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终身发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今天的“教”,是为明天的“不教”而“教”;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又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161-01
1 增强问题意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所以需要我们特别加强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等实际,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等形式,创设有趣的“问题”意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原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并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2的倍数”一课时,课始可提出与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师写出一个三位数给学生判断是否是“2”的倍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来。而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出数目,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是“2”的倍数。经过几次验证,老师判断的“神速”不但让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产生“为什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情境,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我们要重视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2.1 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快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展示小学生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谈一谈:平时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谈购买商品的感受。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小组间交流并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什么样的币种,自然而然的认识了1角,2角,5角,1元……再问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等。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清楚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 在实践活动中亲历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做数学。例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开展一次测量实践活动:先组内交流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发表各人的看法;最后全班交流,自我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其中的快乐。
2.3 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学习过程
合作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自主学习途径,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生生合作学习的自由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和交流。通过说说、想想、算算、填填,7的乘法口诀很快就在学生手中诞生。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自信心的激发。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时,新课程在编排这部分教材时,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中,使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就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计算的实际问题,计算的必要性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便于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自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才会有个性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在此基础性知识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促进综合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在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动手动脑和实践,去接触实际问题,激发自身想象的内驱力,不追求问题答案的唯一性,鼓励多样性、独特性、创意性,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先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实践,让他们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动脑筋想办法拼拼看,通过相互探究和合作交流,用拼合、旋转、平移的办法,分别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并还发现了三角形和与它等底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记忆会很深刻。
总之,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德舟.实训课创新教育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2] 闫春梅.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0.
[3] 马健生.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关键词: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161-01
1 增强问题意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所以需要我们特别加强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等实际,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等形式,创设有趣的“问题”意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原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并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2的倍数”一课时,课始可提出与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师写出一个三位数给学生判断是否是“2”的倍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来。而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出数目,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是“2”的倍数。经过几次验证,老师判断的“神速”不但让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产生“为什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情境,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我们要重视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2.1 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快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展示小学生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谈一谈:平时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谈购买商品的感受。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小组间交流并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什么样的币种,自然而然的认识了1角,2角,5角,1元……再问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等。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清楚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 在实践活动中亲历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做数学。例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开展一次测量实践活动:先组内交流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发表各人的看法;最后全班交流,自我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其中的快乐。
2.3 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学习过程
合作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自主学习途径,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例如,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生生合作学习的自由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和交流。通过说说、想想、算算、填填,7的乘法口诀很快就在学生手中诞生。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自信心的激发。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时,新课程在编排这部分教材时,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中,使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就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计算的实际问题,计算的必要性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便于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自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才会有个性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在此基础性知识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促进综合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在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动手动脑和实践,去接触实际问题,激发自身想象的内驱力,不追求问题答案的唯一性,鼓励多样性、独特性、创意性,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先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实践,让他们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动脑筋想办法拼拼看,通过相互探究和合作交流,用拼合、旋转、平移的办法,分别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并还发现了三角形和与它等底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记忆会很深刻。
总之,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德舟.实训课创新教育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2] 闫春梅.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0.
[3] 马健生.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