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使人类自身获得解放。作为育人手段之一的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光靠习文(学习语文知识),即使能达到,也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习文与明理(懂得课文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尚美(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习文、明理、尚美亦然。粗看上去,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要占用时间,会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其实不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理,可以坚定学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信念,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可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为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而要明理必须先习文,习好了文才能更明理;要创造美必须先明理,只有先明理,才能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才能更好地创造美。一个学生,在习文明理的基础上去追求美、创造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知识不能学好呢?反过来,一个学生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道理去指导生活实践,不去追求美、创造美,又从何得到方向保证与前进动力呢?又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呢?所以,应当看到习文、明理、尚美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三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以载道”是一贯的传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彩、美)”是为文的要求。这些,说的就是文道美三者的统一。事实也是这样,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道美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它们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画幅,提供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表现了人类对假丑恶的扬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形象画幅的:《硕鼠》表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奴隶们的反抗;《捕蛇者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猛于虎”的罪恶;《祝福》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现实;《包身工》写出了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沉重的压迫;而《分马》《龙须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则分别写出了新社会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财产、告别了过去的污秽与苦难、沐浴着党的光辉的事实。
又如,提供人类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内涵;《崇高的理想》论述了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还有诸如,反对“臆断有无”的《石钟山记》、寓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扁鹊见蔡桓公》、反映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与转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以上这些文章,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实,所有选进教材的文章,其自身都是文道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只要对这种客观存在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在教学中努力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将习文、明理、尚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依托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时间、地点、学生心境等的变化,决定了执教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在教学《包身工》这篇课文时,适逢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学校生活条件艰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不少学生由于过不了生活关而情绪十分低落,既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身体健康。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抓住数量词教学,要求学生动笔计算每个包身工所占的住房面积,使学生从数量上认识包身工悲惨的命运。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对产生包身工制度的社会的仇恨,又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中,从而坚定了社会主义好的信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加深了对数量词在表达中的作用的认识。由于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其实也写出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坚信包身工制度必定灭亡),学生一般较难从内容上发现它的“美”。因此,就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在顺叙中穿插相关的内容),仔细体会文章的形式美(完美的结构对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介绍作者写《包身工》的经过,来表现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突出作者的奉献精神,以此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结合起来,只是注意挖掘了教材中固有的东西,并不是刻意追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习文、明理、尚美亦然。粗看上去,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要占用时间,会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其实不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理,可以坚定学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信念,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可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为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而要明理必须先习文,习好了文才能更明理;要创造美必须先明理,只有先明理,才能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才能更好地创造美。一个学生,在习文明理的基础上去追求美、创造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知识不能学好呢?反过来,一个学生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道理去指导生活实践,不去追求美、创造美,又从何得到方向保证与前进动力呢?又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呢?所以,应当看到习文、明理、尚美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三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以载道”是一贯的传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彩、美)”是为文的要求。这些,说的就是文道美三者的统一。事实也是这样,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道美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它们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画幅,提供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表现了人类对假丑恶的扬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形象画幅的:《硕鼠》表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奴隶们的反抗;《捕蛇者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猛于虎”的罪恶;《祝福》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现实;《包身工》写出了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沉重的压迫;而《分马》《龙须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则分别写出了新社会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财产、告别了过去的污秽与苦难、沐浴着党的光辉的事实。
又如,提供人类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内涵;《崇高的理想》论述了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还有诸如,反对“臆断有无”的《石钟山记》、寓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扁鹊见蔡桓公》、反映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与转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以上这些文章,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实,所有选进教材的文章,其自身都是文道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只要对这种客观存在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在教学中努力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将习文、明理、尚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依托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时间、地点、学生心境等的变化,决定了执教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在教学《包身工》这篇课文时,适逢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学校生活条件艰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不少学生由于过不了生活关而情绪十分低落,既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身体健康。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抓住数量词教学,要求学生动笔计算每个包身工所占的住房面积,使学生从数量上认识包身工悲惨的命运。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对产生包身工制度的社会的仇恨,又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中,从而坚定了社会主义好的信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加深了对数量词在表达中的作用的认识。由于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其实也写出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坚信包身工制度必定灭亡),学生一般较难从内容上发现它的“美”。因此,就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在顺叙中穿插相关的内容),仔细体会文章的形式美(完美的结构对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介绍作者写《包身工》的经过,来表现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突出作者的奉献精神,以此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结合起来,只是注意挖掘了教材中固有的东西,并不是刻意追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