日,省档案馆开展全体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省档案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副馆长赵深、孙敏,副组长、副巡视员邹华、于晓庆及全体党员参加活动。该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展“七一”表彰,表彰省档案馆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二是全体党员参观党性教育主题教室。  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副馆长赵深指出,开展“七一”表彰,是
期刊
[摘要]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是广电基建项目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科学管理基建工程档案不但有利于广电基建工程质量的提升,而且能为广电事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文章依据连云港市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项目档案管理的经验,阐述了目前广电部门在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广电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的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广播影视基建档案项目管理文化产业 
期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基层社会治理发生深刻变化,档案工作也面临全新挑战。市档案馆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机制,不断满足基层治理和群众需求,形成了具有张家港模式的档案服务基层治理新格局。一、先行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