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北京大学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落实培训绩效的策略为例,将培训过程分解为“问、学、践、思、融”五个阶段,形成“五步测评法”。在优化设计培训过程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本研究希望提供一种有效的测评方法,为未来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绩效的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教师培训; 培训绩效; 培训测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5-0009-06
兴国必先强师。在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道路上,岗位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今天,加强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国家对教师培训更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保证尤为重要。培训内容、教学活动、教务管理、质量监测等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深入研究与严格执行这些核心要素可确保培训质量[1]。但培训质量与培训绩效并不是一回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培训绩效是另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梳理各类绩效专家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教师的培训绩效而言,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短期的培训只能影响到教师内部因素中的技能、知识,只有将短期培训与其他手段和策略相结合才能提高培训的绩效。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笔者与团队成员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五步测评法”落实培训目标,提高培训绩效。笔者及团队将“五步测评法”研究成果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项目中实施,得到了有效验证。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项目末期调研显示,认为培训有效的评价比例在95%以上,认为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评价比例在94%以上(2014年—2016年的项目数据)。
一、“五步测评法”缘起
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质量监测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其中学习评价围绕课程资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进行,质量监测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监督与把控。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来说,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培训模式、研修机制的不断创新与推进,课程资源的学习已然成为在线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围绕教学活动设计而开展的网络研修成为了主流的培训模式。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培训模式更是将线上线下的研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着1+1>2的效果。在线教育学者吉利·西蒙(Gilly Salmon)的在线学习五个阶段模型将在线学习称述为新手上路、在线社交、信息交换、知识建构和发展五个阶段[2],这一模型更适合于阐述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在线学习过程,而其中的释义给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网络教育/开放教育有着时空分离、依靠网络平台、成人兼职学习等共同的特点,同时,它有着自身的特征:参加培训的教师本身是知识的传递着;实践性知识占主导地位;网络培训与校本教研/校本研修并行;培训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关注专业成长等等。作为培训的设计者,首先应该了解参训者需要什么,其次需要设计和开发培训所能提供的内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使用什么样方式可以将前面二者匹配起来并能有效实施。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适用于教师培训项目的五阶段模型。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培训任务分解为“问、学、践、思、融”五个阶段,形成“五步测评法”,分步分阶段,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进行融合,多角度、全方位地测评培训效果,落实培训绩效。
二、“五步测评法”实施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2013年10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3]提到,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7号)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的通知(教師司函〔2014〕55号)以指导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培训项目。
2014年初,北京大学作为教育部推荐的远程培训机构之一,在申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同时,组建专家团队展开调研工作,结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内容,建设学科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同年,承办实施河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在经过一年的培训实践后,依据项目实施情况,分析培训数据,整理学员反馈,密切关注与调研各项目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际情况,调整研修模式、完善培训课程、科学设计研修活动,2015年—2017年,北京大学加大项目实施范围,约培训学员13万人次。在此基础上,2016年北京大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招标工作,中标并于2017年10月完成初中数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化学三个学科的资源建设工作。 时间退回到2014年以前,2006年—2014年,北京大学研制课程并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中级)约73万人次。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4]。先后经历了“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两类项目完整的研发及培训周期,作为两个不断深化、逐级衔接的递进项目,不仅在培训课程上呈现了递进、螺旋式的变化,从培训模式、质量监控、培训绩效的落实等各方面都呈现了递进性、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五步测评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施之有效。
(二)“五步测评法”实施步骤
1.第一步:诊断测评,自主选课
“以评促学,以评促用”,诊断测评的常规目的是了解培训需求、诊断能力层次,掌握关键性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自主选课的前提条件是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具有10多年的中小教师培训经验,形成了专业的需求分析模型,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教师作品分析、学员数据挖掘,找准个人需求、学校需求及项目县整体需求。在分析中发现,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可以分为4个层次,相应而生4个层次的培训需求,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5]要求,北京大学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分层分类研制培训课程,见表2。比如,在一个50学时的培训项目中,一般提供100—120学时的网络课程资源。
在培训开始前通过诊断测评,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学习。项目提供测评工具,全方位立体式剖析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结果推送课程或给出选课建议,学员自主选择课程,2014年—2017年,三年的时间里,共计22万余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在北京大学的平台上使用了该测评工具。
2.第二步:专家引领,加深理解
学员选课完成后,进入专家引领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专家引领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预设的课程资源;二是专家发起主题研讨,针对性提供学科引领性材料;三是专家的学习指导,梳理核心问题、典型问题,定期组织实时、非实时教学答疑活动;四是跟踪指导培训的整个过程,专业伴随学员的学习过程,编撰教学简报;五是结合项目实施情况,指导线下研修活动。预设课程资源,以理论学习和案例精讲为主,旨在加深理解,增强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课程聚焦典型问题,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个问题“专题”,每个“专题”由案例、案例研讨、问题聚焦、专家讲解、主持人小结等元素构成,保证了内容的生动精彩。
在学员学习的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教学答疑活动。答疑分为实时和非实时2种形式。答疑过程中,学员可通过跟专家现场互动,通过互助研讨区展开主题研讨、分类讨论、资源共享等活动,深入理解学科课程内容,实现第一步提升。一名来自河南省的学员在培训结束的时候这样说:“这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专家指导专业,在专家引领阶段的学习中,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让我们农村教师能学到了真正可应用于教学的知识,专家对学科工具的使用与处理,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迷雾,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如何真正融合是我们一线教学中最大的困惑,这次培训的课程以专题的形式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运用”。
3.第三步:实践互助,成果评测
将“经验”作为培训内容,实践互助阶段。以线下实践为主,线上指导为辅,经过教研组共同研讨、打磨、分享、调整、实践、晒课等形式,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成果测评机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磨课与评课活动向来是最受学员们欢迎的活动。2014年的项目以磨“教学设计”为主线,2015年的项目里以磨小课题研究为主线,2016年的项目里以磨“课例作品”为主线,2017年的项目里以磨校本读书活动为主线……。
学员提交作品、互助研修、实践观摩,通过自评与互评的形式,在研讨中互相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吸收同伴的优秀之处,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修改、磨课、实践、修改,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作品。整个过程采用“线上”研修磨课,“线下”交流实践的方式进行。教研组长对本组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推优,北京大学学科专家对推优的作品进行点评、推荐,最终归入生成性资源库,达到成果测评的目的。
4.第四步:自我反思,能力提升
反思促进成长,通过选课、学习、磨课、评课等活动后,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效能,转变学习方式等,以提升认识,提高能力。
研修反思活动以反思改进教学设计、教研组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对比训前训后的教学设计做教学反思、学员撰写研修日志等形式展开。
5.第五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生成性资源共享环节,培训课程预设安排了历年项目积累的生成性资源鉴赏,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本年度本项目新生成资源开展生成性资源作品研析,学员在鉴赏中学习,在研析中提高,在交流互动中将经验与精品互相融合,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对于生成性资源的提供者,在研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领悟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我特别喜欢“研讨磨课”这个环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我学到丰富的教学经验,远在北京的专家也给予我指导,回复我在线答疑论坛上的提问,通过生成性资源学习与课例评析活动,学习到了专家对优秀作品的点评之语,很受启发!”(云南省学员语录摘选)
(三)学习评价:“双向评价法”
一个培训项目的完整实施,既要保证学员能通过培训获得内涵式的发展,还需要给出一份能准确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成绩。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项目做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设计之外,还需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采用一个标准化的评价形式个性化地对学习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五步测评法”整个过程都采用线上线下的结合进行,因此对于学习的评价也采取线上线下“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以培训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以测评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中,将基于平台的学习评价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诊断测评、过程性评价、成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融合使用,充分发挥评价的促学、促用功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过程性,评价并不注重学员的提交的作业数、发帖回帖数,而更为关注学员研修活动的参与度及教学实践完成情况。做到量评与质评的兼顾,確保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工程”培训绩效。 三、總结与展望
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向来是百家争鸣。最初讨论的焦点是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后来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培训目标,再后来讨论的焦点是如何落实培训绩效。无论焦点聚在哪里,如何做才是重点?谈到教师培训如何做的问题,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管理、培训测评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笔者在本文中所谈到的五步测评是从培训模式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创新。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部分,提到几个关键词“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推行培训自主选学”[6]。笔者认为,在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项目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从这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培训绩效:
1.整合优质资源,将培训内容模块化,针对性地提供培训资源;
2.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与培训效果测评机制,以评促学,落实培训目标;
3.形成可操作性强,可行性高,可推广应用的培训项目监管机制;
4.完善培训项目资料库:资源库、专家库、模式库等;
5.培训机构与项目省市联动融合,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可. 对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保障核心要素的分析——以“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北京大学远程培训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4):3-6.
[2]翁朱华. 在线辅导:在线教学的关键——访在线教学领域知名学者吉利·西蒙博士[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6):4-8.
[3]《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3-10-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
[4]郭文革. 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初级)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7):24-28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5-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406/170126.html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1-2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essential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T skills training program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IT application.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example of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implements the training project of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and divides the training process into five stages: “Question, Learning, Practice, Thinking and integration”. We call it “five steps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rai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using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wo-way evaluation”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performance; train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关键词:教师培训; 培训绩效; 培训测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5-0009-06
兴国必先强师。在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道路上,岗位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今天,加强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国家对教师培训更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保证尤为重要。培训内容、教学活动、教务管理、质量监测等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深入研究与严格执行这些核心要素可确保培训质量[1]。但培训质量与培训绩效并不是一回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培训绩效是另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梳理各类绩效专家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教师的培训绩效而言,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短期的培训只能影响到教师内部因素中的技能、知识,只有将短期培训与其他手段和策略相结合才能提高培训的绩效。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笔者与团队成员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五步测评法”落实培训目标,提高培训绩效。笔者及团队将“五步测评法”研究成果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项目中实施,得到了有效验证。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项目末期调研显示,认为培训有效的评价比例在95%以上,认为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评价比例在94%以上(2014年—2016年的项目数据)。
一、“五步测评法”缘起
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学习评价、质量监测是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其中学习评价围绕课程资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进行,质量监测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监督与把控。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来说,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培训模式、研修机制的不断创新与推进,课程资源的学习已然成为在线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围绕教学活动设计而开展的网络研修成为了主流的培训模式。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培训模式更是将线上线下的研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着1+1>2的效果。在线教育学者吉利·西蒙(Gilly Salmon)的在线学习五个阶段模型将在线学习称述为新手上路、在线社交、信息交换、知识建构和发展五个阶段[2],这一模型更适合于阐述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在线学习过程,而其中的释义给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网络教育/开放教育有着时空分离、依靠网络平台、成人兼职学习等共同的特点,同时,它有着自身的特征:参加培训的教师本身是知识的传递着;实践性知识占主导地位;网络培训与校本教研/校本研修并行;培训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关注专业成长等等。作为培训的设计者,首先应该了解参训者需要什么,其次需要设计和开发培训所能提供的内容,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使用什么样方式可以将前面二者匹配起来并能有效实施。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适用于教师培训项目的五阶段模型。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培训任务分解为“问、学、践、思、融”五个阶段,形成“五步测评法”,分步分阶段,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进行融合,多角度、全方位地测评培训效果,落实培训绩效。
二、“五步测评法”实施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2013年10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3]提到,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7号)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的通知(教師司函〔2014〕55号)以指导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培训项目。
2014年初,北京大学作为教育部推荐的远程培训机构之一,在申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同时,组建专家团队展开调研工作,结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内容,建设学科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同年,承办实施河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在经过一年的培训实践后,依据项目实施情况,分析培训数据,整理学员反馈,密切关注与调研各项目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际情况,调整研修模式、完善培训课程、科学设计研修活动,2015年—2017年,北京大学加大项目实施范围,约培训学员13万人次。在此基础上,2016年北京大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招标工作,中标并于2017年10月完成初中数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化学三个学科的资源建设工作。 时间退回到2014年以前,2006年—2014年,北京大学研制课程并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中级)约73万人次。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4]。先后经历了“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两类项目完整的研发及培训周期,作为两个不断深化、逐级衔接的递进项目,不仅在培训课程上呈现了递进、螺旋式的变化,从培训模式、质量监控、培训绩效的落实等各方面都呈现了递进性、延续性和可持续性。“五步测评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施之有效。
(二)“五步测评法”实施步骤
1.第一步:诊断测评,自主选课
“以评促学,以评促用”,诊断测评的常规目的是了解培训需求、诊断能力层次,掌握关键性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自主选课的前提条件是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具有10多年的中小教师培训经验,形成了专业的需求分析模型,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教师作品分析、学员数据挖掘,找准个人需求、学校需求及项目县整体需求。在分析中发现,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可以分为4个层次,相应而生4个层次的培训需求,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5]要求,北京大学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分层分类研制培训课程,见表2。比如,在一个50学时的培训项目中,一般提供100—120学时的网络课程资源。
在培训开始前通过诊断测评,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学习。项目提供测评工具,全方位立体式剖析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结果推送课程或给出选课建议,学员自主选择课程,2014年—2017年,三年的时间里,共计22万余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在北京大学的平台上使用了该测评工具。
2.第二步:专家引领,加深理解
学员选课完成后,进入专家引领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专家引领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预设的课程资源;二是专家发起主题研讨,针对性提供学科引领性材料;三是专家的学习指导,梳理核心问题、典型问题,定期组织实时、非实时教学答疑活动;四是跟踪指导培训的整个过程,专业伴随学员的学习过程,编撰教学简报;五是结合项目实施情况,指导线下研修活动。预设课程资源,以理论学习和案例精讲为主,旨在加深理解,增强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课程聚焦典型问题,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个问题“专题”,每个“专题”由案例、案例研讨、问题聚焦、专家讲解、主持人小结等元素构成,保证了内容的生动精彩。
在学员学习的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教学答疑活动。答疑分为实时和非实时2种形式。答疑过程中,学员可通过跟专家现场互动,通过互助研讨区展开主题研讨、分类讨论、资源共享等活动,深入理解学科课程内容,实现第一步提升。一名来自河南省的学员在培训结束的时候这样说:“这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专家指导专业,在专家引领阶段的学习中,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让我们农村教师能学到了真正可应用于教学的知识,专家对学科工具的使用与处理,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迷雾,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如何真正融合是我们一线教学中最大的困惑,这次培训的课程以专题的形式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运用”。
3.第三步:实践互助,成果评测
将“经验”作为培训内容,实践互助阶段。以线下实践为主,线上指导为辅,经过教研组共同研讨、打磨、分享、调整、实践、晒课等形式,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成果测评机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磨课与评课活动向来是最受学员们欢迎的活动。2014年的项目以磨“教学设计”为主线,2015年的项目里以磨小课题研究为主线,2016年的项目里以磨“课例作品”为主线,2017年的项目里以磨校本读书活动为主线……。
学员提交作品、互助研修、实践观摩,通过自评与互评的形式,在研讨中互相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吸收同伴的优秀之处,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修改、磨课、实践、修改,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作品。整个过程采用“线上”研修磨课,“线下”交流实践的方式进行。教研组长对本组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推优,北京大学学科专家对推优的作品进行点评、推荐,最终归入生成性资源库,达到成果测评的目的。
4.第四步:自我反思,能力提升
反思促进成长,通过选课、学习、磨课、评课等活动后,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效能,转变学习方式等,以提升认识,提高能力。
研修反思活动以反思改进教学设计、教研组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对比训前训后的教学设计做教学反思、学员撰写研修日志等形式展开。
5.第五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生成性资源共享环节,培训课程预设安排了历年项目积累的生成性资源鉴赏,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本年度本项目新生成资源开展生成性资源作品研析,学员在鉴赏中学习,在研析中提高,在交流互动中将经验与精品互相融合,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对于生成性资源的提供者,在研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领悟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我特别喜欢“研讨磨课”这个环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我学到丰富的教学经验,远在北京的专家也给予我指导,回复我在线答疑论坛上的提问,通过生成性资源学习与课例评析活动,学习到了专家对优秀作品的点评之语,很受启发!”(云南省学员语录摘选)
(三)学习评价:“双向评价法”
一个培训项目的完整实施,既要保证学员能通过培训获得内涵式的发展,还需要给出一份能准确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成绩。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项目做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设计之外,还需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采用一个标准化的评价形式个性化地对学习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五步测评法”整个过程都采用线上线下的结合进行,因此对于学习的评价也采取线上线下“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以培训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以测评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中,将基于平台的学习评价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诊断测评、过程性评价、成果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融合使用,充分发挥评价的促学、促用功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过程性,评价并不注重学员的提交的作业数、发帖回帖数,而更为关注学员研修活动的参与度及教学实践完成情况。做到量评与质评的兼顾,確保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工程”培训绩效。 三、總结与展望
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向来是百家争鸣。最初讨论的焦点是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后来讨论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培训目标,再后来讨论的焦点是如何落实培训绩效。无论焦点聚在哪里,如何做才是重点?谈到教师培训如何做的问题,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管理、培训测评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笔者在本文中所谈到的五步测评是从培训模式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创新。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部分,提到几个关键词“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推行培训自主选学”[6]。笔者认为,在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项目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从这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培训绩效:
1.整合优质资源,将培训内容模块化,针对性地提供培训资源;
2.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与培训效果测评机制,以评促学,落实培训目标;
3.形成可操作性强,可行性高,可推广应用的培训项目监管机制;
4.完善培训项目资料库:资源库、专家库、模式库等;
5.培训机构与项目省市联动融合,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可. 对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保障核心要素的分析——以“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北京大学远程培训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4):3-6.
[2]翁朱华. 在线辅导:在线教学的关键——访在线教学领域知名学者吉利·西蒙博士[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6):4-8.
[3]《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3-10-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
[4]郭文革. 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初级)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7):24-28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5-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406/170126.html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1-2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essential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T skills training program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IT application.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example of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implements the training project of “Impro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and divides the training process into five stages: “Question, Learning, Practice, Thinking and integration”. We call it “five steps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rai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using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wo-way evaluation”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performance; train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