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揭示A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运用实际案例来揭示企业利用计提资产损失或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并对相关的监管提出自身的见解和建议,为投资者分辨盈余管理提供案例和帮助投资者认识到如何识别。
风险导向 审计
当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去“洗大澡”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美化报表的目的。本文所选择的A公司在2010年至2012年,业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在2011年有明显的“洗大澡”之嫌。在分析后,我们还发现A公司在疯狂计提资产减值背后还有更深的故事。12年微利现象以及高达一亿多元的非经常性损益明显表面了A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扭亏的行为,而这样的“洗大澡”行为是不符合相关的披露准则和政策的。
公司环境及行业背景
A公司于1998年成立。公司在上市后,以电纸书生产与服务为主营业务,并制定了“技术创业、资本扩张、国际运营”的发展战略。作为当时行业的主要开拓者,其电纸书业务曾位居行业第一名。但随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IPAD平板电脑),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2011年,仅仅上市两年业绩亏损就达到了5亿元,而2012年报表显示为微利1150万元。
总股本21410.279万股,在持股结构方面,刘迎建为最大股东,持有22.43%的股份。徐冬青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14.02%的股份。两人为夫妻关系并且是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合计共持有36.45%的股份。在前十大股东中,除了刘迎建和徐冬青外,剩余八大股东合计持有10.23%股份。
公司战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
A公司在2010年刚上市时,股价曾经一路飘红,最高股价曾达到175元。但是在2011年时,股价一度下跌至14元。之间的巨大差额无疑让各大投资者体会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直至2012年的报表显示出来的“微利”才让公司的股价逐渐回升。
当时,A公司刚刚上市,本来形式一片大好,但是恰逢行业迎来低谷期。而在众多同行业纷纷报亏的情况下,A公司却迎来红利,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企业高管在知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那么这种仍然虚报利润的背后有没有个人利益的存在呢?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A公司于2010年上市后,公司在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达到8900万,这也使得公司股价一路上扬。而2011年高管股票解禁后,公司的多名高管及各投資者相继减持手中的股票,这种现象无疑引起了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的怀疑,不仅仅对2010年公司所发布的财务报表表示怀疑,同时对2011年的公司业绩表示担忧。
2010年A公司上市时,企业一众高管为了表示其雄心壮志,曾举办了榔头砸苹果的庆祝仪式,而这个仪式的含义即为超越当时的苹果公司。正是这种勇于进取的精神让一概投资者从A公司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使得股价一路飞涨。在2011年的3月18日,A公司发布了其2010年的年报,全年收入高达12亿元,较2009年增长112.7%,实现净利润8790亿元,同比增长2.69%。这份年报也使得A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而仅仅在这份报表发布后的3天,2010年3月21日,A公司共9名高管集体减持手中自家A公司的股份,数量从4.5万股到30.1万股不等,9名高管在一天之内共计减持120万股,套现数额达到9000万元。一般情况下,高管减持手中的股份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在短时间内,人数如此众多,减持金额如此庞大的时间实属罕见。在市场和投资者困惑和怀疑的时候,4月30日,A公司发布一季报,称由于受到iPad平板电脑的影响,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9800万余元,当日,A公司股价狂跌至23.90元。几乎所有的中小投资者全部被套牢,之后的时间,股价持续下跌,几乎每天都在“勇”创新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公司距高管减持时的股价相比,暴跌了43%。
A公司在2011年曾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在项目上主要包括存货和应收账款,而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在日后进行转回的。也就是说,计提这些资产减值损失是都为了方便在未来的时日里方便回转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我们在分析其报表时发现,在2011年度中,计提的存货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16亿元
同时让我们来关注一下A公司之前的年报。在2010年A公司所发布的年报中,A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资产没有发生盈利能力方面的下降,而且没有出现因设备更新换代或是出现替代品等使得核心资产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所以A公司没有资产减值的迹象。当时,A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公司拥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存在可能的资产减值问题。但是我们根据2011年的巨额存货减值中可以判断出,A公司在2010年是可以预知该情况的发生的,那么为什么在2010年并没有可能存在的减值信息呢。我们可以有理由怀疑,在2010年,A公司有意的延迟了计提减值准备。
实际上,A公司在2007至2010的四年中,在存货和无形资产项目从未有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是提取过坏账准备。而突然在2011年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损失和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A公司在2010年只是计提了坏账损失5,206,491元,在存货上没有进行计提资产减值。而原料和产成品两项存货的总额为4,1亿元,当年总资产为18.6亿元。在两项存货合计占有总资产22.04%的情况下不进行资产减值对于当时的A公司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到了201 1年,A公司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达到1.58亿元,合计达到了公司减值前资产总额的11.37%,在比例上十分惊人。
[1]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J].张彦惠.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2]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职业判断[J].陈明曼.发展.2012( 05)
[3]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模型应用研究[J].王秀萍.企业导报.2011( 08)
风险导向 审计
当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去“洗大澡”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美化报表的目的。本文所选择的A公司在2010年至2012年,业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在2011年有明显的“洗大澡”之嫌。在分析后,我们还发现A公司在疯狂计提资产减值背后还有更深的故事。12年微利现象以及高达一亿多元的非经常性损益明显表面了A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扭亏的行为,而这样的“洗大澡”行为是不符合相关的披露准则和政策的。
公司环境及行业背景
A公司于1998年成立。公司在上市后,以电纸书生产与服务为主营业务,并制定了“技术创业、资本扩张、国际运营”的发展战略。作为当时行业的主要开拓者,其电纸书业务曾位居行业第一名。但随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IPAD平板电脑),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2011年,仅仅上市两年业绩亏损就达到了5亿元,而2012年报表显示为微利1150万元。
总股本21410.279万股,在持股结构方面,刘迎建为最大股东,持有22.43%的股份。徐冬青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14.02%的股份。两人为夫妻关系并且是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合计共持有36.45%的股份。在前十大股东中,除了刘迎建和徐冬青外,剩余八大股东合计持有10.23%股份。
公司战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
A公司在2010年刚上市时,股价曾经一路飘红,最高股价曾达到175元。但是在2011年时,股价一度下跌至14元。之间的巨大差额无疑让各大投资者体会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直至2012年的报表显示出来的“微利”才让公司的股价逐渐回升。
当时,A公司刚刚上市,本来形式一片大好,但是恰逢行业迎来低谷期。而在众多同行业纷纷报亏的情况下,A公司却迎来红利,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企业高管在知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那么这种仍然虚报利润的背后有没有个人利益的存在呢?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A公司于2010年上市后,公司在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达到8900万,这也使得公司股价一路上扬。而2011年高管股票解禁后,公司的多名高管及各投資者相继减持手中的股票,这种现象无疑引起了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的怀疑,不仅仅对2010年公司所发布的财务报表表示怀疑,同时对2011年的公司业绩表示担忧。
2010年A公司上市时,企业一众高管为了表示其雄心壮志,曾举办了榔头砸苹果的庆祝仪式,而这个仪式的含义即为超越当时的苹果公司。正是这种勇于进取的精神让一概投资者从A公司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使得股价一路飞涨。在2011年的3月18日,A公司发布了其2010年的年报,全年收入高达12亿元,较2009年增长112.7%,实现净利润8790亿元,同比增长2.69%。这份年报也使得A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而仅仅在这份报表发布后的3天,2010年3月21日,A公司共9名高管集体减持手中自家A公司的股份,数量从4.5万股到30.1万股不等,9名高管在一天之内共计减持120万股,套现数额达到9000万元。一般情况下,高管减持手中的股份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在短时间内,人数如此众多,减持金额如此庞大的时间实属罕见。在市场和投资者困惑和怀疑的时候,4月30日,A公司发布一季报,称由于受到iPad平板电脑的影响,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9800万余元,当日,A公司股价狂跌至23.90元。几乎所有的中小投资者全部被套牢,之后的时间,股价持续下跌,几乎每天都在“勇”创新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公司距高管减持时的股价相比,暴跌了43%。
A公司在2011年曾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在项目上主要包括存货和应收账款,而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在日后进行转回的。也就是说,计提这些资产减值损失是都为了方便在未来的时日里方便回转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我们在分析其报表时发现,在2011年度中,计提的存货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16亿元
同时让我们来关注一下A公司之前的年报。在2010年A公司所发布的年报中,A公司所拥有的核心资产没有发生盈利能力方面的下降,而且没有出现因设备更新换代或是出现替代品等使得核心资产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所以A公司没有资产减值的迹象。当时,A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公司拥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存在可能的资产减值问题。但是我们根据2011年的巨额存货减值中可以判断出,A公司在2010年是可以预知该情况的发生的,那么为什么在2010年并没有可能存在的减值信息呢。我们可以有理由怀疑,在2010年,A公司有意的延迟了计提减值准备。
实际上,A公司在2007至2010的四年中,在存货和无形资产项目从未有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是提取过坏账准备。而突然在2011年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损失和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A公司在2010年只是计提了坏账损失5,206,491元,在存货上没有进行计提资产减值。而原料和产成品两项存货的总额为4,1亿元,当年总资产为18.6亿元。在两项存货合计占有总资产22.04%的情况下不进行资产减值对于当时的A公司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到了201 1年,A公司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达到1.58亿元,合计达到了公司减值前资产总额的11.37%,在比例上十分惊人。
[1]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J].张彦惠.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2]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职业判断[J].陈明曼.发展.2012( 05)
[3]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模型应用研究[J].王秀萍.企业导报.2011(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