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明理·尚美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使人类自身获得解放。作为育人手段之一的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光靠习文(学习语文知识),即使能达到,也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习文与明理(懂得课文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尚美(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习文、明理、尚美亦然。粗看上去,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要占用时间,会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其实不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理,可以坚定学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信念,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可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为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而要明理必须先习文,习好了文才能更明理;要创造美必须先明理,只有先明理,才能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才能更好地创造美。一个学生,在习文明理的基础上去追求美、创造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知识不能学好呢?反过来,一个学生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道理去指导生活实践,不去追求美、创造美,又从何得到方向保证与前进动力呢?又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呢?所以,应当看到习文、明理、尚美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三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以载道”是一贯的传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彩、美)”是为文的要求。这些,说的就是文道美三者的统一。事实也是这样,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道美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它们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画幅,提供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表现了人类对假丑恶的扬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形象画幅的:《硕鼠》表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奴隶们的反抗;《捕蛇者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猛于虎”的罪恶;《祝福》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现实;《包身工》写出了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沉重的压迫;而《分马》《龙须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则分别写出了新社会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财产、告别了过去的污秽与苦难、沐浴着党的光辉的事实。
  又如,提供人类理性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内涵;《崇高的理想》论述了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还有诸如,反对“臆断有无”的《石钟山记》、寓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扁鹊见蔡桓公》、反映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与转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以上这些文章,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实,所有选进教材的文章,其自身都是文道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只要对这种客观存在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在教学中努力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将习文、明理、尚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依托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时间、地点、学生心境等的变化,决定了执教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在教学《包身工》这篇课文时,适逢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学校生活条件艰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不少学生由于过不了生活关而情绪十分低落,既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身体健康。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抓住数量词教学,要求学生动笔计算每个包身工所占的住房面积,使学生从数量上认识包身工悲惨的命运。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对产生包身工制度的社会的仇恨,又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中,从而坚定了社会主义好的信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加深了对数量词在表达中的作用的认识。由于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其实也写出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坚信包身工制度必定灭亡),学生一般较难从内容上发现它的“美”。因此,就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在顺叙中穿插相关的内容),仔细体会文章的形式美(完美的结构对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介绍作者写《包身工》的经过,来表现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突出作者的奉献精神,以此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将习文、明理、尚美结合起来,只是注意挖掘了教材中固有的东西,并不是刻意追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其他文献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在小园里栽了几株果树,矮的是樱桃,高的是秋果树。北方的春天特别荒凉,可在每年五月初至之时,小园里却弥漫着浓郁的香气,小园变成了一片花海。淡粉和粉红色的花簇拥得枝头饱满莹润,偶有风过,些许花瓣簌簌地飘飞着。枝头有蜂蝶在蹁跹,有一种诗意的美。我和小妹在树下流连,久久不愿离开。  我醉心于这花开,因为花开了,土路便不再难走了——冬天过去了,盲舅就要来了。  平时,村路上响着一串串清脆的
期刊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组词《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词记叙了词人在久旱逢雨后,于“谢雨”道上与民同乐的情景,曾入选初中课本的这一首是这一系列乡游活动的一组镜头(另有名篇《喜雨亭记》)。  苏轼为官是深为民众爱戴的。  在这久旱逢雨的喜庆日子里,他喜情难抑,踏出徐州衙门,往东郊二十里的石潭参加谢雨祭神。大雨
期刊
一、“五步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了,广大一线教师及其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验之实践,富有成效。然而,笔者听了大量的教研课、随堂课之后发现,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走了两个极端。一是“设问”式讲课,“点将”法提问。这是保守派的做法,教师按照教案讲课,独唱独舞,完成任务;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启而不发,昏昏欲睡。二是百花
期刊
一度春风一岁至,渐行渐近的中考似乎又近在咫尺。在语文考试中没有哪一位考生不关注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然而中考毕竟是一次人生选择的竞争,大家都想得高分,甚至满分。“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阅卷老师?我又拿什么去感动你,阅卷老师?”广大考生的个中滋味,可感可叹,可见一斑。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对此更是深有感触,确实考场作文不是平常练笔,必须有独到之处、可圈可点之处。笔者以为这也并非难事,广大考生更不必
期刊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贯性,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提高衔接意识,积极做好衔接教学。这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过渡,也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完成,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摹音艺术,就是运用拟声词或其他手段,来表现人的音容、物的声貌。  古代文人创作,不仅重视诗文的音韵美,而且功于摹声的艺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专篇论述“声律”,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飞沈”就是字调的抑扬,“双叠”就是双声叠韵,并指出飞扬的字调和沉抑的字调,要像“辘轳交往”似地交互错杂地使用,以便寻求一种音韵美。刘勰还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
期刊
1998年,在富顺瓦市区一个偏僻的乡中任教,由于条件艰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科教学质量在全区都很难进入前二分之一名。初二1班在初一学年末统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全区后三名,数学排最后名不说,比倒数第二名还少了15分多,班主任一气之下不干了。当时作为学校的基层工会主席,好话说尽,没人愿接这个班。没办法,只好自己披挂上阵,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其他科任教师都是平行班,自然对比
期刊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十五载,虽然自己已是桃李满天下,但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语文教学是枯燥的。慢慢地,这种感受像一座大山,压得自己无法呼吸。2009年,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杜郎口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把小组教学带回了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从此,语文教学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注入了新的活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质量不断提升。感觉自己真的从枯燥的生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且中考作文的分数更是在语文整个试卷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让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苦下功夫。但学生面对作文却有害怕畏惧的心理,一上作文课就皱起眉头,叹息着“作文难,难作文呀”。所以这就更增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也使作文教学死气沉沉,结果弄得老师累,学生也累,而且效果也不尽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