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英美出版界盛传,在位10年之久的兰登书屋总裁彼得·奥尔森(Peter Olson)数周内便要卸职, 其中原委众说纷纭。《纽约时报》分析,兰登书屋2007年的业绩不佳,销售额和经营利润均比2006年下降5%左右,因此贝塔斯曼的新老总哈特穆·奥斯特洛夫斯基(Hartmut Ostrowski) 对奥尔森失去信心;《金融时报》则推测,兰登书屋经营停滞,拖累了整个贝塔斯曼的业绩,奥斯特洛夫斯基欲安排一个没有传统出版背景的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兰登书屋注入新鲜活力。
其实,奥尔森也不是来自出版业。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加盟贝塔斯曼之前在投资银行工作。作为全球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兰登书屋的一举一动自然引人注目。果然,5月20日奥斯特洛夫斯基证实,39岁的贝塔斯曼印刷业务主管马克斯·杜尔(Markus Dohle)将接替奥尔森。奥尔森表示,5月31日离职后将去大学教书。
如今有歌星、影星和球星,如果出版也有明星的话,那应该首推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Bennett Cerf)了。凡是读过瑟夫的自传《At Random》(《我与兰登书屋》)的人应该都会有此感受。的确,瑟夫深谙出版的真髓,他的出版理念,其实都体现在“兰登书屋”这个名字上了。
“At Random”这个短语含有“随意”、“碰巧”的意思,Random House音译为“兰登书屋”,如果意译,就是“随意书屋”。为何叫“随意书屋”呢?这要从瑟夫如何进入出版业说起。兰登书屋的前身是“现代文库有限公司”(The Modern Library, Inc.),该公司只有一种产品,即《现代文库》丛书(The Modern Library)。《现代文库》专门重印其他出版社的图书,包括许多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现代文库》的出版商原是贺瑞斯·利夫莱特(Horace Liveright),理查德·西蒙(Richard Simon)负责管理销售。后来西蒙要自立门户,与同伴舒斯特成立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后,便向利夫莱特推荐瑟夫,西蒙与瑟夫是哥伦比亚大学同学,于是瑟夫便接替西蒙,进入利夫莱特的出版社。利夫莱特是个出版奇才,在美国出版史上,他第一个运用普通商品的营销手段来推广图书。利夫莱特不仅重印《现代文库》,他对新作者也独具慧眼。海明威、福克纳、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多罗茜·帕克(Dorothy Parker)和S. J.佩雷尔曼(S. J. Perelman)等人的早期作品都是利夫莱特出版的。利夫莱特一共出版过7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好莱坞电影《无赖》(The Scoundrel)即以利夫莱特生平为蓝本,该片获得193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出版商的生平上银幕,利夫莱特是独一人。美国出版史上另一位传奇人物杰生·爱泼斯坦(Jason Epstein)正是在看了电影《无赖》之后,决定进入出版业。美国三位出版传奇人物中,两位是其门徒,一位受其感招,利夫莱特之奇由此可见。
瑟夫在大学读过《现代文库》图书,深知其价值,到了利夫莱特出版社,更亲眼见到这套书简直就是一个印钞机,从此朝思暮想。后来利夫莱特急需用钱,瑟夫乘机与朋友唐纳德·克洛弗(Donald Klopfer)合伙,花21.5万美元买下这套丛书,然后另起炉灶,成立了“现代文库有限公司”。
《现代文库》销售稳定,钞票源源而来,他和唐纳德日子过得十分潇洒。如此过了两年,瑟夫开始感到乏味,不禁怀念出版一本新书时的悬念和目睹一个作者成功时的刺激。某天,瑟夫灵机一动,提议何不将出版社称作“随意书屋”(Random House),也就是在做《现代文库》的同时,也“随意”(at random)出版几本新书,兰登书屋由此诞生。
所以说,兰登书屋这个名字体现了瑟夫的出版理念:一个出版社首先要有《现代文库》这样的“常销书”,有此基础,再“随心所欲”地出版自己喜欢的图书,兴许还会“碰巧”撞上几本“畅销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瑟夫追求的是后一种境界。瑟夫将他的回忆录起名为《At Random》,也是这个意思,《At Random》也可以译为《优哉游哉》。
现在的兰登书屋,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去年,《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登载了兰登书屋的一个速写:
年销售额23亿美元,利润2.3亿美元;给作者的预付金多则1000万美元,少则7000美元。
销售收入的来源:小说占55%;非小说类图书,包括实用、生活类图书占22%;儿童图书占20%;宗教类图书占3%。
日常开支:三分之二的销售来自平装本图书,平均定价为10美元,其中,5元给书店,2元用于支付租金和工资,1.5元给作者,1元用于纸张印刷装订,剩下的0.5元为利润。
纽约员工:1500人。
经营模式:每周出版67种新书,但是公司拥有33000种常销书,兰登书屋80%的利润来自这些常销书,而所谓畅销书里面,兰登书屋最为畅销的10本书只贡献了不到10%的利润 (2007年兰登书屋共有230种图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本文作者系纽约佩斯大学出版系兼职教授)
其实,奥尔森也不是来自出版业。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加盟贝塔斯曼之前在投资银行工作。作为全球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兰登书屋的一举一动自然引人注目。果然,5月20日奥斯特洛夫斯基证实,39岁的贝塔斯曼印刷业务主管马克斯·杜尔(Markus Dohle)将接替奥尔森。奥尔森表示,5月31日离职后将去大学教书。
如今有歌星、影星和球星,如果出版也有明星的话,那应该首推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Bennett Cerf)了。凡是读过瑟夫的自传《At Random》(《我与兰登书屋》)的人应该都会有此感受。的确,瑟夫深谙出版的真髓,他的出版理念,其实都体现在“兰登书屋”这个名字上了。
“At Random”这个短语含有“随意”、“碰巧”的意思,Random House音译为“兰登书屋”,如果意译,就是“随意书屋”。为何叫“随意书屋”呢?这要从瑟夫如何进入出版业说起。兰登书屋的前身是“现代文库有限公司”(The Modern Library, Inc.),该公司只有一种产品,即《现代文库》丛书(The Modern Library)。《现代文库》专门重印其他出版社的图书,包括许多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现代文库》的出版商原是贺瑞斯·利夫莱特(Horace Liveright),理查德·西蒙(Richard Simon)负责管理销售。后来西蒙要自立门户,与同伴舒斯特成立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后,便向利夫莱特推荐瑟夫,西蒙与瑟夫是哥伦比亚大学同学,于是瑟夫便接替西蒙,进入利夫莱特的出版社。利夫莱特是个出版奇才,在美国出版史上,他第一个运用普通商品的营销手段来推广图书。利夫莱特不仅重印《现代文库》,他对新作者也独具慧眼。海明威、福克纳、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多罗茜·帕克(Dorothy Parker)和S. J.佩雷尔曼(S. J. Perelman)等人的早期作品都是利夫莱特出版的。利夫莱特一共出版过7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好莱坞电影《无赖》(The Scoundrel)即以利夫莱特生平为蓝本,该片获得193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出版商的生平上银幕,利夫莱特是独一人。美国出版史上另一位传奇人物杰生·爱泼斯坦(Jason Epstein)正是在看了电影《无赖》之后,决定进入出版业。美国三位出版传奇人物中,两位是其门徒,一位受其感招,利夫莱特之奇由此可见。
瑟夫在大学读过《现代文库》图书,深知其价值,到了利夫莱特出版社,更亲眼见到这套书简直就是一个印钞机,从此朝思暮想。后来利夫莱特急需用钱,瑟夫乘机与朋友唐纳德·克洛弗(Donald Klopfer)合伙,花21.5万美元买下这套丛书,然后另起炉灶,成立了“现代文库有限公司”。
《现代文库》销售稳定,钞票源源而来,他和唐纳德日子过得十分潇洒。如此过了两年,瑟夫开始感到乏味,不禁怀念出版一本新书时的悬念和目睹一个作者成功时的刺激。某天,瑟夫灵机一动,提议何不将出版社称作“随意书屋”(Random House),也就是在做《现代文库》的同时,也“随意”(at random)出版几本新书,兰登书屋由此诞生。
所以说,兰登书屋这个名字体现了瑟夫的出版理念:一个出版社首先要有《现代文库》这样的“常销书”,有此基础,再“随心所欲”地出版自己喜欢的图书,兴许还会“碰巧”撞上几本“畅销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瑟夫追求的是后一种境界。瑟夫将他的回忆录起名为《At Random》,也是这个意思,《At Random》也可以译为《优哉游哉》。
现在的兰登书屋,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去年,《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登载了兰登书屋的一个速写:
年销售额23亿美元,利润2.3亿美元;给作者的预付金多则1000万美元,少则7000美元。
销售收入的来源:小说占55%;非小说类图书,包括实用、生活类图书占22%;儿童图书占20%;宗教类图书占3%。
日常开支:三分之二的销售来自平装本图书,平均定价为10美元,其中,5元给书店,2元用于支付租金和工资,1.5元给作者,1元用于纸张印刷装订,剩下的0.5元为利润。
纽约员工:1500人。
经营模式:每周出版67种新书,但是公司拥有33000种常销书,兰登书屋80%的利润来自这些常销书,而所谓畅销书里面,兰登书屋最为畅销的10本书只贡献了不到10%的利润 (2007年兰登书屋共有230种图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本文作者系纽约佩斯大学出版系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