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7年以后,冷战思维开始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也被包含在冷战大政策之中,美印(度)之间在朝鲜战争上的分歧就是一个例证。
关键词:美国 印度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印度一方面担心其演变成美苏争霸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威胁自己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其宣传不结盟政策、提高国际地位的难得机会。所以在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在中美之间积极幹旋,希望中国和美国不要出兵朝鲜,但最终失败了。美国为对付中国,操控联合国出台多项决议,但印度并未盲目跟随美国,1950年8月3日,苏联代表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两个提案,印度都投了赞成票。
虽然这两个提案由于美国的阻挠没有通过,但印度的态度引起了美国强烈的不满。11月2日,尼赫鲁与亨德森的谈话充分体现了美苏在朝鲜战争上的分歧。尼赫鲁多次提到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他认为,美国急于让印度改变这一政策,并且似乎一直在试图说服印度跟随它的脚步,美国官员发表的许多声明都想让包括印度在内的国家赞同,尤其是在涉及集体安全的问题上。亨德森对此作出解释,他指出,美国无意改变它所理解的印度基本外交政策。美国所理解的这一政策是,印度将不与它所声称的权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事实上,美国并没有要求任何国家在任何集团中与自己结盟。美国不认为自己属于集团,除非各大国之间阻止侵略的合作可以被视为集团的行动。但尼赫鲁显然并不相信亨德森的解释,他认为,美国也许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发表某种声明,澄清自己的立场
在当日的另一场会谈中,尼赫鲁再次与亨德森产生分歧。尼赫鲁表达了对美国極端反共情绪的不满,他提到,美国对共产主义有着极端的战争心理和恐惧情结。如果美国官员和媒体停止谈论共产主义侵略的威胁,停止谈论为应对这种威胁而进行军事准备的必要性,这将更好地为世界和平服务。这样反共的言论往往会刺激世界其他地区,使恢复国际和平气氛变得更加困难。亨德森再次为美国的反共思想进行辩护,他指出,对世界形势和近年来处理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分析使美国相信,国际共产主义计划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进行扩张。只有在使它了解到,侵略本身将遭到如此强烈的武装反对时,它才会被阻止。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美国人民的性格是和平的。不与其他民族争吵,也不厌恶其他民族。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生活和工作不受国际问题的困扰,除非这些危险一直摆在他们面前,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放松下来,失去兴趣,不再承担遏制侵略的主要责任。亨德森还在最后强调,整个世界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的侵略本质。尼赫鲁说,甘地曾教导印度人,个人的消极抵抗可以打败强大的大英帝国。亨德森强硬地反击道,他相当怀疑这些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地对付国际共产主义这种敌人。如果甘地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他可能活不到发出消极抵抗号召的那一天,他的信徒们无疑也会很快被消灭。
由此可以看出,美印(度)在中国问题和朝鲜战争上的分歧来源于两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美国强调集体安全,实质上是为冷战服务,美国希望印度与自己一样站在反共阵线一边。而印度则采取中立态度,认为这是维护和平的最佳途径。双方在外交政策上的根本不同导致了美印(度)关系的摩擦。
参考文献:
[1] FRUS, 1950 Vol. VII, Editorial No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526
[2] FRUS, 1950 Vol. V, The Ambassador in India (Hender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1472.
[3] FRUS, 1950 Vol. V, The Ambassador in India (Hender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1473-1474.
关键词:美国 印度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印度一方面担心其演变成美苏争霸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威胁自己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其宣传不结盟政策、提高国际地位的难得机会。所以在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在中美之间积极幹旋,希望中国和美国不要出兵朝鲜,但最终失败了。美国为对付中国,操控联合国出台多项决议,但印度并未盲目跟随美国,1950年8月3日,苏联代表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两个提案,印度都投了赞成票。
虽然这两个提案由于美国的阻挠没有通过,但印度的态度引起了美国强烈的不满。11月2日,尼赫鲁与亨德森的谈话充分体现了美苏在朝鲜战争上的分歧。尼赫鲁多次提到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他认为,美国急于让印度改变这一政策,并且似乎一直在试图说服印度跟随它的脚步,美国官员发表的许多声明都想让包括印度在内的国家赞同,尤其是在涉及集体安全的问题上。亨德森对此作出解释,他指出,美国无意改变它所理解的印度基本外交政策。美国所理解的这一政策是,印度将不与它所声称的权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事实上,美国并没有要求任何国家在任何集团中与自己结盟。美国不认为自己属于集团,除非各大国之间阻止侵略的合作可以被视为集团的行动。但尼赫鲁显然并不相信亨德森的解释,他认为,美国也许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发表某种声明,澄清自己的立场
在当日的另一场会谈中,尼赫鲁再次与亨德森产生分歧。尼赫鲁表达了对美国極端反共情绪的不满,他提到,美国对共产主义有着极端的战争心理和恐惧情结。如果美国官员和媒体停止谈论共产主义侵略的威胁,停止谈论为应对这种威胁而进行军事准备的必要性,这将更好地为世界和平服务。这样反共的言论往往会刺激世界其他地区,使恢复国际和平气氛变得更加困难。亨德森再次为美国的反共思想进行辩护,他指出,对世界形势和近年来处理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分析使美国相信,国际共产主义计划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进行扩张。只有在使它了解到,侵略本身将遭到如此强烈的武装反对时,它才会被阻止。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美国人民的性格是和平的。不与其他民族争吵,也不厌恶其他民族。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生活和工作不受国际问题的困扰,除非这些危险一直摆在他们面前,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放松下来,失去兴趣,不再承担遏制侵略的主要责任。亨德森还在最后强调,整个世界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的侵略本质。尼赫鲁说,甘地曾教导印度人,个人的消极抵抗可以打败强大的大英帝国。亨德森强硬地反击道,他相当怀疑这些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地对付国际共产主义这种敌人。如果甘地反对国际共产主义,他可能活不到发出消极抵抗号召的那一天,他的信徒们无疑也会很快被消灭。
由此可以看出,美印(度)在中国问题和朝鲜战争上的分歧来源于两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美国强调集体安全,实质上是为冷战服务,美国希望印度与自己一样站在反共阵线一边。而印度则采取中立态度,认为这是维护和平的最佳途径。双方在外交政策上的根本不同导致了美印(度)关系的摩擦。
参考文献:
[1] FRUS, 1950 Vol. VII, Editorial No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526
[2] FRUS, 1950 Vol. V, The Ambassador in India (Hender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1472.
[3] FRUS, 1950 Vol. V, The Ambassador in India (Hender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C.:GPO, 1975, p.1473-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