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网络技术的使用效率,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
“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可见,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要求学生充分地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地修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等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次要的位置。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正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在于:前者只授学生以“鱼”,而后者则授学生以“渔”。“渔”则意味着能力,语文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
同时,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
事实上,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网络技术的使用效率,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激情。语文本来是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如今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为识字而识字,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我上《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在上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北国雪景的视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幅壮丽的雪景,随着镜头的推移,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如临其境,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折服,产生了迫切想读这篇文章的欲望,这样兴趣自然就被调到起来了。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从读中感悟文章内容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那么几段课文,那么几个知识点,学生无法去体会,去领悟,进而影响对文本整体的感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文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如《杨修之死》一课,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教学难点,学生要深刻领悟它有一定的难度。在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后,学生有了一些模糊的感受,此时,我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片段,学生随着影片的播放经历了形象化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自破。这时再要求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能从读中感悟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再现情境,从读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本应是最为开放的课堂,学生在一种身心充分放松的课堂环境中,智慧的火花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多媒体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它通过声音、图像,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兴趣得以高涨,情感得到沸腾,思维得到活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学生在朗读课文,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冲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黄河颂》一文,我在课前播放了黄河的壮阔画面,并播放了配乐朗诵视频,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提升了,接着让学生朗读,并要求读出黄河激昂的气势。从学生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中,知道了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情从境出,油然而生的必然是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
四、巧用多媒体,演读体验情操,从读中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时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作者、教者、学者情感沟通的过程。伴随着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语言材料,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组合优势,展示课文蕴含的深远意境,有助于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初步进入意境,讲到擂鼓的场面时,我及时把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再结合文章的背景,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的说是对生命的赞歌,有的说腰鼓体现的是阳刚之美,有的说是对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情感的升华,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美好的熏陶。最后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再读课文,再一次去领略文章的意境美。但是有感情的读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愿,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我还注意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和经历,结合多媒体技术给予的生动形象,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朗读教学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朗读教学审美时空。今后的教学、教改中,我一定多下功夫,把多媒体技术与朗读结合,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
参考资料:《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秀峰初级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
“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可见,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要求学生充分地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地修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等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次要的位置。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正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在于:前者只授学生以“鱼”,而后者则授学生以“渔”。“渔”则意味着能力,语文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
同时,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
事实上,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网络技术的使用效率,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激情。语文本来是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如今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为识字而识字,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我上《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在上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北国雪景的视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幅壮丽的雪景,随着镜头的推移,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如临其境,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折服,产生了迫切想读这篇文章的欲望,这样兴趣自然就被调到起来了。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从读中感悟文章内容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那么几段课文,那么几个知识点,学生无法去体会,去领悟,进而影响对文本整体的感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文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如《杨修之死》一课,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教学难点,学生要深刻领悟它有一定的难度。在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后,学生有了一些模糊的感受,此时,我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片段,学生随着影片的播放经历了形象化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自破。这时再要求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能从读中感悟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再现情境,从读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本应是最为开放的课堂,学生在一种身心充分放松的课堂环境中,智慧的火花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多媒体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它通过声音、图像,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兴趣得以高涨,情感得到沸腾,思维得到活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学生在朗读课文,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冲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黄河颂》一文,我在课前播放了黄河的壮阔画面,并播放了配乐朗诵视频,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提升了,接着让学生朗读,并要求读出黄河激昂的气势。从学生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中,知道了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情从境出,油然而生的必然是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
四、巧用多媒体,演读体验情操,从读中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时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作者、教者、学者情感沟通的过程。伴随着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语言材料,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组合优势,展示课文蕴含的深远意境,有助于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初步进入意境,讲到擂鼓的场面时,我及时把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再结合文章的背景,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的说是对生命的赞歌,有的说腰鼓体现的是阳刚之美,有的说是对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情感的升华,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美好的熏陶。最后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再读课文,再一次去领略文章的意境美。但是有感情的读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愿,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我还注意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和经历,结合多媒体技术给予的生动形象,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朗读教学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朗读教学审美时空。今后的教学、教改中,我一定多下功夫,把多媒体技术与朗读结合,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
参考资料:《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秀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