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记叙文的选材很重要,要满足文章情和理的双重需要。表达方式上虽以记叙为主,但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典型的取材,源自生活又能高度融合生活中的真情、质理;二是不着痕迹又能“聚神”的结构;三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中取材是基础,结构聚元神,表达可锦上添花。本文以一篇作文为例,从取材方式、结构设计和综合表达三方面探讨优秀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国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发起的“汉语盘点2018”在京揭晓,“奋”“改革开放四十年”“退”“贸易摩擦”当选年度热词。
这些热词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大事小情,既勾勒热点,反映社会发展,又贴近民生,描摹世俗人情,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凝聚着人们对社会与国家的美好愿望。
请选择对你有所触动的热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相册里的故事
◎一考生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汉语盘点2018”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当选热词。【由材料切入,明确交代对材料的“选择”】那么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一词热度会如此之高呢?这是因为其影响深远,已走进千家万户,来到我们身边。【运用设问的方式,既激发读者思考,又给出自己的答案,自然引出下文。】
年前收拾屋子时,我在客厅的柜子中翻出了三本相册:一本线装书,封面已经泛黄;一本蓝色皮革外皮,表面灰尘不少;还有一本琉璃册,封面是我的照片。【三本相册很具时代特色,有时间的纵向跨度,自然地将故事引入历史的长卷。同时“相册”成为全文的线索】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停下手中的事坐下来翻看起来。
翻开线装的相册,仿佛打开时空的大门,【语言很具感染力】里面一张张黑白照片【很有时代感】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真实”浮现在我眼前。其中一张照片是母亲一家八口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人不少,桌子上的菜却不多,只有一道肉菜、一盆白菜汤似的东西和四盘素小炒。【细节描写。场景选择真实,很生活化,白描的手法容易引起感情共鸣】但照片中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细节处,动情点】这让我对那个年代物质的简单、匮乏有了更深的认识。线装相册中装满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艰辛,向我倾诉着当时的落后与贫穷。【议论,记叙中的点睛之笔。】
接着翻开皮革相册,里面的照片中有了色彩,【时代感很强,且照应前文“线装相册”中的“黑白”,体现发展变化,巧妙点题】让当年的一切更鲜活。照片很多,各种情景都有。其中有一张是二爷靠在一辆红旗车边上抽烟的照片。【特写镜头,典型精当】这让我想起母亲给我讲的一些往事。【真实自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三江大地,二爷抓住机会,乘着改革开放的潮流领着全家人奔小康,照片中的红旗车就是那时候买的。从那张照片中二爷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源自奋斗的幸福,【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看到了二十个世纪末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文尾的这段议论,让记叙更显内涵。】
最后的琉璃册是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剪影,封面是我的照片,里面记录了我生活中的每一次欢乐。随着照片一页页翻过,我出游的方式由公共汽车变成了小轿车,由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再由高铁变成了飞机……【寥寥数笔,尽显时代的变迁、发展的成果以及发展的速度之快】每次亲人团聚过节的娱乐方式愈发多样,每年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大家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随着照片上日期的推进,照片中人、景、事、物的变化显而易见——最近十几年间,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都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实实在在的幸福。【照应开头的设问,点明文章题旨】我坚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随时代的发展越变越好。【情到深处,自然流淌。高于现实,深化中心。】
合上相册,我似乎对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能当选热词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同时使“深化主题”自然而然】:人们对“改革开放”可能不只是喜爱,还有深深的敬意,不只是因为自身经济水平由于“改革开放”而得到提高,更是因为人们从这几个字中看到了国家与自己更加光明的未来。也正是因为这份期盼,祖国才会越来越好,人们才会越来越幸福。【有对生活、对历史的思考,有自己的见地,认识有深度。】
习主席说过:“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引习总书记的话解读“改革开放”,准确有力】接下来,我要做一本电子相册,【紧承“三本相册”,紧扣时代脉搏,设计巧妙】记录成长,记录生活,把下个四十年的精彩讲给后人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尽显青年应有的视野和情怀,一股年轻的“热忱”在奔涌、喷薄。同时,作为记叙文的点睛之笔,结尾的议论深刻、抒情真挚,且水到渠长,毫不做作。】
学生点评
点评一:
我感觉“相册”这条线索设计得很巧妙。照片本身就是在记录生活,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对改革开放的故事并不熟悉,通过照片了解真实而自然。同时,相册给人一种时间的厚度,把四十年的时光和历史,剪影到相册中,仿佛跟着作者重回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能感觉到时间在指尖流淌。
点评二:
这篇作文结构严谨,设计巧妙。从内容上看中间是并列结构,但情感却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强烈,在琉璃册达到高潮;开头结尾遥相呼应,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復,而是开头引入,结尾深化,这样的变化恰恰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成长。
点评三:
我认为这篇作文的语言很质朴,没有过多的华词丽句,反而恰到好处。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使感情和思想真挚、真实,可以说因“平易”而“近人”。
点评四:
我觉得这篇文章主题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这些“OO后”的“娇儿”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果实,应该对改革开放的过程有所了解,对历史的了解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同时也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属于我们的世界。
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从材料中选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关键词,并通过“相册”将发展变化放到历史的时间轴上呈现,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写出了对“改革开放”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几位同学分别从拟题、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谈了看法,评价很中肯、很到位,实属难得。记叙文看似简单,但写好很难,是很见作者语文功底的文体,除了要能准确地审题、立意,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思考,才能写出“取材典型,情感丰富,感悟深刻”的优秀记叙文来。这篇文章融入了个人思考,写得很有章法,语言平中见奇,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师提纯
这篇《相册里的故事》是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呢?
1.“以小见大”的取材方法的使用
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样宏大的命题,作者选择从小处着眼,用生活中熟悉的家人和自己的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变化,来揭示改革开放的深刻意义,很接地气,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文章围绕着三本相册展开,每本相册都选取了典型照片构建典型情境,但每本相册故事的结尾都有议论性的话语对相册的主题进行揭示,着墨不多,但足以点睛,叙议结合,恰到好处。
3.取材生活,工于设计
文章中的“团圆饭”“二爷”“红旗车”“旅游”等元素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作者的生活,也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那么如何将真实的生活艺术地编织在一起,讲得动听?这就需要“设计”。作者设计了“相册”这条线索,做到了内容和结构的和谐统一。
记叙文的选材很重要,要满足文章情和理的双重需要。表达方式上虽以记叙为主,但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典型的取材,源自生活又能高度融合生活中的真情、质理;二是不着痕迹又能“聚神”的结构;三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中取材是基础,结构聚元神,表达可锦上添花。本文以一篇作文为例,从取材方式、结构设计和综合表达三方面探讨优秀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国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发起的“汉语盘点2018”在京揭晓,“奋”“改革开放四十年”“退”“贸易摩擦”当选年度热词。
这些热词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大事小情,既勾勒热点,反映社会发展,又贴近民生,描摹世俗人情,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凝聚着人们对社会与国家的美好愿望。
请选择对你有所触动的热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相册里的故事
◎一考生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汉语盘点2018”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当选热词。【由材料切入,明确交代对材料的“选择”】那么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一词热度会如此之高呢?这是因为其影响深远,已走进千家万户,来到我们身边。【运用设问的方式,既激发读者思考,又给出自己的答案,自然引出下文。】
年前收拾屋子时,我在客厅的柜子中翻出了三本相册:一本线装书,封面已经泛黄;一本蓝色皮革外皮,表面灰尘不少;还有一本琉璃册,封面是我的照片。【三本相册很具时代特色,有时间的纵向跨度,自然地将故事引入历史的长卷。同时“相册”成为全文的线索】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停下手中的事坐下来翻看起来。
翻开线装的相册,仿佛打开时空的大门,【语言很具感染力】里面一张张黑白照片【很有时代感】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真实”浮现在我眼前。其中一张照片是母亲一家八口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人不少,桌子上的菜却不多,只有一道肉菜、一盆白菜汤似的东西和四盘素小炒。【细节描写。场景选择真实,很生活化,白描的手法容易引起感情共鸣】但照片中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细节处,动情点】这让我对那个年代物质的简单、匮乏有了更深的认识。线装相册中装满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艰辛,向我倾诉着当时的落后与贫穷。【议论,记叙中的点睛之笔。】
接着翻开皮革相册,里面的照片中有了色彩,【时代感很强,且照应前文“线装相册”中的“黑白”,体现发展变化,巧妙点题】让当年的一切更鲜活。照片很多,各种情景都有。其中有一张是二爷靠在一辆红旗车边上抽烟的照片。【特写镜头,典型精当】这让我想起母亲给我讲的一些往事。【真实自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三江大地,二爷抓住机会,乘着改革开放的潮流领着全家人奔小康,照片中的红旗车就是那时候买的。从那张照片中二爷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源自奋斗的幸福,【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看到了二十个世纪末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文尾的这段议论,让记叙更显内涵。】
最后的琉璃册是我从小到大的成长剪影,封面是我的照片,里面记录了我生活中的每一次欢乐。随着照片一页页翻过,我出游的方式由公共汽车变成了小轿车,由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再由高铁变成了飞机……【寥寥数笔,尽显时代的变迁、发展的成果以及发展的速度之快】每次亲人团聚过节的娱乐方式愈发多样,每年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大家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随着照片上日期的推进,照片中人、景、事、物的变化显而易见——最近十几年间,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都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实实在在的幸福。【照应开头的设问,点明文章题旨】我坚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随时代的发展越变越好。【情到深处,自然流淌。高于现实,深化中心。】
合上相册,我似乎对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能当选热词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同时使“深化主题”自然而然】:人们对“改革开放”可能不只是喜爱,还有深深的敬意,不只是因为自身经济水平由于“改革开放”而得到提高,更是因为人们从这几个字中看到了国家与自己更加光明的未来。也正是因为这份期盼,祖国才会越来越好,人们才会越来越幸福。【有对生活、对历史的思考,有自己的见地,认识有深度。】
习主席说过:“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引习总书记的话解读“改革开放”,准确有力】接下来,我要做一本电子相册,【紧承“三本相册”,紧扣时代脉搏,设计巧妙】记录成长,记录生活,把下个四十年的精彩讲给后人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尽显青年应有的视野和情怀,一股年轻的“热忱”在奔涌、喷薄。同时,作为记叙文的点睛之笔,结尾的议论深刻、抒情真挚,且水到渠长,毫不做作。】
学生点评
点评一:
我感觉“相册”这条线索设计得很巧妙。照片本身就是在记录生活,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对改革开放的故事并不熟悉,通过照片了解真实而自然。同时,相册给人一种时间的厚度,把四十年的时光和历史,剪影到相册中,仿佛跟着作者重回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能感觉到时间在指尖流淌。
点评二:
这篇作文结构严谨,设计巧妙。从内容上看中间是并列结构,但情感却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强烈,在琉璃册达到高潮;开头结尾遥相呼应,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復,而是开头引入,结尾深化,这样的变化恰恰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成长。
点评三:
我认为这篇作文的语言很质朴,没有过多的华词丽句,反而恰到好处。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语言,使感情和思想真挚、真实,可以说因“平易”而“近人”。
点评四:
我觉得这篇文章主题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这些“OO后”的“娇儿”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果实,应该对改革开放的过程有所了解,对历史的了解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同时也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属于我们的世界。
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从材料中选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关键词,并通过“相册”将发展变化放到历史的时间轴上呈现,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写出了对“改革开放”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几位同学分别从拟题、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谈了看法,评价很中肯、很到位,实属难得。记叙文看似简单,但写好很难,是很见作者语文功底的文体,除了要能准确地审题、立意,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思考,才能写出“取材典型,情感丰富,感悟深刻”的优秀记叙文来。这篇文章融入了个人思考,写得很有章法,语言平中见奇,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师提纯
这篇《相册里的故事》是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呢?
1.“以小见大”的取材方法的使用
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样宏大的命题,作者选择从小处着眼,用生活中熟悉的家人和自己的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变化,来揭示改革开放的深刻意义,很接地气,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文章围绕着三本相册展开,每本相册都选取了典型照片构建典型情境,但每本相册故事的结尾都有议论性的话语对相册的主题进行揭示,着墨不多,但足以点睛,叙议结合,恰到好处。
3.取材生活,工于设计
文章中的“团圆饭”“二爷”“红旗车”“旅游”等元素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作者的生活,也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那么如何将真实的生活艺术地编织在一起,讲得动听?这就需要“设计”。作者设计了“相册”这条线索,做到了内容和结构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