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的哲学困境(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NT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我讲到了有关意义缺失的话题,那么意义为什么缺失了呢?意义之所以缺失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生活中有高于我们个体存在之上的那样一种存在和意义,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根源。那么,说的更简单一点,实际上意义缺失同时是跟一个现象伴随出现的,这个东西就是神圣感的缺失,或者是神圣性的缺失,我们对所有神圣的存在都开始怀疑了,甚至对神圣本身也开始怀疑。这是意义缺失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神圣感的缺失
  也许你们会说杨老师说的神圣跟宗教、跟迷信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不是让我们回到迷信的,相信鬼、相信神,甚至相信上帝的时候才有意义?我们相信上帝的时候,每个人的意义是跟他上帝的关系界定而存在的,那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去吗?我们可以把理性化的进程逆转吗?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所谓的现代化同时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而理性化的过程本质就是怯魅的过程,魅就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东西,理性化的过程就是把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赶出人们视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既然不可逆转,我们重新构造一个有神圣性的东西可能吗?还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我要引入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时代,就是北宋,北宋恰恰是既有理性又重新神圣的时代,我们知道其实儒家是极端理性的,儒家人文精神的自觉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最早的,在孔子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自觉就已经出现了,孔子相信不相信鬼神呢?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敬鬼神而远之,孔子那个时候鬼神的已经变成文化、风俗和政治里面功能性的意义了,这样的理性的精神到了宋代就更加清楚了。宋代的大儒者讲鬼和神的时候,讲鬼者归也,神者伸也。那么归是什么呢?是回去、是终结,他对对应的是阴阳的阴的功能,伸就是延展,就是出新,他对应阴阳二气的阳气。因此,他们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耳,鬼神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功能和作用而已,他们彻底的理性化了,在北宋看来,没有死后的事情,人的生命是元气凝聚而来,死了是元气复归而已。
  我们都是传承者
  那么在整个这样的生命里面如何建立起神圣,神圣从哪来?我们儒家搞祭祀的时候有五个字叫做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代表什么?天地代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根源的存在,这是先于你的存在。君是什么?就是国家,在古代君就是国家,国家是在我们个体之先还是在我们个体之后?这个逻辑也是很清楚的。亲是什么?亲是我们个体肉身的直接来源,父母双亲当然在我们之前,他们的存在先于我们。还有师是什么?师是我们个人精神的来源。当天地君亲师摆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就告诉每一个个体:第一,你是有来源的,你是来源于一个更悠久的存在。第二,你是向着那个悠久的存在成其为你自己的。第三,你是被那个悠久的存在打开为你自己的,我们之所谓成其为我们自己,我们恰恰是被一个悠久的文化浸润和打开的结果。
  这个就是我们无论到哪里去,只要你在汉语的环境成长,只要你有悠久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无法改变你中国人本性的原因。由于个体生命中有那么多比我们更重要,更优秀的存在,神圣性就不会缺失,我们个体性就是恰恰跟那个神圣的存在和文化的整体的关联中获得意义。我们既是一个生命的传承者,我们传承着父母,我们的祖宗流传下来的生命的血脉,我们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我们也必然是文化的传承者,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身上都承载着文化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本身是比个体更具能动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个体都不过是那个悠久的文化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种工具而已。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向着那样一个文化,向着那种文化的价值来获得我们自己,获得神圣性,从而获得意义的。
  在虚无中自立
  我们自己本身呢?我们自己内在的心灵里有没有确定性呢?也找不到,有吗?我们脑子里冒出的那些念头都归我们掌握吗?我们难道没有这个经验,脑子里面冒出一个念头有的时候龌龊的让我们自己都吃惊,或者可怕的让我自己不安。或者有时候一种情绪顽固的把握你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那种情绪面前我们是无力自拔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人是生活在“内在的无限和不测”与“外在无限和不测”中间。所以尼采说了一句话,是一句令人绝望又令人兴奋的话,尼采说“人站在哪儿不是深渊呢?”但是尼采同时也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志,强力的意志,确定性的意志,绝不来源于任何外在的以及内在的领域,只在于你自己的当下。因此,确定性来源于你的意志。因此,我们总结儒家的精神实质的话,可以总结一句话,就是在虚无中自立的意志,或者荒芜中自立的意志,这才是儒家的意志,这是儒家的真正的强。那种把儒家读成柔弱如水的人,都是误解了儒家的精神。
  我把儒家的精神讲的很清楚了,那么儒家精神对我们生活提供的矫正,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了,这堂课我是希望能通过短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大家阅读一点儒家的东西,儒家的思想的兴趣。比如大家真的回去可以看一看《论语》,看一看《孟子》,看一看《大学》,看一看《中庸》。
其他文献
阳明心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阳明心学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心即理”是心学的世界观,“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心学的方法论。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是阳明心学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典范,稻盛先生与阳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稻盛和夫说:“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
期刊
“吵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兑就,维以不永伤。”这首来自《诗经》中的《卷耳》,是中国现存最早关于饮酒的文学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上,酒与士人吟咏结缘可谓一拍即合,从而也揭开了中国酒的大历史。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绵延近1800年,然而有确凿文字与铭文器物可考据的历史,则要源于商。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
期刊
酒,在东西方的藝术发展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破除人外观的幻觉,教人直面人生的痛苦而超脱人生,与艺术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中国人喜欢豪饮,在饮酒之后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从而创造了华美瑰丽的中国艺术。  ◎诗中有酒,诗自张罗,诗自洒脱  酒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的影响,是深刻到骨子里的。  酒可娱情养性。魏晋南北朝的有些文人任心自适,嗜酒但不纵
期刊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旅行。既然要旅行,就会有背包。  怎样整理这个背包呢,这就需要禅的智慧。  有一位生活得非常沉重的年轻人,跋山涉水,找到了智者,向他求教。  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让生活变得轻松一些?”  智者给了他一个背包,让他跟自己一起登山,对他说:“你在爬山的时候,看到喜欢的石头,就把它捡起来,放到背包里,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年轻人照着智者的吩咐去做,没走出多远,石头就快装满了背包
期刊
我是不善酒的。  一沾上酒,脸就瞬间变红了,像枫叶遇着秋风一样。然而我又不是面容姣好的姑娘,添一分红晕,更增十分风致,惹无数爱怜。我虽是南方人,长得却粗犷,一张苦瓜似的疙瘩脸,遇着酒了,先是浅红,再喝一点,颜色随之加重,变成深红。要是继续喝下去,几乎成酱紫色的了。肚里那一点点酒精像是变成了血,要冲破脸皮爆发出来一般。眼睛也满是血丝,不似熬夜所致的颓靡,却像是急红了眼的野兽,怪吓人的。因此从不敢在人
期刊
叶落寒来,天气渐渐转冷,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当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也就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开始,而这一说法一直延续至今。立冬是农历十月中的大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汉魏时期,立冬这一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
期刊
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均寿命四十岁上下的南宋,诗人陆游却活了八十多岁,现存诗作9300余首,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陆游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晚年隐居山林,生活拮据,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呢?品读他的诗词,或许能悟出他的长寿之道。  “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名利何足挂齿,逆境笑口常开,这不正是陆游胸怀袒荡、豁达乐观的写照吗?“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一个人在屋
期刊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此曲便如《詩经·关雎》中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君子,养在深闺的幽闲女子只等着君子来好好地君子逑她。年年应景的节气时,闺阁女子盛装出行,踏春、赏月、看花灯,顾盼生姿。君子游于纵横阡陌,或等那惊鸿一瞥,自此倾心,失魂落魄,而后非卿不娶,或寻觅那曾经的一
期刊
提起李白,人们马上就会把他与“醉”字联系起来。李白饮酒,多开怀必醉,至死不  休,后世画家亦为他留下了不少醉态肖像。元代以前曾有人作《太白酒船图》,元代赵孟兆为此画题诗曰:“萧洒稽山道,风流贺季真。相思不相见,愁杀谪仙人。”季真就是贺知章,他曾称李白为“谪仙人”。此画此诗,相互映衬,画传醉者态,诗映酒人心,二者辉映和谐,浑然一体,表现了李白潇洒飘逸、豪放不羁的醉态和思念知己的心境。  清代年画《太
期刊
凡是中国人,不能不关注儒家。  说它是宗教也好,说它是文化也好,说它是学派也好,说它是教育也好,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要说清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儒家。在写作《大秦帝国》的十多年中,几乎日日都随着战国人物与儒家做方方面面的精神纠缠,浸润既久,对儒家也就有了许多思考。诸多问题与现象之中,以对儒家文化霸权与中国文明衰落之间的关联想得最多。  儒家原生态  春秋、战国、秦帝国,是儒家获得文化霸权之前的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