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岳、王小慧、金星,横跨商界、文化和艺术的三位翘楚。除了专注于擅长的领域,他们的社会角色也是多面的:袁岳致力于传媒和政府事业,王小慧的随笔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拥趸,金星独立经营着自己的现代舞团;此外,丰富的国外生活阅历使他们对文化差异、冲突和融合有更加切身的体会。无论是博物馆、中国文化,还是奢侈品牌、跨文化,穿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真正打破心中藩篱,进行一场掷地有声的文化探索的对话。
去过哪些感觉非常特别的国家,对这些国家博物馆的印象如何
金星:我比较喜欢法国和北欧的一些城市。不仅因为法国拥有太多的艺术、文化博物馆和丰富的艺术宝藏,以及法国对于艺术、艺术家的尊重和保护,法国人天生对于艺术、文化的敏感度才是最值得称道的。而在上海这座日趋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作为城市文化焦点象征的博物馆、音乐厅、大剧院在没有展览和演出的时候却处于晾置状态。
小时候我看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出都是部队上安排的,因此,那时的我是比较抵触。后来出国后,到美国各大博物馆参观,最喜欢看的是博物馆商店,每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博物馆,我会先看博物馆的商店,如果商店能够激起我的兴趣才会深入到博物馆中。博物馆商店其实是一个博物馆的线索,也是激发点。
袁岳:谈到博物馆,我想到自己的故乡——南通。南通曾经是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但出了一个状元张謇。张謇在商业和仕途上都不算成功,但对于文化的贡献却是卓越的。张謇开始实业救国时,改良了美国的棉花品种在当地种植,之后,为了普及农业技术,便开始发展当地的教育,教会人们读书。为了开拓人们的见识、眼界,他创立了南通博物院,也就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此外还创建了技术见习所。我每到一个国家,最爱看的也是这个国家的博物馆。韩国的中央博物馆去过两次,每次看到里面的观众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学校的学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关于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终于进入免费开放时代的态度
金星:相比较欧洲,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早就应该得以实施,中国的孩子应该从小就享受到自由进出博物馆的待遇。譬如在以色列,七百万的总人口,平均每年有四百万进剧场;中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必须上交学校三张以上自己去观看演出的票券,才有资格;我在特拉维夫看演出时,感动我的不止是戏,还有身边坐着的观众,都是一群高中生、残疾学生和挎着枪的士兵。虽然以色列一向饱受战争摧残,但教育的根基深深扎在那,这个犹太民族就是屹立不倒。
袁岳:中国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有点晚了,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这样的文化转型期,也需要这类政策的颁布推进转型的进程。
见识国外文化的生态后,谈谈对于中国文化、当代艺术现状的看法。
金星:欧洲的艺术和文化是永远存在的,这种良好的基础氛围是中国所缺失的,此外,欧洲人对于艺术、生活的热情和执着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例如挪威,这个北欧国家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的极昼、极夜期,为了减少黑暗期间国家的酗酒率和自杀率,当地人们就会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节,听爵士乐、欣赏舞蹈,来驱散一些压抑、不良的情绪,前后大约会有一百三十多个;这些艺术节最初源起于民间,到后来发展成每年必办的规模浩大的盛会。
媒体的宣传导向也发生了偏离,还拿上海举例。中国拥有最辉煌文化记忆的城市只有上海了,上海文化的半壁江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存在,它在文学、音乐、剧场、影视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都是引领潮流的,在我经历的年代里,中国真正拥有国际化态度和基础能够面对世界的城市也只有上海。然而,现在的上海今非昔比,任意翻开一本当地的生活杂志,面对的是堂堂两千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其中登载演出信息的篇幅不到一页纸,其余百分之八十都是吃、喝、穿等消费信息。而英国的《Time Out》周刊登出的演出信息多达一千条,待在那样的城市,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时间的局促。
欧洲人之所以尊重中国人的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我们头上顶着的光环——老祖宗留下的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明,如果中国文化继续处于自我没落中,这将是可悲至极的。归根结底,中国应该通过文化教育让人们再次拥有对于文化、艺术的触觉、听觉和感觉,能够真正把中国人拢在一起的不是GDP,而是文化。
政府的参与使得文化、艺术日渐变成一种功利的东西。
袁岳:文化是culture,生活在同一个场景里,人是被雕刻成某种样子的,除非当发生一定的culture shock(文化震荡)后才会发生改变。因此,人的见识非常重要。张謇除了让南通的老百姓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东西,对精英文化也作出了贡献:例如,他尽力在梅兰芳和欧阳予倩之间牵线搭桥,促成南北戏剧在南通同台对擂,虽然当地百姓并非能听懂京剧,但这个举动让当时的两位名角充分认识到地区间文化差异性的问题,从张謇先生在南通这座城市的作为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和发扬是需要领袖角色去引领和推动的。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如同那个时代的文化领袖,他们以喝酒为主,喝到兴头上便绘画、作诗,但由于带动了全国名仕之间的交流,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产生了碰撞,因此造就了那个时代文化上的辉煌。此外,环境的开放程度十分重要,至少,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还是比较开放。
文化素养其实就是“养”文化,正如去美术馆看画,起初可能并不看得懂,但要敢于尝试多看,长期坚持下来,就能看出一些画的门道来,要把“养”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今天的中国在文化上虽然比不上唐代的盛极一时,但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前景并不算悲观,至少有一部分生活丰裕的人愿意把金钱和精力投资到文化和艺术的领域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建立起两种文化转移的系统,一些各种文化行业内的精英,包括舞蹈界、绘画界、音乐界的艺术家通过在国际性的演出、展示在精英阶层进行交流;另外,民众则是通过旅行、媒体上的宣传观摩到不同的文化符号后,开始尝试异文化的行为。中国的艺术市场必须依赖一部分附庸风雅的人群,某种程度上讲,这个人群缔造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单纯依靠懂行的人是不行的。
王小慧:艺术没有国别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一个好的中国艺术家与一个好的西方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要比一个好的中国艺术家与一个坏的中国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人类精神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当一个艺术家以自己方式进入了这个层次,为人类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达,他便是在真正的意义上推进了人类的艺术。
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只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宝库,凡是进入这个宝库的文化财富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些仅仅属于东方或者仅仅属于西方的东西,哪怕是好东西,至多也只有次要的价值。
谈一谈对当下中国文化管理、艺术管理产业化的看法
金星:艺术无法管理,真正需要做好的是对艺术的灌输和沟通。中国需要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宣传机制。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博物馆这类机构得以保护和传承,艺术给它足够空间去创造。而中国的文化貌似一只“三明治”,把创造力压在最底下,把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放在上面,再把意识形态、观念压在文化上面。文化管理一定要搞清楚怎样宣传、怎样保护和传承、怎样去创造,这点十分重要。
美国把经营艺术产业成功的典范除了好莱坞电影,就是百老汇了。百老汇起初只是夜生活的四十二条街,后来变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演艺机构,关键在于剧场经营者采取了各种可以稳定市场、编剧、演员的策略。紧接着才会有灵性循环,剧场盈利了形成了保护演员的百老汇演员工会,演员需要每年向工会交纳一定的费用,任何剧目需要招聘演员都要通过工会;演员歇业期间,还可以领取失业保障金。中国的管理层首先应该懂文化,然后多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袁岳:文化具有高度不确定、动荡的性质,而文化管理想通过确定的规范来管理不确定性的文化很难实现,和金融管理一样。唐朝的乐坊把市井流行和宫廷流行结合一起,一方面供百姓观摩,一方面供政府采购,它实质上起到了媒介和沟通的作用。中国的文化管理更多要从文化政策管理入手,政府不会养成艺术,政府是从艺术成品中采购。
管理需要熟能生巧,是一门“实践性智慧”。未来的管理是“二层楼”管理,政府机构还是有自己的模式,真正有价值的管理还是中间层的管理,政府参与管理需要减弱,而扩大中间层的管理,成为主要的玩家。上海也在搞戏剧谷,但缺少真正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家,上海很多的文化区域发展到最后都改变了初衷,发展成了房地产商业区。
艺术管理应该注重对中介机构、经纪人体制的管理。我在耶鲁的一个课程中学习到,经济管理应该营造“艺商圈”,纯粹的生意人和艺术家之间不一定互相都能看得起对方。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需要“艺商圈”这个中间媒介去调和。美国当代艺术之所以繁荣,在于拥有庞大的“艺商圈”,它组建的中间层比欧洲还要强大,因此市场才能做大;另外,还要建立中间的“distribution”,正如画廊、博物馆、拍卖公司所组成的链条,艺术品的价格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一个发现价格的机制。对于演艺行业来讲,科学的中介机构不但可以保护演员,还可以维持整个演出市场的稳定。
国内外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差别
金星:艺术家必须要有疯狂的一面,才会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我在美国接触过一些非常优秀的经纪人。明星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quench的东西,国外的经纪人是保护明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像中国经纪人一旦发现明星身上有些与众不同的苗头就扼杀掉,最终只能毁灭掉成就明星的天赋。美国的艺术家通常会有多样的社会角色,通过打工来积累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而不像中国的艺术家,做到和社会的对接非常难。
袁岳:我在去意大利的途中读了哥德尔的自传,这位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创作旺盛期是在维也纳,那时候社会正处于动荡期。虽然他本人是个封闭的人,等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后,生活有了保障,他也就没有什么产出了。因此,文化学者、艺术家在和谐的环境中很难实现创造力的爆发。
中国艺术家很多都是全职的,这样十分不利于心态上和社会接轨,成交率也很低。国外艺术家的生活模式一方面有益于人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对情商的提高也有帮助。
谈谈中西方在文化灌输、教育方面的差异
金星:真正的大学教育,是把四年内在校园内接受的东西扔掉后还剩下的东西,才是受教育的成果。中国老师心里要清楚,传授给学生的是技法,还是你的经验,而国外的老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会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学生的道路做出规划,学生一毕业后就是一名拥有创造力和行动力的自由职业者。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天性,大学阶段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行动力。中国艺术演出场所的服务人员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而国外都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需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袁岳:复旦有位学者说过,西方的政客是两面派,而中国的教育让中国学生从小就成为两面派。中国的教育体制像一只已经做好的笼子,中国的学生需要学会在笼子里怎样能够自由地蹦跶。国内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讲课,而国外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操练,老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professional school。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演出市场,以及中国商人在文化产业的投资心理
金星:中国演艺市场的票价是畸形的,全世界最贵的票都出在中国。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在意识和物质两方面是有差别的,真正能看得懂艺术的人却没有经济能力看得起艺术。
中国商人在文化、艺术产业的投资,心理力量还是不够强大,害怕“短市”,希望投资下去就能立即看到回报。国外商人不会急功近利,他们会在大英、泰特这样的大型博物馆游客最少的时候,买断时间贡献给当地的学校用于公开课,他们会负责学生中午的午餐。在这样的名目下,从小培养学校的学生成为追随者。外国的孩子即使看不懂博物馆的画,但至少从小知道博物馆是什么。国外青少年约会去一起去博物馆看展览,而中国的少男少女则会选择星巴克。
政府政策的扶持也十分重要。国外一些著名的艺术团体,资金来源大多是文化基金会,企业愿意投资文化、艺术事业的还可以免除部分税收。中国的文化事业很多还是体制内的活动,受政府制约的方面较多,投资文化产业并不占优势。
袁岳:中国演出市场的票务还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来操作,中国演出的包装和营销做得太差,市场没人认领。中国演出的宣传力度也是不够的,文化圈对目标市场的定位也不够准确。例如舞蹈演出一定是小众的,观众一类是真正爱看、能看得懂的群体;另一种出于附庸风雅的心理。做文化事业的商人都不懂如何有效地投资小众事业,赠票和不赠票的结果差不太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懂文化市场的人来做文化产品,通过规模化的中间机构来调和。
中国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也需要树立一种观念,把票务代理作为切入口,最后转化成一种灌输文化、艺术的服务,形成长线化的产业链。中国演艺市场正处于初期,因此票价过高或者赠票、黄牛票的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袁岳:中国需要一些能够看到长线效应、愿意进行私人投入的商人,美国的私立高校即使盈利也是把钱投入到学校运作中,而中国的私立高校背后有一大批商人等待着产生利润来分红。
中国需要扶持的公益事业不仅包括“济困”,文化、美学产品、大学教育也需要公益性的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正处在转型期,北京的今日艺术馆和上海的证大都是转型成功的典范。
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看法
袁岳:谈到文化差异,我想到印度。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这种宗教信仰非常盛行,但在印度几乎快消失;毛主席在中国被奉为救世主,而印度却曾爆发过反对毛泽东的运动。另外,印度很多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亚洲其它国家、西方国家都是有差异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必然存在的,这种存在矛盾又统一,我们到其它国家旅游,对异文化的符号都会很感兴趣,愿意观摩、尝试、收藏,这种愿意的心理促进我们自身眼界的拓宽,进而发展到文化间的交融。
王小慧:我想从我的设计来谈起,中国人看我的作品很现代,很前卫,很西化,西方人看我的作品却很含蓄,很有东方味。我个人觉得我的作品有东方的血脉,又有西方的营养,既亦此亦彼,也非此非彼,说到底是我自己的个人化的东西。我的工作室家具是我自己设计的,黑色木质桌子中间有一条不锈钢带,上面用中英文刻着许多东西方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或是作家的名言——你会发现,他们虽然当年相隔万里,互不可能相识甚至不可能听说对方,因为也许时代有数百年之差,但说出的话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化之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也有一脉相承的共性。
【首席评论】
中国博物馆、美术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刚颁布时,确实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主流媒体一片叫好、迎合,仿佛已经依稀看到中华文明得以复兴的希望;百姓民众无论怀着什么心理,凑热闹的、附庸风雅的、真正懂门道的,开始学会“井然有序”地向博物馆、美术馆的入口竞发,头一回享受在欧美国家才可以享受到的“免费文化服务”。
中国正值文化转型期,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宣传、普通民众都需要适当放慢脚步,自我审视,自我醒悟。甄别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需要重视,果断地执行起来,真正走上一条文化复兴之路。否则,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必将在日渐成风的文化漠视中毁灭。
本期专题从全新角度探讨文化的缘起、冲突和继承:文化自身就是稳定和不稳定因素的统一,博物馆正是文化稳定性具象化的表征,它负责收藏、保存和展示文化体系中优秀的传统价值,为后世提供文化线索和启迪;当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交集时,不稳定因素可能造成文化冲突,也可以促成文化融合,奢侈品牌经久不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继承经典的、稳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尝试文化认同、转型和融合,打破文化的界限,站在文化体系的围城之外去重新感受文化。
去过哪些感觉非常特别的国家,对这些国家博物馆的印象如何
金星:我比较喜欢法国和北欧的一些城市。不仅因为法国拥有太多的艺术、文化博物馆和丰富的艺术宝藏,以及法国对于艺术、艺术家的尊重和保护,法国人天生对于艺术、文化的敏感度才是最值得称道的。而在上海这座日趋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作为城市文化焦点象征的博物馆、音乐厅、大剧院在没有展览和演出的时候却处于晾置状态。
小时候我看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出都是部队上安排的,因此,那时的我是比较抵触。后来出国后,到美国各大博物馆参观,最喜欢看的是博物馆商店,每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博物馆,我会先看博物馆的商店,如果商店能够激起我的兴趣才会深入到博物馆中。博物馆商店其实是一个博物馆的线索,也是激发点。
袁岳:谈到博物馆,我想到自己的故乡——南通。南通曾经是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但出了一个状元张謇。张謇在商业和仕途上都不算成功,但对于文化的贡献却是卓越的。张謇开始实业救国时,改良了美国的棉花品种在当地种植,之后,为了普及农业技术,便开始发展当地的教育,教会人们读书。为了开拓人们的见识、眼界,他创立了南通博物院,也就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此外还创建了技术见习所。我每到一个国家,最爱看的也是这个国家的博物馆。韩国的中央博物馆去过两次,每次看到里面的观众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学校的学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关于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终于进入免费开放时代的态度
金星:相比较欧洲,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早就应该得以实施,中国的孩子应该从小就享受到自由进出博物馆的待遇。譬如在以色列,七百万的总人口,平均每年有四百万进剧场;中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必须上交学校三张以上自己去观看演出的票券,才有资格;我在特拉维夫看演出时,感动我的不止是戏,还有身边坐着的观众,都是一群高中生、残疾学生和挎着枪的士兵。虽然以色列一向饱受战争摧残,但教育的根基深深扎在那,这个犹太民族就是屹立不倒。
袁岳:中国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有点晚了,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这样的文化转型期,也需要这类政策的颁布推进转型的进程。
见识国外文化的生态后,谈谈对于中国文化、当代艺术现状的看法。
金星:欧洲的艺术和文化是永远存在的,这种良好的基础氛围是中国所缺失的,此外,欧洲人对于艺术、生活的热情和执着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例如挪威,这个北欧国家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的极昼、极夜期,为了减少黑暗期间国家的酗酒率和自杀率,当地人们就会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节,听爵士乐、欣赏舞蹈,来驱散一些压抑、不良的情绪,前后大约会有一百三十多个;这些艺术节最初源起于民间,到后来发展成每年必办的规模浩大的盛会。
媒体的宣传导向也发生了偏离,还拿上海举例。中国拥有最辉煌文化记忆的城市只有上海了,上海文化的半壁江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存在,它在文学、音乐、剧场、影视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都是引领潮流的,在我经历的年代里,中国真正拥有国际化态度和基础能够面对世界的城市也只有上海。然而,现在的上海今非昔比,任意翻开一本当地的生活杂志,面对的是堂堂两千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其中登载演出信息的篇幅不到一页纸,其余百分之八十都是吃、喝、穿等消费信息。而英国的《Time Out》周刊登出的演出信息多达一千条,待在那样的城市,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时间的局促。
欧洲人之所以尊重中国人的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我们头上顶着的光环——老祖宗留下的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明,如果中国文化继续处于自我没落中,这将是可悲至极的。归根结底,中国应该通过文化教育让人们再次拥有对于文化、艺术的触觉、听觉和感觉,能够真正把中国人拢在一起的不是GDP,而是文化。
政府的参与使得文化、艺术日渐变成一种功利的东西。
袁岳:文化是culture,生活在同一个场景里,人是被雕刻成某种样子的,除非当发生一定的culture shock(文化震荡)后才会发生改变。因此,人的见识非常重要。张謇除了让南通的老百姓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东西,对精英文化也作出了贡献:例如,他尽力在梅兰芳和欧阳予倩之间牵线搭桥,促成南北戏剧在南通同台对擂,虽然当地百姓并非能听懂京剧,但这个举动让当时的两位名角充分认识到地区间文化差异性的问题,从张謇先生在南通这座城市的作为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和发扬是需要领袖角色去引领和推动的。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如同那个时代的文化领袖,他们以喝酒为主,喝到兴头上便绘画、作诗,但由于带动了全国名仕之间的交流,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产生了碰撞,因此造就了那个时代文化上的辉煌。此外,环境的开放程度十分重要,至少,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还是比较开放。
文化素养其实就是“养”文化,正如去美术馆看画,起初可能并不看得懂,但要敢于尝试多看,长期坚持下来,就能看出一些画的门道来,要把“养”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今天的中国在文化上虽然比不上唐代的盛极一时,但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前景并不算悲观,至少有一部分生活丰裕的人愿意把金钱和精力投资到文化和艺术的领域中。
今天的社会已经建立起两种文化转移的系统,一些各种文化行业内的精英,包括舞蹈界、绘画界、音乐界的艺术家通过在国际性的演出、展示在精英阶层进行交流;另外,民众则是通过旅行、媒体上的宣传观摩到不同的文化符号后,开始尝试异文化的行为。中国的艺术市场必须依赖一部分附庸风雅的人群,某种程度上讲,这个人群缔造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单纯依靠懂行的人是不行的。
王小慧:艺术没有国别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一个好的中国艺术家与一个好的西方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要比一个好的中国艺术家与一个坏的中国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人类精神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当一个艺术家以自己方式进入了这个层次,为人类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达,他便是在真正的意义上推进了人类的艺术。
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只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宝库,凡是进入这个宝库的文化财富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些仅仅属于东方或者仅仅属于西方的东西,哪怕是好东西,至多也只有次要的价值。
谈一谈对当下中国文化管理、艺术管理产业化的看法
金星:艺术无法管理,真正需要做好的是对艺术的灌输和沟通。中国需要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宣传机制。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博物馆这类机构得以保护和传承,艺术给它足够空间去创造。而中国的文化貌似一只“三明治”,把创造力压在最底下,把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放在上面,再把意识形态、观念压在文化上面。文化管理一定要搞清楚怎样宣传、怎样保护和传承、怎样去创造,这点十分重要。
美国把经营艺术产业成功的典范除了好莱坞电影,就是百老汇了。百老汇起初只是夜生活的四十二条街,后来变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演艺机构,关键在于剧场经营者采取了各种可以稳定市场、编剧、演员的策略。紧接着才会有灵性循环,剧场盈利了形成了保护演员的百老汇演员工会,演员需要每年向工会交纳一定的费用,任何剧目需要招聘演员都要通过工会;演员歇业期间,还可以领取失业保障金。中国的管理层首先应该懂文化,然后多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袁岳:文化具有高度不确定、动荡的性质,而文化管理想通过确定的规范来管理不确定性的文化很难实现,和金融管理一样。唐朝的乐坊把市井流行和宫廷流行结合一起,一方面供百姓观摩,一方面供政府采购,它实质上起到了媒介和沟通的作用。中国的文化管理更多要从文化政策管理入手,政府不会养成艺术,政府是从艺术成品中采购。
管理需要熟能生巧,是一门“实践性智慧”。未来的管理是“二层楼”管理,政府机构还是有自己的模式,真正有价值的管理还是中间层的管理,政府参与管理需要减弱,而扩大中间层的管理,成为主要的玩家。上海也在搞戏剧谷,但缺少真正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家,上海很多的文化区域发展到最后都改变了初衷,发展成了房地产商业区。
艺术管理应该注重对中介机构、经纪人体制的管理。我在耶鲁的一个课程中学习到,经济管理应该营造“艺商圈”,纯粹的生意人和艺术家之间不一定互相都能看得起对方。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需要“艺商圈”这个中间媒介去调和。美国当代艺术之所以繁荣,在于拥有庞大的“艺商圈”,它组建的中间层比欧洲还要强大,因此市场才能做大;另外,还要建立中间的“distribution”,正如画廊、博物馆、拍卖公司所组成的链条,艺术品的价格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一个发现价格的机制。对于演艺行业来讲,科学的中介机构不但可以保护演员,还可以维持整个演出市场的稳定。
国内外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差别
金星:艺术家必须要有疯狂的一面,才会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我在美国接触过一些非常优秀的经纪人。明星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quench的东西,国外的经纪人是保护明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像中国经纪人一旦发现明星身上有些与众不同的苗头就扼杀掉,最终只能毁灭掉成就明星的天赋。美国的艺术家通常会有多样的社会角色,通过打工来积累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而不像中国的艺术家,做到和社会的对接非常难。
袁岳:我在去意大利的途中读了哥德尔的自传,这位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创作旺盛期是在维也纳,那时候社会正处于动荡期。虽然他本人是个封闭的人,等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后,生活有了保障,他也就没有什么产出了。因此,文化学者、艺术家在和谐的环境中很难实现创造力的爆发。
中国艺术家很多都是全职的,这样十分不利于心态上和社会接轨,成交率也很低。国外艺术家的生活模式一方面有益于人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对情商的提高也有帮助。
谈谈中西方在文化灌输、教育方面的差异
金星:真正的大学教育,是把四年内在校园内接受的东西扔掉后还剩下的东西,才是受教育的成果。中国老师心里要清楚,传授给学生的是技法,还是你的经验,而国外的老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会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学生的道路做出规划,学生一毕业后就是一名拥有创造力和行动力的自由职业者。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天性,大学阶段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行动力。中国艺术演出场所的服务人员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而国外都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需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袁岳:复旦有位学者说过,西方的政客是两面派,而中国的教育让中国学生从小就成为两面派。中国的教育体制像一只已经做好的笼子,中国的学生需要学会在笼子里怎样能够自由地蹦跶。国内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讲课,而国外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操练,老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professional school。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演出市场,以及中国商人在文化产业的投资心理
金星:中国演艺市场的票价是畸形的,全世界最贵的票都出在中国。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在意识和物质两方面是有差别的,真正能看得懂艺术的人却没有经济能力看得起艺术。
中国商人在文化、艺术产业的投资,心理力量还是不够强大,害怕“短市”,希望投资下去就能立即看到回报。国外商人不会急功近利,他们会在大英、泰特这样的大型博物馆游客最少的时候,买断时间贡献给当地的学校用于公开课,他们会负责学生中午的午餐。在这样的名目下,从小培养学校的学生成为追随者。外国的孩子即使看不懂博物馆的画,但至少从小知道博物馆是什么。国外青少年约会去一起去博物馆看展览,而中国的少男少女则会选择星巴克。
政府政策的扶持也十分重要。国外一些著名的艺术团体,资金来源大多是文化基金会,企业愿意投资文化、艺术事业的还可以免除部分税收。中国的文化事业很多还是体制内的活动,受政府制约的方面较多,投资文化产业并不占优势。
袁岳:中国演出市场的票务还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来操作,中国演出的包装和营销做得太差,市场没人认领。中国演出的宣传力度也是不够的,文化圈对目标市场的定位也不够准确。例如舞蹈演出一定是小众的,观众一类是真正爱看、能看得懂的群体;另一种出于附庸风雅的心理。做文化事业的商人都不懂如何有效地投资小众事业,赠票和不赠票的结果差不太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懂文化市场的人来做文化产品,通过规模化的中间机构来调和。
中国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也需要树立一种观念,把票务代理作为切入口,最后转化成一种灌输文化、艺术的服务,形成长线化的产业链。中国演艺市场正处于初期,因此票价过高或者赠票、黄牛票的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袁岳:中国需要一些能够看到长线效应、愿意进行私人投入的商人,美国的私立高校即使盈利也是把钱投入到学校运作中,而中国的私立高校背后有一大批商人等待着产生利润来分红。
中国需要扶持的公益事业不仅包括“济困”,文化、美学产品、大学教育也需要公益性的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正处在转型期,北京的今日艺术馆和上海的证大都是转型成功的典范。
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看法
袁岳:谈到文化差异,我想到印度。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这种宗教信仰非常盛行,但在印度几乎快消失;毛主席在中国被奉为救世主,而印度却曾爆发过反对毛泽东的运动。另外,印度很多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亚洲其它国家、西方国家都是有差异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必然存在的,这种存在矛盾又统一,我们到其它国家旅游,对异文化的符号都会很感兴趣,愿意观摩、尝试、收藏,这种愿意的心理促进我们自身眼界的拓宽,进而发展到文化间的交融。
王小慧:我想从我的设计来谈起,中国人看我的作品很现代,很前卫,很西化,西方人看我的作品却很含蓄,很有东方味。我个人觉得我的作品有东方的血脉,又有西方的营养,既亦此亦彼,也非此非彼,说到底是我自己的个人化的东西。我的工作室家具是我自己设计的,黑色木质桌子中间有一条不锈钢带,上面用中英文刻着许多东西方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或是作家的名言——你会发现,他们虽然当年相隔万里,互不可能相识甚至不可能听说对方,因为也许时代有数百年之差,但说出的话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化之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也有一脉相承的共性。
【首席评论】
中国博物馆、美术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刚颁布时,确实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主流媒体一片叫好、迎合,仿佛已经依稀看到中华文明得以复兴的希望;百姓民众无论怀着什么心理,凑热闹的、附庸风雅的、真正懂门道的,开始学会“井然有序”地向博物馆、美术馆的入口竞发,头一回享受在欧美国家才可以享受到的“免费文化服务”。
中国正值文化转型期,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宣传、普通民众都需要适当放慢脚步,自我审视,自我醒悟。甄别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需要重视,果断地执行起来,真正走上一条文化复兴之路。否则,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必将在日渐成风的文化漠视中毁灭。
本期专题从全新角度探讨文化的缘起、冲突和继承:文化自身就是稳定和不稳定因素的统一,博物馆正是文化稳定性具象化的表征,它负责收藏、保存和展示文化体系中优秀的传统价值,为后世提供文化线索和启迪;当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交集时,不稳定因素可能造成文化冲突,也可以促成文化融合,奢侈品牌经久不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继承经典的、稳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尝试文化认同、转型和融合,打破文化的界限,站在文化体系的围城之外去重新感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