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是新中国的意思,最先应该是在1936年用于《新华日报》的创刊上,随后“新华”两字广为流传。新中国取名新华的单位,一个是新华通讯社、一个是新华书店,第三个就是新华印刷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某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代表。
新中国建国之初,全国各省份都相继将众多私营小印刷厂合并,并以公私合营到国营的形式,成立了新华印刷厂,新华厂由此成为国内印刷领域最有实力、最高水准的印刷企业。湖南新华印刷厂也是在1952年由30多个私营印刷厂合并组成。那个年代,各省新华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的联系和交往甚密,相互间以兄弟相称,“全国新华是一家”成为了当时新华厂的最好写照。各兄弟新华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共同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的印刷事业,毋庸置疑是由新华印刷厂培育和造就的,新华厂的辉煌和骄傲更是让无数的中国印刷人承载了深深的记忆和醇厚的情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渐行渐远,在外资、港资印刷厂和私营印刷厂的“夹攻”下,很多昔日风光无限的新华企业,开始面对诸多困难,渐渐失去了活力,有些新华厂甚至成为体制僵化、管理不善、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但在2008年,湖南新华由于改制上市的要求,需要将印刷主营业务独立出来再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时,我们依然选择了“新华”,“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是新公司的名字,“新华”仍然是我们一直割舍不去的情结。
在我看来,新华二字就是一个传承、一种责任和一份使命。现在,至少是在书刊印刷领域,提起湖南新华,大家想到的仍是一家守信用、严管理、讲质量、重技术的优秀大型国有印刷企业,“新华”这个根不能丢,不能在我们手里失去新华的传承。
以前,新华厂的辉煌是基于政策保护基础上的,而目前面临的困境也是市场造成的。在质量、管理、效率都不如独资、合资或民营企业的情况下,新华厂如果不转型,将很难再现往日的风光。据我们了解,目前众多新华厂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各地新华厂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在市场浪潮中苦苦挣扎,难以为继;有的在多方寻找出路,力求突破;有的在努力开拓,不断壮大。
转型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困惑,面临诸多挑战,这也让昔日不愁业务、王子般身份的新华厂老总们伤透了脑筋,压力很大。我认为,困惑和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体制上,虽然众多新华表面上改制了,但仍是国企的招牌、路数,员工的传统思维、历史的包袱仍然背负在身上,束缚着前进的步伐;第二是经营模式上,新华厂都是传统书刊印刷起家,优势也就是书刊印刷,但就是传统出版也面临电子媒体的冲击,更何况印刷,所以我们虽然一直在追求新的经营模式,但目前依然走得不踏实;第三是管理理念上,虽然我们一直在向科学管理迈进,但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陋习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新华系企业要华丽转身,走出困境,赢得新的辉煌,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基础、开拓创新是出路,而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挂在口上的关心、爱护职工,而是要将培养人才、爱护人才、发挥人才专长落在实处。在企业的发展中,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走出困境的决定因素,也是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市场经济活跃了人才的流动,也导致了国企技术员工的流失,有用的人才留不住、混日子的工人赶不走,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当今新华企业最为关键的问题。为此,通过反复摸索,我们实行了比较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延续近60年的分配制度彻底终结。我们制定系统的员工技术培训规划,发放各类技术职称津贴,设置首席机长制度,提高相应待遇,让员工在职场拥有多种发展通道,有效激励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2012年公司普通员工符志良在第三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第一名,充分证明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软实力。
所谓科学管理,我们喊了几十年,相信各新华老厂也都早就认识到这点,有想法、有动作,但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不是科学管理本身的问题,是我们实施不到位的问题。新华系企业的通病是只注重形式的学习,内在的东西没有融会贯通,通常是制度、条文齐全,但行动起来全乱套。而要真正做到现代管理,我认为需要观念、体制、外部环境、领导人的魄力等等各方面的支撑,也需要现代IT技术等科学手段的支持。什么时候我们的管理水平科学了,我们的企业也就走在广阔的道路上了。
拥有科学的管理后,直面市场、开拓创新、将企业打造成一张名片,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蜕变。今天的印刷市场,是一个群雄四起、各领风骚的时代,是一个与往日的印刷市场在内容和形式上迥然不同的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手段、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思维形式来开拓属于我们的市场,赢得我们生存的空间。湖南新华这几年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如大手笔实施技术改造,近三年投入1.2亿元引进各类高精设备;积极收购整合优良资产,2011年成功收购上海凯基印刷;努力做大做实数码印刷、提高精装工艺水平;把触角延伸到海外,取得了海外市场的发言权;并将逐步向包装、网络平台服务进军。
在复兴新华、振兴新华的战略中,新华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意识、危机意识,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否则,即使你曾是无敌的航空母舰,你也会因为失去动力而搁浅。未来属于永远进取的人们,新华,也将在改革中涅槃重生!
(作者为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中国建国之初,全国各省份都相继将众多私营小印刷厂合并,并以公私合营到国营的形式,成立了新华印刷厂,新华厂由此成为国内印刷领域最有实力、最高水准的印刷企业。湖南新华印刷厂也是在1952年由30多个私营印刷厂合并组成。那个年代,各省新华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的联系和交往甚密,相互间以兄弟相称,“全国新华是一家”成为了当时新华厂的最好写照。各兄弟新华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共同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的印刷事业,毋庸置疑是由新华印刷厂培育和造就的,新华厂的辉煌和骄傲更是让无数的中国印刷人承载了深深的记忆和醇厚的情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渐行渐远,在外资、港资印刷厂和私营印刷厂的“夹攻”下,很多昔日风光无限的新华企业,开始面对诸多困难,渐渐失去了活力,有些新华厂甚至成为体制僵化、管理不善、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但在2008年,湖南新华由于改制上市的要求,需要将印刷主营业务独立出来再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时,我们依然选择了“新华”,“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是新公司的名字,“新华”仍然是我们一直割舍不去的情结。
在我看来,新华二字就是一个传承、一种责任和一份使命。现在,至少是在书刊印刷领域,提起湖南新华,大家想到的仍是一家守信用、严管理、讲质量、重技术的优秀大型国有印刷企业,“新华”这个根不能丢,不能在我们手里失去新华的传承。
以前,新华厂的辉煌是基于政策保护基础上的,而目前面临的困境也是市场造成的。在质量、管理、效率都不如独资、合资或民营企业的情况下,新华厂如果不转型,将很难再现往日的风光。据我们了解,目前众多新华厂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各地新华厂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在市场浪潮中苦苦挣扎,难以为继;有的在多方寻找出路,力求突破;有的在努力开拓,不断壮大。
转型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困惑,面临诸多挑战,这也让昔日不愁业务、王子般身份的新华厂老总们伤透了脑筋,压力很大。我认为,困惑和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体制上,虽然众多新华表面上改制了,但仍是国企的招牌、路数,员工的传统思维、历史的包袱仍然背负在身上,束缚着前进的步伐;第二是经营模式上,新华厂都是传统书刊印刷起家,优势也就是书刊印刷,但就是传统出版也面临电子媒体的冲击,更何况印刷,所以我们虽然一直在追求新的经营模式,但目前依然走得不踏实;第三是管理理念上,虽然我们一直在向科学管理迈进,但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传统陋习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新华系企业要华丽转身,走出困境,赢得新的辉煌,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基础、开拓创新是出路,而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挂在口上的关心、爱护职工,而是要将培养人才、爱护人才、发挥人才专长落在实处。在企业的发展中,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走出困境的决定因素,也是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市场经济活跃了人才的流动,也导致了国企技术员工的流失,有用的人才留不住、混日子的工人赶不走,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当今新华企业最为关键的问题。为此,通过反复摸索,我们实行了比较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延续近60年的分配制度彻底终结。我们制定系统的员工技术培训规划,发放各类技术职称津贴,设置首席机长制度,提高相应待遇,让员工在职场拥有多种发展通道,有效激励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2012年公司普通员工符志良在第三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第一名,充分证明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软实力。
所谓科学管理,我们喊了几十年,相信各新华老厂也都早就认识到这点,有想法、有动作,但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不是科学管理本身的问题,是我们实施不到位的问题。新华系企业的通病是只注重形式的学习,内在的东西没有融会贯通,通常是制度、条文齐全,但行动起来全乱套。而要真正做到现代管理,我认为需要观念、体制、外部环境、领导人的魄力等等各方面的支撑,也需要现代IT技术等科学手段的支持。什么时候我们的管理水平科学了,我们的企业也就走在广阔的道路上了。
拥有科学的管理后,直面市场、开拓创新、将企业打造成一张名片,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蜕变。今天的印刷市场,是一个群雄四起、各领风骚的时代,是一个与往日的印刷市场在内容和形式上迥然不同的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手段、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思维形式来开拓属于我们的市场,赢得我们生存的空间。湖南新华这几年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如大手笔实施技术改造,近三年投入1.2亿元引进各类高精设备;积极收购整合优良资产,2011年成功收购上海凯基印刷;努力做大做实数码印刷、提高精装工艺水平;把触角延伸到海外,取得了海外市场的发言权;并将逐步向包装、网络平台服务进军。
在复兴新华、振兴新华的战略中,新华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意识、危机意识,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否则,即使你曾是无敌的航空母舰,你也会因为失去动力而搁浅。未来属于永远进取的人们,新华,也将在改革中涅槃重生!
(作者为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