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的思念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C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徐慎已离开我们28年了!28年来,我时不时地会想起他。他在我心里,既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位恩师。清明时节,对他的思念再次萦绕心头。
  故乡的山为他寄哀思,故乡的水为他唱悲歌!
  28年来,我一直想写一写徐慎的故事,因为沉重的悲痛,始终未能动笔。徐慎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思想却永留人间。
  一
  徐慎在文坛上是以小说创作量多质高而著称的高产作家。他每有新作就会给我邮寄过来,我这里留存了很多他的作品。我深知,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学事业。
  他的“文为媒”曾成为文坛佳话。在那段战争岁月,他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李美蓉走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美蓉从《河南日报》上看到了徐慎的小说,通过报社的编辑,两人才重新走到一起,遂结良缘。
  徐慎勤奋刻苦,他一下班就坐在桌前写作,把闲暇的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写作上。为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一部中篇小说,他竟把自己的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卖了,才凑齐赴京的路费。稿子终于改好了,可由于历史的原因,最终没能出版,但是徐慎对文学依然痴心不改。
  有一年夏天,在去南阳出差的火车上,徐慎突然听闻一段动人故事。他边走边构思,到家后立即放下行李,不顾旅途疲劳和饥饿,就立即坐在桌前,把湿毛巾围在脖子上,左手用扇子赶着蚊子,右手执笔,汗把稿纸都滴湿了。他坐了一个通宵,写出《一个姑娘的遭遇》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发表在1979年第4期《郑州文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78年盛夏的一天,我第一次到郑州去给徐慎送稿,他正在埋头写作中篇小说《奇冤记》,在一间低矮狭小的屋里,房间异常闷热,连个电扇也没有。我坐了不足10分钟,汗水就湿透了衣服,但是他却穿个大裤衩,满不在乎地用湿毛巾擦擦浑身豆大的汗珠。因为出版社催得很紧,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常常坐到凌晨。有时还要连轴转,中午不能休息,还要抽出一定时间看稿、复信。
  当时他已是《奔流》小说组组长,既要编稿,还要审稿、定稿。尽管他很忙,还是停下案头的工作,逐字逐句地看了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乡写的几篇稿子,甚至将每个错别字、每个点错的标点符号都改正了过来,还逐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并将他认为还可以的一篇转给了主编审阅。
  他鼓励我多读书,还赠送我几本《奔流》编辑部当时编印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选编》等。从此,我从他和他给我的书中,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文学。
  当时他的工资很低,上要养活多病的老父亲,下要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他的生活很朴素,很少吃肉喝酒,吸烟专挑便宜的抽。我出于礼貌,给他拿了盒烟,他执意不要,临走又原封不动地装在了我的口袋里。他说,如果有心意,就把家乡特有的上水石给他捎去一块。
  我还记得,他的小屋里除了书稿和一张小床外,别无其他摆设,成摞成摞的书刊就堆在床头、地下、窗台墙角。窗外那盆花,不知多长时间没顾上浇水,早已干枯。他说,没有闲心侍弄那些玩艺儿,他的心里只有写作。
  他的身体累垮了,患了很多病。后来他的大儿子也得了病,他既要为儿子治病,也要给自己治病,还要还欠下的外债,他整日陷于无尽的苦恼之中。尽管这样,他仍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接连不断地有新作问世。有人说他写得快,而我则认为他是时间抓得紧,分秒必争。这种充分利用时间、忘我拼命的精神,及勤奋、持续的创作韧劲,很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学习。
  二
  他热爱家乡,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家乡的文学事业。1984年,我要创办《乡音》报,特聘他为顾问,他欣然应允,并寄来情真意切的文章。徐慎对生他养他的故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其情之切,其意之浓,尽在其中。我把他的文章发表在1984年9月出版的《乡音》创刊号第1版上,立即轰动了整个临汝。
  《风穴文艺》也是在他的关心支持下诞生的,他期望临汝的作家群能早日在这块园地上诞生、成长、崛起。他说,作者没有园地,等于战士没有靶场,演员没有舞台,运动员没有球场。他希望《风穴文艺》能像风穴山上的松柏一样青翠,像汝河水一样绵长。
  《风穴文艺》办起来了,我一次又一次向他约稿,他却迟迟不写。他说,应该多给下边的業余作者留些地方,多给他们发表作品的机会。后来在我再三催逼下,他才寄来了精心所写的《故园三情》。
  不管他多忙,只要家乡有文学活动,他都一次不落地赶回来参加。首次文代会他回来了;“汝河笔会”更是他亲自策划、组织的,他一下子给故乡带来了40多位河南省一流的作家、诗人;“牡丹笔会”,他又带着省文联所属的几家报刊主编回来助兴;“计建笔会”,虽然身患严重的肺气肿病,他还是回来了,一下车就骑着我的破自行车去拜访他儿时的老师王泉水……
  他虽然是大作家,可平时一点架子都没有,他像一头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可他却把他的文学成就归功于他的母亲和老师。他说:“母亲是伟大的,她用真善美的歌声敲开了我向往文学的心灵之门……老师是伟大的,他的诱导使我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慎始终是乐观向上的。虽然在特殊时期被下放到大别山劳动,在艰苦的生活中,仍用笔讴歌着生活的馈赠。国庆10周年时,在新县劳动改造的作家南丁和徐慎举酒庆贺,徐慎说:“因着这样特殊的经历,我们才得以深入人民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扎根于人民、歌颂人民的时代作品。来,为了这一切,干杯!”
  三
  徐慎手把手教导我走上文学之路,这是我永生难忘且始终感恩的事情。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与他把盏夜话,共论文与人。我做出成绩,他会给予鼓励表扬;有了缺点,他就耐心批评教育。他常常对我说:“一个作家,要甘于寂寞,安于清贫,要说真话、说实话,要写出人民的心声……”他还说:“要多写一些有价值的纯文学。”我们的师生之情甚至超越了父子之情,父亲赋予了我生命,而他却赋予我艺术生命,并教我如何处世为人。
  时光回转到1986年。他为了我的工作多方奔走,最后费尽周折、力排众议把我调到临汝县文联工作。我很感激他,于是买了几串香蕉去看他,他一下子就火了,批评道:“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俗气?也学会了社会上那一套。记住!要把工夫用到创作上!”我当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能噙着眼泪,频频点头。临走时,他把香蕉硬是塞回了我的手中。1991年春天,我打算写一部电视剧剧本,他亲自给电视台的台长写信、打电话,极力促成此事。
  1992年9月,组织上送我到复旦大学作家班进修,我写信向他报喜,他很快给我回了信。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是他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1993年12月7日,正当我准备把我在复旦大学写的一部长篇小说《美女山,美女河》的清样拿去给他指教的时候,却收到了一封迟到的讣告:“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徐慎同志不幸于1993年11月26日病逝,享年60岁……”同时我得知,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已于12月3日在火化场举行。我凝望着那封迟到的讣告,因没能与他见最后一面而深感遗憾。
  窗外的雨哗啦啦下个不停,一连几天几夜。在他去世后的第28年,我断断续续地写着这篇短文。他虽早已离我远去,但始终是我为文做人的榜样,一直激励我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责任编辑/孙燕丽
其他文献
摘要:石油的开采必须依靠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强有力的技支持才能保障高产高量的石油开采效率。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重视开采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提高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另外,采油工程技术也需要不断的革新,不断的引进当前的高新技术,才能保证持久化的发展。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问题;新工艺  技术革新是每一个企业进步的基础,在原有发展道路上提出新的工艺技术,改变或是促进采收率的提高是目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的加快,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了20多万口油水井投入使用,当前油水井的维修次数也达到了20万次以上,并且随着以后设备投入的增加油水井的年修井量还将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而且伴随着技术的开发利用油水井的维修工艺也在同步提升,因此本文就以油水井带压修井作业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油水井带压作业中的技术原理、存在问题、维修效果的阐述,从
期刊
上午一上班,就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鲜红的请柬。打开一看,不禁一乐:小骆要结婚了!  小骆是我们单位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者苗乡六恒村平杆屯。2016年,我和单位小黄一起进村开展第一次入户帮扶。按照乡里安排的结对帮扶任务,我们带着一脸茫然来到小骆家,一碰面却发现小骆原本是熟人。一年前我们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我们调查的村就是小骆所在的六恒村。小骆时任村团支书,作为村干部一员,他被分在我们这一
期刊
淮河纳百川,浩荡东流去。其支流史灌河流经丰港乡时拐了一个弯,弯点处便是潘台村。潘台村原本只是一个隶属于县乡的行政村,可因为一个女书记,潘台村声名鹊起。  这位女书记就是李观霞。  李观霞1993年便进入村部,先从普通员工做起,后历任村长、书记,至今已28个春秋了。28年间,她把根扎在丰港乡这片热土上,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潘台村的每个角落,把忠诚和爱心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坎上。即使皱纹爬上了额头,霜雪染
期刊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月刊,在进入2021年的首期,开篇就给了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喜:光山作家魏泽才执写的《那年那月那时代》长篇报告文学,就是在新年伊始呈送给读者的一份精美厚重的文化大礼包,该刊也由此迎来了2021年的开门红。  文章的主人公曹坤,是一名从山区农村走出来的最基层的眼科医生。文章的主线,是这名眼科医生成长与逐梦的历程。看似凡人凡事,但作者却赋予了它极为不凡的承载:一代人的风采,一个时
期刊
在中国事业成功的数以万计的企业家中,翟国松只是其中的一员;可在中国数以万计倾心为民、乐于奉献、回报乡梓的村官中,翟国松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个。  自2015年春至今,在他村官生涯的6个年头里,南王庄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他脚踏实地走出的是一条不忘初心、情系家乡一方山水,一如本色地践行着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基层干部的筑梦之路。  几年间,他在家乡这一方热土上深深耕耘,在不断追求
期刊
小镇的中心有条河,叫金水河;小河的上面有座桥,叫金水桥。  金水桥的东头,有一个四五平米的小理发店,安静地站在桥头迎来送往,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地方:渡口。这个渡口的摆渡人,名叫张进巧。  一  张进巧今年45岁,初中毕业。作为农家的女儿,年轻时,她嫁给了勤恳踏实的农村小伙。人生的轨迹本应像大多数农村妇女那样,守着一方小小的天地,寻常檐下,宁静日子,平凡生活。然而,张金巧不认命,她凭着一手精湛的理发
期刊
“医为仁人之术,必备仁人之心”,作为河南省著名肿瘤诊治专家王祥麒教授的弟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一病区的尹怡大夫始终以这句话作为立身之则,她总是以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爱心帮助患者。“将心比心、尽心尽责”始终是患者和家属对尹怡大夫的评价。  心系患者,一心为民  作为肿瘤科大夫,尹怡深知疾病不光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负担,更会给病人带来深深的恐惧;她更深知,作为医者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患者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逝世距今一百多年,然而马克思主义却跨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时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发展开放的理论,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
期刊
宋保旺,泰州人,中国著名雕版木刻大师,木版年画新生代传承人杰出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刻工。  不疯魔,不成活,一生痴绝,成就好手艺。  ——宋保旺感悟  雕版印刷是人类印刷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智慧之光正是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  穿行在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廊,触摸佛经、典籍、古籍善本的原始脉搏,浸润在惟妙惟肖的具像与意像相似度极高的意境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