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57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0例)和西地兰治疗组(27例)。 胺碘酮组: 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1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 西地兰组:西地兰0. 4 mg静脉注射,依疗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血压和心室率变化及复律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90%;高于西地兰组70. 3%( P < 0. 05)。两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 0%和28. 0%。胺碘酮组用药转复时间为(56. 4 ±26. 6) min,短于西地兰组转復时间(79. 9 ±35. 4) min ( P < 0. 05)。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较西地兰更为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临床上心内科病人住院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房颤治疗的主要办法。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它可使房颤转复为窦律,也是维持窦律的重要药物。传统治疗急性快房颤的药物是西地兰。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对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病例57例 (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65. 5岁,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生的病因统计为高血压病27例,冠心病者18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特发性房颤者7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 n = 30)和西地兰( n = 27)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心室率、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左房大小等基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1.2方法入选患者常规卧床休息,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行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开辟静脉通道。有高血压者同时控制血压,伴有左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症状的相关治疗。 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缓慢静脉推注,约10min完毕,继之以1 mg/min维持静脉点滴;西地兰组:近2周均未用地高辛,以西地兰0.4 mg静脉注射,无效者每2小时均可追加0.2 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 mg。
2结果
两组用药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两组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 0%和28. 0%,胺碘酮组心室率下降值较大( P < 0.05表1)。两组用药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表1) 。
表1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用药前后心室率和血压变化( x ±s)
(P < 0.05 vs胺碘酮组;P < 0.01 vs用药前。1 mmHg = 0.133 kPa。)
3讨论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心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有害性心律失常之一。因此主张尽早复律,如果不能复律也必须控制心室率。尽管近年来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该项技术难度较高,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向各层次医院普及推广。目前常用的控制房颤心室率的药物有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Ca2 +拮抗剂等,但均不易转复窦性心律。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Na+、K+、Ca2 +通道均有作用,也可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间及有效不应期,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从而延长房室结传导,故可有效转复房颤,同时也可延长房室旁道的传导,故可用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治疗。此外,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较轻,因而可用于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有研究认为,静脉应用胺碘酮300 mg/30min可安全有效的转复房颤、房扑;另一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应用胺碘酮后20小时,房颤转复律可高达83. 0% ,而转复窦律所需胺碘酮的剂量为( 740 ±296) mg。 本研究显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66. 7% ) ,平均复律时间60. 6分钟,未复律者也可减慢心室率,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其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显示无明显QT间期延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卢才义. 临床心律失常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700 - 707
[2] 陈新. 心律失常学2电生理和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780 - 790
[3] Meng F, Yoshikawa T, Beba A, et al. Beta2blockers are efective in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artrial fibrillation [J]. J CardFail, 2003, 9: 398 - 4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临床上心内科病人住院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房颤治疗的主要办法。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它可使房颤转复为窦律,也是维持窦律的重要药物。传统治疗急性快房颤的药物是西地兰。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对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病例57例 (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65. 5岁,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生的病因统计为高血压病27例,冠心病者18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特发性房颤者7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 n = 30)和西地兰( n = 27)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心室率、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左房大小等基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1.2方法入选患者常规卧床休息,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行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开辟静脉通道。有高血压者同时控制血压,伴有左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以改善症状的相关治疗。 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缓慢静脉推注,约10min完毕,继之以1 mg/min维持静脉点滴;西地兰组:近2周均未用地高辛,以西地兰0.4 mg静脉注射,无效者每2小时均可追加0.2 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 mg。
2结果
两组用药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两组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 0%和28. 0%,胺碘酮组心室率下降值较大( P < 0.05表1)。两组用药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表1) 。
表1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用药前后心室率和血压变化( x ±s)
(P < 0.05 vs胺碘酮组;P < 0.01 vs用药前。1 mmHg = 0.133 kPa。)
3讨论
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心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有害性心律失常之一。因此主张尽早复律,如果不能复律也必须控制心室率。尽管近年来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该项技术难度较高,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向各层次医院普及推广。目前常用的控制房颤心室率的药物有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Ca2 +拮抗剂等,但均不易转复窦性心律。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Na+、K+、Ca2 +通道均有作用,也可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间及有效不应期,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从而延长房室结传导,故可有效转复房颤,同时也可延长房室旁道的传导,故可用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治疗。此外,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较轻,因而可用于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有研究认为,静脉应用胺碘酮300 mg/30min可安全有效的转复房颤、房扑;另一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应用胺碘酮后20小时,房颤转复律可高达83. 0% ,而转复窦律所需胺碘酮的剂量为( 740 ±296) mg。 本研究显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66. 7% ) ,平均复律时间60. 6分钟,未复律者也可减慢心室率,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其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电图显示无明显QT间期延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卢才义. 临床心律失常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700 - 707
[2] 陈新. 心律失常学2电生理和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780 - 790
[3] Meng F, Yoshikawa T, Beba A, et al. Beta2blockers are efective in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artrial fibrillation [J]. J CardFail, 2003, 9: 398 - 4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