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国》)“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些边塞诗中的男儿形象曾激起我们多少壮志豪情,大漠沙场的男儿情怀又曾引起我们多少慨叹悲怜。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旖,……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诗中描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情景,其中周人保国安家的边疆意识和征战目的、杀敌御侮的建功之心和报国情怀都表露无遗。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边塞题材的诗歌名篇。
自古以来中原古国就面临着四方外夷的不断侵扰,边关战事不断。一个个铁血男儿奔赴边关,更有一批批读书人弃笔从戎、投身疆场、立志报国,以及一些仕途失意的文人,把建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捷径。许多诗人都有军旅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创作达到鼎盛,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如同大唐的仪仗队,展示着大唐的国威。他们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杨炯;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高适;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岑参;还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青年王维……他们奠定了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谱写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塑造了无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形象,也张扬了或悲或壮或愁或怨的男儿情怀。
一、雄奇之景,沙场旷情
男人眼里的世界永远是波澜壮阔的。鲜明的边地风貌、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令人惊叹,摄人心魄,诗人们醉心于这样的大美之境。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用他们的才情描摹,寓情于景,奉献给我们一幅幅壮美的异域风景画。边塞地理区域多是塞外漠北、雁门玉关,自然景观多是黄沙黄河、冰川雪山,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羊群战马。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那样雄浑壮阔的画面可谓世间之大美;岑参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寒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可谓世间之奇美;“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形象生动地写出西域之绝美。景物平中见奇、悲中见壮,情景交融。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襟怀与壮志豪情,突出体现了边塞诗人独到的生命感悟和审美情趣。
不少景象在壮美中更突出了炎热和严寒,荒芜和苍茫,以景衬情,衬托了军中儿郎不畏艰苦激昂慷慨的豪情。如《走马川》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却斗志昂扬,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二、报国之志,御侮豪情
好男儿志在四方。边塞诗人一般都有一段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功边陲。他直抒胸臆,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高适《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样豪壮有力地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感成为边塞诗的主旋律。
“刀光血影碧空泣,寒霜烈焰隐虫鸣。壮士塞上擒狂奴,将军沙里战骄敌。一帆东风往前冲,复国之勇现此中。只恐东边烟未尽,西边又与风波里。”(圣神贤《边曲》)征战的目的与雄心跃然纸上。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更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达了渴望肃清顽敌,报仇雪恨,让祖国重归安宁的美好愿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昨夜秋风人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都充满求功报国的强烈愿望。
边塞诗中还不乏借物抒怀的佳作,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并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当然也有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诗人们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如王翰《凉州词》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得风骨凛然。这种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是诗人报国之志、御侮豪情的直接体现。
三、征战之苦,生死悲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征伐边塞的悲剧,这种悲剧来自战争带来的死伤与别离,辛苦与寂寞。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奢望而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齐风·甫田》写统治阶级为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还未成年的农家孩子“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就被抓去服兵役,结果“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导致大片农田荒芜。边塞诗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岑参《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李白《关山月》:“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沉重的叹息响彻古今。对战争的谴责与否定在边塞诗史上形成了传统。 战争,有防御性的也有侵略性的,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感,但是有些完全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和边帅邀功固宠所发动的,有些将帅骄奢淫逸而不顾士兵的死活苦痛,所以有的诗人直把矛头指向这些君臣:“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对比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边地的极端天气和生活条件的恶劣带给戍边将士极大的痛苦和艰辛。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严寒、大雪、狂风,荒芜的边塞,恶劣的环境,可见战士战斗行军的艰苦。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从客观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离乡背井的愁思,寂寞孤苦的悲凉,多少婉伤!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有了更多悲愤。有的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也不免凄凉、惆怅。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相距遥远、对比鲜明的沙场骨和春闺梦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惨烈的悲凉,从另一个侧面宣泄了对黩武开边的不满。诗歌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南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梦境与现实的强烈的情感落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虚实结合,建功立业的壮举全都是梦境,醒来后忽然看见自发丛生,实现抱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怨,读后让人扼腕叹息。
四、和平之愿,爱民挚情
不少边塞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和睦安宁的生活。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抓住了类似嬉戏的城下打猎活动,写出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准确而简练地表现了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可贵。
一部分边塞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如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人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刺《上京即事》其三)借景抒情,选取边塞特有的景色合成一首黄昏交响曲,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喜爱。
边塞诗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却以此见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这种和平安边的良策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五、故园之思,侠骨柔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铮铮男儿亦有柔情万种。边塞诗的情调不仅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不排斥儿女情长的描写,这种儿女情长的描写不仅无损于英雄形象的高大伟岸,相反能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戍边将士的思乡怀人的一抹乡愁一直是边塞诗挥之不去的萦绕。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写出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冒龄《从军行》)借助秋风里征人独坐戍楼闻笛的景象,抒发了征人思亲、怀乡的感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自己归期渺茫,路途偶逢老乡,也不忘给家乡亲人捎个口信,事情虽小,却情意深厚。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中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还有许多诗作从另一个角度写思念,如王昌龄在《闺怨》诗中写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却代表了她的常态情感,尽管她可能更加期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但这份思念却是那样的真切。南北朝徐陵《关山月》中“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写征夫思念妻子,也写主妇的哀怨,从侧面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边塞诗是男人的行歌,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时代旋律。我们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则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我们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我们还要体会到,边塞诗中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矛盾的复杂:有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有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有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交错混杂,斩不断,理还乱。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悲怨愤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更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风格际遇,以及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男儿情怀。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旖,……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诗中描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情景,其中周人保国安家的边疆意识和征战目的、杀敌御侮的建功之心和报国情怀都表露无遗。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边塞题材的诗歌名篇。
自古以来中原古国就面临着四方外夷的不断侵扰,边关战事不断。一个个铁血男儿奔赴边关,更有一批批读书人弃笔从戎、投身疆场、立志报国,以及一些仕途失意的文人,把建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捷径。许多诗人都有军旅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创作达到鼎盛,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如同大唐的仪仗队,展示着大唐的国威。他们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杨炯;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高适;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岑参;还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青年王维……他们奠定了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谱写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塑造了无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形象,也张扬了或悲或壮或愁或怨的男儿情怀。
一、雄奇之景,沙场旷情
男人眼里的世界永远是波澜壮阔的。鲜明的边地风貌、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令人惊叹,摄人心魄,诗人们醉心于这样的大美之境。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用他们的才情描摹,寓情于景,奉献给我们一幅幅壮美的异域风景画。边塞地理区域多是塞外漠北、雁门玉关,自然景观多是黄沙黄河、冰川雪山,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羊群战马。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那样雄浑壮阔的画面可谓世间之大美;岑参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寒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可谓世间之奇美;“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形象生动地写出西域之绝美。景物平中见奇、悲中见壮,情景交融。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襟怀与壮志豪情,突出体现了边塞诗人独到的生命感悟和审美情趣。
不少景象在壮美中更突出了炎热和严寒,荒芜和苍茫,以景衬情,衬托了军中儿郎不畏艰苦激昂慷慨的豪情。如《走马川》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却斗志昂扬,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二、报国之志,御侮豪情
好男儿志在四方。边塞诗人一般都有一段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功边陲。他直抒胸臆,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高适《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样豪壮有力地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感成为边塞诗的主旋律。
“刀光血影碧空泣,寒霜烈焰隐虫鸣。壮士塞上擒狂奴,将军沙里战骄敌。一帆东风往前冲,复国之勇现此中。只恐东边烟未尽,西边又与风波里。”(圣神贤《边曲》)征战的目的与雄心跃然纸上。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更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达了渴望肃清顽敌,报仇雪恨,让祖国重归安宁的美好愿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昨夜秋风人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都充满求功报国的强烈愿望。
边塞诗中还不乏借物抒怀的佳作,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并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当然也有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诗人们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如王翰《凉州词》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得风骨凛然。这种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是诗人报国之志、御侮豪情的直接体现。
三、征战之苦,生死悲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征伐边塞的悲剧,这种悲剧来自战争带来的死伤与别离,辛苦与寂寞。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奢望而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齐风·甫田》写统治阶级为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还未成年的农家孩子“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就被抓去服兵役,结果“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导致大片农田荒芜。边塞诗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岑参《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李白《关山月》:“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沉重的叹息响彻古今。对战争的谴责与否定在边塞诗史上形成了传统。 战争,有防御性的也有侵略性的,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感,但是有些完全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和边帅邀功固宠所发动的,有些将帅骄奢淫逸而不顾士兵的死活苦痛,所以有的诗人直把矛头指向这些君臣:“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对比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边地的极端天气和生活条件的恶劣带给戍边将士极大的痛苦和艰辛。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严寒、大雪、狂风,荒芜的边塞,恶劣的环境,可见战士战斗行军的艰苦。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从客观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离乡背井的愁思,寂寞孤苦的悲凉,多少婉伤!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有了更多悲愤。有的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也不免凄凉、惆怅。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相距遥远、对比鲜明的沙场骨和春闺梦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惨烈的悲凉,从另一个侧面宣泄了对黩武开边的不满。诗歌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南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梦境与现实的强烈的情感落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虚实结合,建功立业的壮举全都是梦境,醒来后忽然看见自发丛生,实现抱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怨,读后让人扼腕叹息。
四、和平之愿,爱民挚情
不少边塞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和睦安宁的生活。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抓住了类似嬉戏的城下打猎活动,写出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准确而简练地表现了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可贵。
一部分边塞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如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人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刺《上京即事》其三)借景抒情,选取边塞特有的景色合成一首黄昏交响曲,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喜爱。
边塞诗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却以此见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这种和平安边的良策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五、故园之思,侠骨柔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铮铮男儿亦有柔情万种。边塞诗的情调不仅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不排斥儿女情长的描写,这种儿女情长的描写不仅无损于英雄形象的高大伟岸,相反能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戍边将士的思乡怀人的一抹乡愁一直是边塞诗挥之不去的萦绕。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写出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冒龄《从军行》)借助秋风里征人独坐戍楼闻笛的景象,抒发了征人思亲、怀乡的感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自己归期渺茫,路途偶逢老乡,也不忘给家乡亲人捎个口信,事情虽小,却情意深厚。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中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还有许多诗作从另一个角度写思念,如王昌龄在《闺怨》诗中写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却代表了她的常态情感,尽管她可能更加期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但这份思念却是那样的真切。南北朝徐陵《关山月》中“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写征夫思念妻子,也写主妇的哀怨,从侧面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边塞诗是男人的行歌,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时代旋律。我们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则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我们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我们还要体会到,边塞诗中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矛盾的复杂:有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有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有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交错混杂,斩不断,理还乱。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悲怨愤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更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风格际遇,以及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男儿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