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长河中的男儿情怀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国》)“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些边塞诗中的男儿形象曾激起我们多少壮志豪情,大漠沙场的男儿情怀又曾引起我们多少慨叹悲怜。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旖,……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诗中描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情景,其中周人保国安家的边疆意识和征战目的、杀敌御侮的建功之心和报国情怀都表露无遗。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边塞题材的诗歌名篇。
  自古以来中原古国就面临着四方外夷的不断侵扰,边关战事不断。一个个铁血男儿奔赴边关,更有一批批读书人弃笔从戎、投身疆场、立志报国,以及一些仕途失意的文人,把建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捷径。许多诗人都有军旅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创作达到鼎盛,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如同大唐的仪仗队,展示着大唐的国威。他们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杨炯;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高适;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岑参;还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青年王维……他们奠定了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谱写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塑造了无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形象,也张扬了或悲或壮或愁或怨的男儿情怀。
  一、雄奇之景,沙场旷情
  男人眼里的世界永远是波澜壮阔的。鲜明的边地风貌、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令人惊叹,摄人心魄,诗人们醉心于这样的大美之境。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用他们的才情描摹,寓情于景,奉献给我们一幅幅壮美的异域风景画。边塞地理区域多是塞外漠北、雁门玉关,自然景观多是黄沙黄河、冰川雪山,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羊群战马。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那样雄浑壮阔的画面可谓世间之大美;岑参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寒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可谓世间之奇美;“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形象生动地写出西域之绝美。景物平中见奇、悲中见壮,情景交融。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襟怀与壮志豪情,突出体现了边塞诗人独到的生命感悟和审美情趣。
  不少景象在壮美中更突出了炎热和严寒,荒芜和苍茫,以景衬情,衬托了军中儿郎不畏艰苦激昂慷慨的豪情。如《走马川》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却斗志昂扬,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二、报国之志,御侮豪情
  好男儿志在四方。边塞诗人一般都有一段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功边陲。他直抒胸臆,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高适《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样豪壮有力地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感成为边塞诗的主旋律。
  “刀光血影碧空泣,寒霜烈焰隐虫鸣。壮士塞上擒狂奴,将军沙里战骄敌。一帆东风往前冲,复国之勇现此中。只恐东边烟未尽,西边又与风波里。”(圣神贤《边曲》)征战的目的与雄心跃然纸上。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更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达了渴望肃清顽敌,报仇雪恨,让祖国重归安宁的美好愿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昨夜秋风人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都充满求功报国的强烈愿望。
  边塞诗中还不乏借物抒怀的佳作,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并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当然也有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诗人们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如王翰《凉州词》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得风骨凛然。这种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是诗人报国之志、御侮豪情的直接体现。
  三、征战之苦,生死悲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征伐边塞的悲剧,这种悲剧来自战争带来的死伤与别离,辛苦与寂寞。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奢望而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齐风·甫田》写统治阶级为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还未成年的农家孩子“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就被抓去服兵役,结果“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导致大片农田荒芜。边塞诗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岑参《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李白《关山月》:“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沉重的叹息响彻古今。对战争的谴责与否定在边塞诗史上形成了传统。   战争,有防御性的也有侵略性的,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感,但是有些完全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和边帅邀功固宠所发动的,有些将帅骄奢淫逸而不顾士兵的死活苦痛,所以有的诗人直把矛头指向这些君臣:“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对比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边地的极端天气和生活条件的恶劣带给戍边将士极大的痛苦和艰辛。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严寒、大雪、狂风,荒芜的边塞,恶劣的环境,可见战士战斗行军的艰苦。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从客观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离乡背井的愁思,寂寞孤苦的悲凉,多少婉伤!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有了更多悲愤。有的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也不免凄凉、惆怅。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相距遥远、对比鲜明的沙场骨和春闺梦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惨烈的悲凉,从另一个侧面宣泄了对黩武开边的不满。诗歌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南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梦境与现实的强烈的情感落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虚实结合,建功立业的壮举全都是梦境,醒来后忽然看见自发丛生,实现抱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怨,读后让人扼腕叹息。
  四、和平之愿,爱民挚情
  不少边塞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和睦安宁的生活。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抓住了类似嬉戏的城下打猎活动,写出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准确而简练地表现了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可贵。
  一部分边塞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如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人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刺《上京即事》其三)借景抒情,选取边塞特有的景色合成一首黄昏交响曲,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喜爱。
  边塞诗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却以此见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这种和平安边的良策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五、故园之思,侠骨柔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铮铮男儿亦有柔情万种。边塞诗的情调不仅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不排斥儿女情长的描写,这种儿女情长的描写不仅无损于英雄形象的高大伟岸,相反能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戍边将士的思乡怀人的一抹乡愁一直是边塞诗挥之不去的萦绕。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写出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冒龄《从军行》)借助秋风里征人独坐戍楼闻笛的景象,抒发了征人思亲、怀乡的感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自己归期渺茫,路途偶逢老乡,也不忘给家乡亲人捎个口信,事情虽小,却情意深厚。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中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还有许多诗作从另一个角度写思念,如王昌龄在《闺怨》诗中写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却代表了她的常态情感,尽管她可能更加期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但这份思念却是那样的真切。南北朝徐陵《关山月》中“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写征夫思念妻子,也写主妇的哀怨,从侧面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边塞诗是男人的行歌,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时代旋律。我们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则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我们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我们还要体会到,边塞诗中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矛盾的复杂:有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有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有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交错混杂,斩不断,理还乱。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悲怨愤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更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风格际遇,以及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男儿情怀。
其他文献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
期刊
【作文题】(苏北四市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哲理型材料作文,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含意。  材料有两则,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马克思的话中的几个关
期刊
记得15年前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里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描写他小学时全班同学到市区公园游玩下车时的情景:  “车门一打开,我们便像狗一样地冲向公园大门。”  看到这句话,不禁问:堂堂一名高中生,连最起码的情感色彩都分辨不清——竟将自己比作“狗”,还要他的小学同学们跟着受“牵连”,实不应该啊!  这名学生自此便因这句话被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至今都没有忘却,连他的姓名、模样。这没有忘却的原因可能还有我平时的担
期刊
【作文题】(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正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十年的突出现象,物质富足之后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东西方的贵族解决所谓的“富裕挑战”,其成功的道路都是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古典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如何生活的,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就绕了个大弯,却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留心一下周边的成年人,有多少毕业
期刊
考点一:塑造形象  [内容阐述]形象有客体与主体之分,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可以描绘的物象;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中带有浓郁感情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作为爱国诗人,其笔下形象往往就是自身。古典诗歌形象是意蕴和情感的载体,它与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之间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比如“水”,可以指绵绵愁思、离愁别绪(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期刊
一篇作文往往牵涉到学生诸多能力,如分析理解能力、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些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是能够提高的,如审题能力与构思能力等。而有些能力则是需要慢慢积淀的,如分析理解与表达能力等。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命题或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写作主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审题与构思,可以说
期刊
一.也疆风物散文的定义  边疆风物散文,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对边疆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抒发对边疆生活和风物的喜爱,或表达对边疆的深情思念,或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深度思考等。  二._边疆风物散文特点  边疆风物散文多见之于当代散文。这类散文往往描写那种与都市生活迥异的不无荒凉的边疆景物、田野生活。在内地省份作家困扰于工业化进程太快时,边疆作家则可以在旷天野地中漫步,可以在秋熟的农田里
期刊
【技法点拨】  如何才能把记叙类文章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建议是:设悬念,闹误会,好事多磨;起冲突,巧安排,出人意料。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文章开头掀起万丈巨浪,将最最反常的神态、最最奇怪的动作、最最令人迷惑的现象、最最惹人关心的话题,以最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以期引起读者对文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对矛盾冲突结果的关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期待,进而不断猜测并迫切希望知道后事如何以验证猜测的强烈愿望
期刊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对小说的考查比重明显加重,其中寓言故事类小说占据一定的比例。这类小说往往用虚构的人和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清楚,文章中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揭示主旨。因此常常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很多学生遇到这类文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本文就以乌拉圭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坚硬的荒原》为例探讨一下这类小说的阅读策略。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
期刊
要深刻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古代的文学作品,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懂文言文是不行的。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如何掌握文言实词呢?我们可采取“分类归队,区别对待”的办法。  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是现代汉语中继承古代的一部分基本词汇。这些词汇一般不用翻译。如:手、牛、大、短、重、山水、寂寞、聪明。  第二类是古代的单音词变为现代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往往包含了古汉语中同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