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约瑟夫·康拉德的众多小说中,中篇小说《黑暗的心》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文本空间形式、地志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对《黑暗的心》进行重新解读,以分析和探讨其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
  关键词:《黑暗的心》 文本空间 地志空间 社会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构成小说的两个重要因素,但长久以来叙事学研究过多关注时间,而忽视了文本中空间隐喻的价值信息。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当属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在这篇真知灼见的论文中,他详尽叙述了小说空间形式的问题,认为现代主义作品的艰深晦涩很大程度上在于作家通过故意割裂时间之链、因果之链,“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篇论文激起了学界对空间叙事研究的热情。W·J·T·米歇尔在《文学中的空间形式——走向一种总体理论》进一步对文学中的空间形式进行了区分,明确概括出了“文学空间的四个类型”。埃里克·雷比肯在《空间形式与情节》中对小说的情节展开了更深入的专题研究,指出情节都既具有历史性,又存在共时性的特点。历史性就是指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而共时性则在同一时间内,多个事件的同步进行。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叙述文本中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型,并强调空间结构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经历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空间转向”的文化事件,空间批评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学者们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到空间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产品,是人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模式。”空间理论的另一位思想先驱米歇尔·福柯则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空间的重要性,重点研究空间与身体、空间与权力、空间与知识的关系,凸显空间性为洞察人类社会的重要维度。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则从文化的视角观照空间,在他看来,空间不是静态的、封闭的系统,不再只是指特定的地理景观或自然场景,而是和文化紧密融合,是表达某种意识形态的隐喻。爱德华·W·苏贾汲取了列斐伏尔、福柯及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洞见,倡导“第三空间”的思考方式,突出人类生活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的“三维辩证法”。综上,空间批评理论向传统批评中的空间概念提出了挑战,进一步张显了空间的文化内涵,给现代小说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文本中的空间不再只指一种狭义的物理空间,不再只是时间的附属品,而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隐喻着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黑暗的心》是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巅峰之作,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该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兼主角马洛深入非洲腹地拯救一个名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然而,康拉德在该小说的叙事手法、空间艺术方面进行了伟大的革新,使看似简单的冒险故事成了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马洛的非洲之行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苦难生活,也鞭笞了“文明传播”掩盖下的殖民主义者的诸多罪行以及人性善与恶的冲突。本文将从形式美学维度的文本空间形式、地志空间叙述中蕴含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社会空间体现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机制这三个维度分析隐喻空间在《黑暗的心》中的叙事功能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形式美学维度的文本空间形式
  莱辛在《阿拉孔》中曾把时间和空间类比为诗和画两门艺术,认为诗歌属于时间艺术,而绘画属于空间艺术。但随着20世纪小说形式空间化的日益突出,现代主义作家表现出了对时间顺序和因果之链的舍弃,对共时性的空间叙事方式的偏爱。为了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界限,营造特殊的空间结构,倾向于创造性的运用并置技巧。这里的并置不只是拘泥于词汇短语、符号意象的并置,还应该广义的包括多重故事、多个叙述者等其他类型的结构并置。
  《黑暗的心》的空间形式首先体现在康拉德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并置处理。小说有两个叙述者,匿名者“我”和马洛。“我”第一个出场,其作用是推出下一位叙述者马洛,刻画出他的性格特征并为他创造了讲故事的机会和交待必要信息,接着马洛便以中心叙事者的身份和主要人物的视角对他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马洛的讲述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包括自己的非洲之行和库尔兹的堕落,而库尔兹的故事又属于马洛故事的核心部分。这样别具一格的“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实现了小说的空间形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故事事件的多个叙事视角,扩大了小说的意义空间,而且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探索本身的复杂性。
  除了多重叙述者并置之外,康拉德还善于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艺术相融合,借助印象主义手法拓展小说的叙述时空。他常把毫不相关的场景和多重叠加的印象呈现到读者面前,让读者一边阅读一边修正对人物事件的初始印象,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和作出正确的判断。小说的印象主义手法集中体现在对库尔兹的刻画上。故事从头至尾,库尔兹都是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谜,只出现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康拉德从未将库尔兹的面貌和性格特点清晰地告知读者,而是像印象派作画那样一点点将其勾勒,空白部分还需要读者靠想象来填补。马洛对库尔兹的最初印象源自会计主任的评价。在会计主任的眼里,库尔兹是一个气度非凡、才华横溢的人。之后每到一处总会听到别人对他的溢美之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天才”、“科学和进步的使者”、“一盏明亮的灯”等。这些话使马洛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见到这个“伟大”的人物,然而其他人的介绍,非但没有使这一人物愈显清晰,反而增添了神秘感。这时要想知道库尔兹其人,马洛只能依靠自己的认识去修正之前的片面印象,从而做出最终判断。康拉德对库尔兹的印象式勾勒使小说的线性逻辑发展线索被打破,事件的时间维度被消解,成功地构建了其特有的故事空间性。
  二 地志空间叙述中蕴含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将叙事的空间看做一个整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叙事中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地志空间,既包括物理空间,也包括梦境形式的空间;第二层次是包括共时和历时两种关系的时空体空间;最后一个层次是文本空间。在这三个层次里,地志学空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文本虽然能书写地志空间,“但文本的每一个单元,无论是叙述的、对话的甚至是论述的,都可以有助于地志空间的构建”。   在《黑暗的心》中,康拉德通过对并置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凸显地志空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该差异体现的深刻象征意义,暴露出西方殖民者浓厚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小说的背景虽然设置在非洲,但一开始作者却采用倒叙手法,巧妙地把小说的时空转移到泰晤士河,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泰晤士河岸的壮丽景色。“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在我们面前铺开,俨然是一条茫茫海途的开端。远处水面上,大海和青天融成一体。”就在一条停泊于泰晤士河的入海口的船上,第一叙事者“我”和一群百般无聊的船员甲板上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聆听马洛的非洲冒险经历。从马洛栩栩如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非洲明显带有二重性,它因远离文明的中心而显得神秘莫测,也因远离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而贫困落后。随着叙述的层层深入,一个野蛮、破败、混乱、腐败的非洲形象跃然纸上。刚果河在康拉德的笔下同泰晤士河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浑浊、丑陋、毫无生气,它不是文明的发源地,相反它暗藏危机,恐怖险恶,甚至吞噬人类的生命。小说地志空间“欧洲——非洲——欧洲”的改变,隐喻着“文明——野蛮——文明”的转换,在这种地志空间的对立中,读者看到的是文明与野蛮的短兵相接,西方殖民者把非洲看成自身的对立面,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他者形象。因此,地志空间的并置和对比暗示了西方殖民者浓厚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
  三 社会空间体现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机制
  社会空间隐射小说空间的社会和文化属性,构建了小说空间的重要部分。列斐伏尔把空间和商品类比,认为空间是人类带着政治目的刻意生产出来的,它一方面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反映社会。福柯也持类似的观点,强调空间的社会功能,文本中的空间潜藏着权利、宗教、历史,身份等多重信息。《黑暗的心》中的社会空间则突出表现为欧洲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压迫和歧视。
  在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思想猖獗的非洲地区,白人的优越性和黑人的低劣性的观念深深植根在白人的意识形态中。马洛踏上非洲这片土地,以一种居高临下、充满歧视的姿态审视这里的黑人。“好多人,主要是黑人,赤条条的,像蚂蚁一样四处移动。”康拉德没有完整描绘非洲黑人的外貌和形象,只着墨于其身体的某些部位,旨在暗示在西方殖民者眼中黑人是微不足道的他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是“食人野兽”,是“原始”和“野蛮”的代名词。对他们的妖魔化处理突显马洛为代表的西方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殖民意识。与之相反,欧洲人都被刻画成正面形象,他们洋溢着人类理性的光辉、道德完美、诚实体面。当马洛第一次遇到公司的白人会计主任时,突然眼前一亮,对他肃然起敬。“我尊重眼前这个人,我尊重他的高领子、大袖口、梳的发光的头发。”小说中蕴含不平等关系的社会空间暴露出生活在西方话语中的康拉德受到白人中心论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意识。
  四 结语
  小说既有时间的维度,又有空间的维度,“任何叙事都不可能完全取消空间寻求纯时间的存在,空间至少为叙事提供情节发展的境域、依托或铺垫”。本文从文本的空间形式、地志空间及社会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黑暗的心》的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康拉德一方面通过对并置和印象主义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构建了复杂的空间结构,拓展了小说时空的同时性,也拓宽了读者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他突出地志空间的转换和空间背后的社会文化属性,在控诉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揭露殖民主义者残暴、贪婪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其种族的优越感和殖民主义意识。
  注: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278);2013年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XJ201313)。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弗兰克,秦林芳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 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4] 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5] 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Poetics Today,1984(5).
  [6] 约瑟夫·康拉德,薛诗绮、智量译:《黑暗的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 刘奕、李小洁:《论空间叙事的兴起和发展》,《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4期。
  (何柳,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壮族和英国民族民歌在爱情主题上都存在超越时空的『共同想象』这使得二者的比较研究有了可比性但是双方在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这种『共同想象』必然是同中有异以认知诗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分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文学规律在民俗学和译介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认知模型可比性认知模型建构原则应用价值  中国壮族民歌和英国民歌分别是中国壮族典籍和英国诗歌发展的杰出成
期刊
摘要侗族琵琶歌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族琵琶歌乐师不断进行着调整和选择,给民间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分析侗族琵琶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发展现状,思考民间音乐及“乐人”在当下新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民间音乐现代性保护  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泱泱大国厚重的
期刊
摘要玄妙语言是正确解读印论的难点印论具有后起性其玄妙语言的生成既是在古代文论书论画论中玄妙语言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文论书论画论中玄妙语言的延续印论中的玄妙语言起步晚而终结早在明朝出现高峰之后很快衰落  关键词印论玄妙玄妙语言  一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起源较晚,早出的文论、书论、画论中的玄妙语言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印论玄妙语言的生成,印论中的玄妙语言是文论、书论、画论中的玄妙语言的延
期刊
摘要景观雕塑是城市标志和象征载体,成为城市展现独特风格的一张名片。景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并与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旅游景区等因素紧密相连。在鄱阳湖经济区发展进程中,应当从规划和布局上统筹安排,注意发掘能够表现城镇特色的雕塑题材,使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鄱阳湖景观雕塑形态星子县  一景观雕塑的艺术形态及其特点  景观雕塑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茶叶包装存在的问题,从图案运用、色彩定位、字体设计、造型与材料运用等方面,提出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包装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贵州茶叶品牌,推动贵州茶业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贵州茶叶包装设计民族艺术  贵州茶叶又称“黔茶”,黔茶是贵州特色旅游商品之一,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省份,不同的民族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在贵州,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原生态
期刊
绪论  白先勇先生是台湾著名小说家,以其《台北人》《纽约客》等一系列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各界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他作品中渗透出的浓浓乡愁,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白先勇的《台北人》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书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的小说始终以“怀”和“愁”作为两条主线。“愁”既有“背负民族分裂的小乡愁”又有“背负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矛盾相冲突的大乡愁”,他抓住一个细节向人
期刊
摘要 弗兰克·麦考特的小说常被归类为成长小说,但其故事中对孤独、焦虑、死亡有大量描写。本文从这三方面入手,依托荒诞小说的理论架构,分析麦考特小说的荒诞主题,试图为作品诠释提出新视角。  关键词:弗兰克·麦考特小说 荒诞主题  普利策文学奖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自传三部曲《安琪拉的灰烬》(下文简称《安》)、《就是这儿》(下文简称《就》)、《教书匠》,分别讲述作家从一个爱尔兰无知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期刊
摘要 作为越战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蒂姆·奥布莱恩的著作颇丰,他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对真实和虚构的模糊以及对越战士兵心路历程的探究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从后殖民批评的视域出发,我们得以从新的角度解读美国士兵的英雄形象,发现作品中隐藏的殖民意识,进而揭示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最终使大家认识到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权文化侵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越战小说 后殖民主义批评 英雄幻象
期刊
摘要 詹姆斯·沃勒小说《廊桥遗梦》中因“桥”开始的爱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那孤独远游客的形象,也深深留在了读者的心里。这是作者在社会的诸多压抑下,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塑造出的一个人物。他外在的形象,西部牛仔的内涵,逆反归真的性格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找回人类最纯真、最美好的部分。  关键词:《廊桥遗梦》 罗伯特·金凯 叛逆灵魂 解读  美国作家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
期刊
摘要 学界对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发表过俄文版的作品《魔法师》。该作品在情节、人物创作方面与《洛丽塔》有相似之处,又区别很大。本文拟从作家在两部作品中的写作特点,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创作手法等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对两部作品更深刻的理解,窥探纳博科夫文学世界中的一景。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魔法师》  美国俄裔作家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