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一年老家的味道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3402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正是平和琯溪蜜柚逐渐成熟,大量采摘的丰收季节。知道我钟爱蜜柚,每年九月份,母亲就会精挑细选一些好的蜜柚,或者等我开车回去拿,或者托人从平和老家给我们带过来。这些沉甸甸的果实大大小小,经常被母亲分好品种,装在一个个编织袋里,寄到家里来。记得多年以前,家里住的套房没电梯,每次我和儿子要分好几趟,气喘吁吁地抱着装满蜜柚的麻袋上七楼。年纪尚小的儿子曾不解地说,“外婆又寄这么多,好沉啊,要吃蜜柚我们街上买一下就可以呀。”我故意街上买几个给他尝尝,儿子有点明白了,说:“吃起来不大一样啊,妈妈,还是外婆寄来的甜。”
  每次这样寄来,母亲的电话也随后就来。“怕你们忙没时间回来,先给你们寄一些去,尝尝鲜,不用老惦记我,我好着呢,工作忙有时间再回来就行。”听着电话里想说一大堆又往往只是简单叮嘱几句话的声音,母亲,那勤劳瘦小的身影,那经常眯着眼微微笑的表情,恍惚之间就在我眼前晃动。打开编织袋,拿出一颗颗蜜柚,这些刚刚成熟的柚子,果皮新鲜发亮,形状饱满,想象着它们一个个被母亲布满皱纹的手掌摩挲挑选出来的情景,我的心里也有了一种酸酸甜甜的蜜柚香味。
  每隔一两天,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剥一个蜜柚来吃。在剥开它的瞬间,蜜柚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还散发着老家泥土的芳香。母亲寄来的蜜柚,大都是两三斤重的柚子,底部浑圆,顶部紧致,水分充足,自然放置一两个月慢慢享用,越吃越甜。这些柚子,按品种分类的话,有果肉米白透明的白心柚,有果肉鲜红如玛瑙的红心柚,有果肉淡黄色的黄金柚,还有果皮、内瓤、果肉都微红的三红柚。另外一小部分看起来特别小巧的,是近几年才有的葡萄柚,看起来有点像柑桔,但又比柑桔好吃。母亲说,各种品种的蜜柚都给我们寄一些,好让我们吃不厌。其实,哪里会吃得厌呢?母亲寄来的老家蜜柚,不管是什么品种,在我心里,都是最好的。尤其是现在渐入深秋时节,气候炎热干燥,每天吃一点,总感觉润喉润肺,不容易上火,神清气爽许多。
  记得二三十年前老家就开始种植蜜柚。那时候几个兄弟姐妹的学费和各种生活费都眼巴巴地指望着家里那几百株蜜柚的收成。刚刚学会种植蜜柚的父母,也曾面带愁容,顾虑重重。养了四五年的蜜柚树,渐渐开花结果,有了一些小收成。后来通过不断地向其他果农讨教种植技术,像照料小孩子一样对待每一棵蜜柚树的成长,后来蜜柚产量才逐年递增。每年采摘蜜柚的时候,为了能卖个好价錢,一家人全部出动。小心翼翼地把蜜柚一个个从树上采摘下来,再一个个装麻袋里。有的用肩挑,有的用手提,我们小孩子挑不动就用手抱,能抱几个算几个。这样汗流浃背地把蜜柚收集到公路旁,再用手推板车分好多趟把蜜柚运到农贸市场。每次收购蜜柚的商人过来,七挑八捡,把长相好的,外皮光鲜漂亮的蜜柚收走。每年总有一些长相不佳,或者在采摘过程中磕破损伤外皮的蜜柚被收购商淘汰下来,只能当做次果,一般是按正常价格的三分之一卖了。最后只剩下那些实在卖不出去的,父母才舍得运回家里吃。母亲常说“烧瓷的吃破碗”,意思是烧瓷器的也是常常把好的产品拿去卖,卖不出去的留起来自己用。
  后来,由于蜜柚品种不断增加,父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把种了好多年的柚子树有的进行了嫁接,有的不得不清除掉再重新种植。种了一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柚子树,对于父母来说,都是舍不得的。每次重新嫁接或者清除的时候,父母亲都要念念不舍一段时间。等到新的品种又开始有点收获的时候,父母亲的脸上才能看到一些欣喜,好像看到逐渐养大的孩子一样。这些年的平和琯溪蜜柚,随着县各届政府不断地重视规划和引导开拓,早已经发展成为著名水果品牌。琯溪蜜柚的知名度几乎变成了平和县的名片,一说到平和,立马能想到蜜柚,一说到蜜柚,马上又会联想到平和。无数人会说,平和产的蜜柚真的是特别好吃。
  这些年,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地改善,父母以前的那种总把最后卖不掉的蜜柚再留下来自己吃的观念也渐渐有所改变。每年卖蜜柚之前,总要先挑些好的,分别寄给我们在外的兄弟姐妹。每年的蜜柚价格起起落落,时好时坏,就像时而云淡风轻时而乌云密布的天气一样,让母亲有时笑容满面有时眉头紧锁。我劝父母,不要那么辛劳了,价格不稳定,又没赚多少钱,把蜜柚园承包给别人就好。再说都六七十岁的人了,真该歇歇好好享受生活了。只是父母亲还是舍不得把蜜柚园承包出去的。母亲说,现在施肥喷药和采收蜜柚等比较繁重的活都可以请比较专业的工人进行帮忙,没以前那么辛苦了。再说,种了这么多年的蜜柚,习惯了,就当锻炼身体一样,心里也踏实。等干不动活了再承包出去吧。
  父母亲对蜜柚园大概有感情了,我想。只能尽量找时间多回老家陪陪父母亲。随着蜜柚年年有点收成,老家的生活条件不断在渐渐转好,已经不会比城里差很多了。有时候母亲也开玩笑地和我们说:“再也不是过去那种‘烧瓷吃破碗’的时代了,有好的先挑出来给你们孩子寄去,不要太节俭了,要照顾好自己。”
  看着母亲早早又寄来的柚子,像一个个椭圆形状的亲切笑脸,闪烁着家乡金秋时节浓浓乡土的气息,让我仿佛天天都能闻到,老家那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了。
其他文献
2016年夏天,第一次到诏安,没有什么特别的行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餐饮,只是去前人刚好有点感冒咳嗽。没想到,很平常的一次外出,两天后回市区,我竟然直接住进了医院。挂了急诊,拍了CT,说是咳嗽引起的肺炎,需马上办理住院手续,连续挂瓶两周,出院后,整个人苍白了好几个度。才发现,像我这种黄皮的肤质,要美白,生病是一种捷径吗?这么长的时间都在挂瓶,躺在病床上没事干,于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
期刊
我每天像有许多个问题想和易黎面谈,一倾为快。却不像朋友之间那么容易握住对方温暖的手。谈话的欲望往往被欲望的屏障所阻拦或者被过滤,信号弱,飘飞的鸿毛在半道上晃晃悠悠地不知去向。许多个日夜在床上翻来覆去,我怎么也睡不着。是谁在我床上撒下恶毒的图钉,一个个顶尖金字塔托着我的梦魇,时时提醒梦中的芒刺在猥亵正蓄势待发的勇士。村里拥挤的房舍填了许多望远镜片反馈而来的铝合金窗户,人人躲在窗帘后面,有的像静水一样
期刊
没来由地下了一场雨,无眠之夜,大街上,难得看到行人。大年初二,老母亲在电话中问:回来吗?我有些犹豫,说若是雨停便回。  娘家在离九峰镇还有五公里远的小山村。母亲独守乡下,平日里一有时间,我就往娘家跑,年初二,从未缺席。父亲离开我们快八年了,母亲八十有余,一家人相聚更显年味。小山村的年,腊月廿四便开始了,蒸年糕、做香肠、贴春联、杀鸡宰鸭,一道一道的,邻里乡亲们忙得不亦乐乎。除夕夜,围着红泥小炉,聊聊
期刊
中国式父母大多难逃此情节。  那天,我去站台接女儿。她前一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眼镜坏了,不能用了,這个周末回家要先去配眼镜。周五下午,我掐着时间,赶到市区去等她。我到站台时接到女儿的电话说,人太多了,第一班车没坐上,所以要比预计的时间晚二十分钟才能到。于是我就把附近的几家眼镜店都逛了一遍,并了解了哪几家店能够“立等可取”以及价格等等细节。  很顺利地接到女儿,也很顺利地配完了眼镜。我们穿过马路,又
期刊
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福建省明星村,诏安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就坐落于该村。  湖内村位于闽粤边区南方八省市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第二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乌山山脉东南麓,乌山支脉、省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侯山、初稽山和“为邑之镇山”的檺仔林山及其十八洞(硐)和“湖内之役”抗元古战坑遗址
期刊
舅舅有把二胡,是用一顶“屎桶仔箍”换来的。  舅舅的这把二胡很特殊,琴筒是用后山上的毛竹做的,琴杆是用木头做的,最特别的是琴皮,一般二胡琴皮是用蟒蛇皮做的,舅舅的这把是青蛙皮做的,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把土制的二胡,纯属三无产品。  提起这把二胡还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舅舅小时候,村里有两个剃头匠,一个叫阿泗,一个叫红痣,红痣因左侧嘴唇边上长着一颗硕大的红痣而得名,看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夜里不睡
期刊
西坑村的丛山里,藏着一座楼,沿山势拾级而上,秀丽旖旎的山野风光,在美丽乡村工程的漫步木栈道,慢慢陶冶,悠悠欣赏,止步处便是西川楼矗立在眼前了。  斑驳的楼体镌刻历史的沧桑,几处坍圮默言曾经的兴衰,没有别处的恢宏大气,却格外牵动着求知的欲望。翻开尘封厚旧的族谱,清楚地记载它的年岁,始建于康熙六年,距今已有350年的高龄了。  我暗自思忖:为何此楼名唤“西川”,可是肇基者不同凡响的意向?三国时期,诸葛
期刊
元气满满的一天从一顿美好的早餐开始。先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米粥,再来点爽口的小菜,真是暖心暖胃,瞬间心情舒畅。诏安人的早餐绝不会少了各式小菜,腌制的黑橄榄、咸萝卜、腐乳、豆豉、姜丝……诏安人擅长以一双巧手满足挑剔的味蕾,哪怕是一盘小菜。  在我家的饭桌上菜脯丝和炸花生米一直是常客。母亲的菜脯丝做得极好,常常有人上门预订。她做菜脯丝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完菜脯丝,母亲肯定要再炸一把花生米,这两者也是绝配
期刊
小时候在老家西街游,旧城墙下,邻居阿奈姨种了很多果树,现在那片果园已经盖了很多房子,果树也都没有了。当时记得有一株大柑,传说现在的琯溪蜜柚就是由那棵大柑嫁接而成,只记得叶片很大,别的倒没有什么印象,名字叫大柑,倒叫人一下记住了。  刚刚吃了老家朋友寄来的蜜柚,让我突然间想起这事,想起那株大柑。以前每到中秋佳节,也正是大柑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悄悄的用大石头去偷砸大柑,随着一块块石头的砸出 ,大柑纷纷
期刊
去年冬至,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文字,家在漳州、人在外地电视台工作的年轻漂亮的妈妈婷,工作加班到凌晨还坚持熬夜做汤圆,她为了把儿时吃到的味道做出来,经过两年的学习,终于熬出了浓甜的汤头,却没能和亲人孩子一起同享,一份盼望团圆的情愫在内心滋长。  她说:“我喜欢一切关于团圆的节日,并且一定要在内心把它过好,而不是因为我多喜欢吃汤圆。这个味道是一种情感,也许没人读得懂。我只是想,把这个味道做好了,以后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