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近年来被反复提及予以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好基础。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将是语文课改再出发的起点和突破点。语言习得又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从“语言习得”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习得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习得、态度养成、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中“语言习得”是最重要的素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达成的四个主要目标是: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这一基础目标。基于这两点,不难看出“语言习得”将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心中要有“語文意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习得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语文意识。也就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那么,什么叫心中有“语文意识”?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通俗地讲,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始终引导学生进行言语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活课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这虽然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他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一定要心中有“语文意识”。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环境中去学习字词句段篇,这必须是一个整体,不能独立。
二、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习不同的学科一定要抓住其特点,遵循其中的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语文学科其实是一个综合学科,范围广、知识杂、形式多样。
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篇幅较长,但是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条理清晰、有详有略。虽然是一篇精读课文,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上教师合理的引导,思路会非常清晰。因此在执教这节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一个关键点就是,多读、精读、反复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三遍:第一遍熟读,借助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第二遍精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第三遍重点部分反复读,在前两遍读的基础上划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这些部分多读几遍。学生在读完这三遍之后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多读这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后,多读、精读、反复读的基础上自学。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刚才自学所得用自己的话总结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有条理地汇报,这个过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一课堂教学的过程始终贯彻的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学生看似在课堂上比较轻松、自由,但是却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
三、 语言习得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教科书中精挑细选的文章,尤其是精读文章,是众多文章海洋中的精华,也是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而选编的。因此教师在执教这些文章时就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这一篇文章,一定要认识到这些文章是精华范例。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知识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展示语言现象,还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习得、创造的复杂过程。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文中较多地使用了短句、短段渲染气氛。这是本篇文章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也是第一次集中接触这种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形式。
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一段中有两句仅有两个字组成的句子。这两句读起来急促、有力,通过这一语言特点突显暴雨来时的突然、凶猛,渲染山洪来临之前的紧张气氛。
文章结尾:“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五个短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结尾让文章一波三折,达到高潮,充满了悲剧色彩,读后让人倍感沉痛。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性,课堂上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一语言实践来感受语言,在内化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在执教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言文字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明晰写法,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言语样式的特点进行反复揣摩感悟,在反复比较揣摩的基础上,更为准确地体会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待学生感悟习得了这一言语样式之后,让他们发挥想象,模仿这样的言语样式进行再创造,真正达到了对语言的学以致用。
在以上的课堂教学中用语文教语文,让学生体会真正的语文味。总结其中的教学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习得。第一,从基础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第二,着力在教材中寻找恰到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第三,通过体味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来习得语言;第四,通过各种语言表达和转换的实践活动来品味语言;第五,通过让学生模仿言语样式进行再创造来学以致用。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是语文课改再出发的起点和突破点。如果说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一艘巨轮,无疑语言习得将是风帆,让我们再次扬帆起航,探寻更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
乔雪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岷江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习得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习得、态度养成、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中“语言习得”是最重要的素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达成的四个主要目标是: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这一基础目标。基于这两点,不难看出“语言习得”将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心中要有“語文意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习得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语文意识。也就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那么,什么叫心中有“语文意识”?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通俗地讲,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始终引导学生进行言语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活课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这虽然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他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一定要心中有“语文意识”。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环境中去学习字词句段篇,这必须是一个整体,不能独立。
二、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习不同的学科一定要抓住其特点,遵循其中的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语文学科其实是一个综合学科,范围广、知识杂、形式多样。
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篇幅较长,但是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条理清晰、有详有略。虽然是一篇精读课文,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上教师合理的引导,思路会非常清晰。因此在执教这节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一个关键点就是,多读、精读、反复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三遍:第一遍熟读,借助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第二遍精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第三遍重点部分反复读,在前两遍读的基础上划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这些部分多读几遍。学生在读完这三遍之后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多读这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后,多读、精读、反复读的基础上自学。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刚才自学所得用自己的话总结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有条理地汇报,这个过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一课堂教学的过程始终贯彻的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学生看似在课堂上比较轻松、自由,但是却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
三、 语言习得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教科书中精挑细选的文章,尤其是精读文章,是众多文章海洋中的精华,也是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而选编的。因此教师在执教这些文章时就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这一篇文章,一定要认识到这些文章是精华范例。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知识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展示语言现象,还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习得、创造的复杂过程。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文中较多地使用了短句、短段渲染气氛。这是本篇文章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也是第一次集中接触这种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形式。
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一段中有两句仅有两个字组成的句子。这两句读起来急促、有力,通过这一语言特点突显暴雨来时的突然、凶猛,渲染山洪来临之前的紧张气氛。
文章结尾:“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五个短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结尾让文章一波三折,达到高潮,充满了悲剧色彩,读后让人倍感沉痛。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性,课堂上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一语言实践来感受语言,在内化的基础上习得语言。在执教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言文字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明晰写法,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言语样式的特点进行反复揣摩感悟,在反复比较揣摩的基础上,更为准确地体会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待学生感悟习得了这一言语样式之后,让他们发挥想象,模仿这样的言语样式进行再创造,真正达到了对语言的学以致用。
在以上的课堂教学中用语文教语文,让学生体会真正的语文味。总结其中的教学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习得。第一,从基础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第二,着力在教材中寻找恰到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第三,通过体味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来习得语言;第四,通过各种语言表达和转换的实践活动来品味语言;第五,通过让学生模仿言语样式进行再创造来学以致用。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是语文课改再出发的起点和突破点。如果说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一艘巨轮,无疑语言习得将是风帆,让我们再次扬帆起航,探寻更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
乔雪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岷江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