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去认识和理解,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富有感情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完善人格。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身就应当是教学目标之一,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需要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的情感示范,教学中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去体验要学生体验的情感。若教师只站在局外,冷漠的教学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必然导致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失败。所以,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未始,趣先行。在导课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放图片等方式,触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引入语文丰富的情感天地之中,讲《道士塔》时给学生们补充敦煌文化的知识,了解敦煌文化多舛的命运,引导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倾听余秋雨笔下敦煌的哭泣。学习《短歌行》给学生讲述“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体会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在讲《神奇的极光》时给学生们展示有关极光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此外还可运用创设情境、烘托氛围等方法,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悲伤中所寄寓的“但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的祈愿,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认知被封建家长制摧残的美好爱情。品读了陆游和唐琬和着血泪写成的《钗头凤》,重温了梁山伯、祝英台殉情化蝶的传奇,这时学生已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开始对它有所痛恨,有所控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调动起来了,对于《孔雀东南飞》情感的挖掘就变得容易了。
  总之,通过多种手段带领学生“披情入文”,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去体验情感。
  二、挖掘教材情感点,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选入我们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人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情感。作品内在的情感如何准确地表达、生动地演绎,这是关系到作家的情感、作家的生活体验能否深深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进而理解作品的关键所在。因而挖掘作品的情感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尤为重要。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如《项脊轩志》一文要抓住细节中透露的亲情、大爱去感动学生。再联系《背影》中步履蹒跚的父亲,《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的慈母,加上学生自己对亲情的体悟,从而达到文章之情与学生之感相互交融的共鸣状态。学《离骚》体悟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忠贞,学《陈情表》体会李密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总之,教师要深层挖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情感,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调控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开展多样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情感,还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角色参与、自编自写等形式把这份情感体验丰富、深化。
  朗读是品读文章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会给学生以正确的情感引导,会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进而激起探索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情感,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声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感情,从而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读《声声慢》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孤苦的哀伤,读《琵琶行》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读《泌园春 长沙》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读写结合也是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的好方法,对文章中空白之处的补白,难以言传之处的想象,意犹未尽之处的延伸,都可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内容的情景,教学对象的情绪,教学者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教师要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原来教学大纲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比较差,究其原因,除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思路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诸多因素有关。为此,我们提倡在阅读课中采用欣赏性阅读教学。  欣赏性阅读是指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延伸以及综合测试,阅读都成为主角。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早就谈及过阅读与写作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强大作用。  然而令广大教育者关注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发展无疑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改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一个知识
期刊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所困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作文难写或无话可说、文不对题;对于老师而言,则往往难于如何教作文。所以一到作文课,学生会担心如何落笔,而老师则困于如何教学生落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也一直困扰着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下面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从无话可说到言无不尽  现在学生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但为什么一提起作文便会头疼,便会无话可说呢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互动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着重论述师生互相动,情感互动,人境互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 互动教学    语文是中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整个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以发挥其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成为广大语文
期刊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但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这种状况对中学教育,特别是对中学英语教学极为不利。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们要想培养
期刊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应试教育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转化不成能力,学生缺乏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认知过程、注重情境设置,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二、尝试的期望目标  1. 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教
期刊
新编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学生在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感染下,不断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在情境教学中有机渗透人文教育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对情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情”,给学生创造一种“
期刊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培养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因为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决定的。人文性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教育更不可少,应放于首要位置。  就目前现状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在
期刊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普通高校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这无疑对该门课程教师言传素养与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故事性、抒情性四方面入手,寻找激活《大学语文》课堂的钥匙,以期收到良好的传授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幽默 哲理 故事 抒情     不可否认,现在一般高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常常扮演比较边缘的角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