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从如何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关键词:数学;学习;交流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应用题该用乘除法或加减法?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如果有这三个数量,我们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数量,就用加减法。”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我拍手叫好,直叫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谁知,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不能用加减法,只能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精神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同时又教育学生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人与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轉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1)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2)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后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念,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这一转变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开放性的主体地位(如图)。(教学模式发展)
(学生角色变化)
2.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课前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从阅读中感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领会所学的知识,质疑问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如,教学应用题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题目,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解答完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次题目,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善思敢问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简单流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探索发现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圆柱体变长方体后,体积有没有变?(2)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和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发现规律,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能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展现这种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时,不指名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代表一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指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量周长与直径,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引导同组学生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进行校对时,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别人的解题方法相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过程。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2]丁秋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园,2012(1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数学;学习;交流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应用题该用乘除法或加减法?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如果有这三个数量,我们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数量,就用加减法。”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我拍手叫好,直叫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谁知,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不能用加减法,只能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精神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同时又教育学生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人与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轉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1)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2)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后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念,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这一转变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开放性的主体地位(如图)。(教学模式发展)
(学生角色变化)
2.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课前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从阅读中感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领会所学的知识,质疑问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如,教学应用题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题目,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解答完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次题目,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善思敢问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简单流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探索发现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圆柱体变长方体后,体积有没有变?(2)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和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发现规律,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能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展现这种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时,不指名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代表一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指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量周长与直径,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引导同组学生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进行校对时,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别人的解题方法相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过程。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2]丁秋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园,2012(1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