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好模仿的特点,以及习作“支架”“致用”等理论的内涵,习作选材及教学应走精准之路。习作课堂应凝聚教师的心力。习作选材要文质兼美,内容宜契合习作的核心目标;选材教学要凸显听众意识,要聚焦核心目标,挖掘出素材的表达功能,凸显出素材的“试听”价值。
[关键词]习作选材;精准;文质兼美;听众意识;聚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4-0079-02
时下,童话作文、“支架式”习作的理论及实践正深刻影响着一线教师。不管怎样的习作教学,都是为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格发展而服务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讲,习作教学应基于儿童现有的阶段性特点,做到有经验、有意思、有过程。笔者认为,不管习作教学经历怎样的过程,有一点是共同存在的,那就是习作教学应有必要的材料。事实上,素材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习作课堂却存在着轻视已有素材、漠视身边优秀素材、浅层化学习选材、盲目化使用选材等低效现象。笔者认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找到准确的素材,并进行精准教学。
一、选材本身要文质兼美
选择一篇恰到好处的文章或者是片断作为全体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范文,确属不易。其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编写,也可以是根据名句片断进行改写。不管怎样,必须让选材本身既有丰富的表达元素,具备借鉴与模仿的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画面感和相似的表现主题,从而生成“适切”的学习状态。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七时,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经历了从自创选材到截取选材再到改写选材的过程。
选材一的表现元素欠缺,表达主题跟本次习作主题相差较远;选材二是节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片断,主题相似,表达元素丰盈却很难让学生掌握,毕竟这是人教版七年级的课文;选材三是根据选材二改写的,通过删减和重新组合句子,让动作、神情、心理描写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被学生借鉴和领会。从选材一到选材三,不断地朝着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方向前行。
二、选材内容宜契合习作核心目标
在明确习作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习作素材要反复修改,精挑细选,使之能够发挥模仿和学习的价值,能够为习作的重难点进行精准服务,具备“习作支架”的功能。
(一)表达元素需全面
选材内容表达元素包括对主人公的动作、心理、言语、表情等的细节描写,也包括拟人、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教师应根据特定的习作需求,选择具有特定表达元素的材料来作为习作范例进行教学。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写话》的选材片断的表达元素就应具备主人公的心理、动作、言语等细节描写。
(二)主题内容有联系
选材的精准性不是指简单地找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进行研学,而是需要在表述主题上具有相似性、在故事发展情节上具有一定的类比性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有条理地阅读就能摘到“果实”。如本次习作的主人公是一对家燕,而选材里的主人公却是麻雀母子,表现的主题都是“爱”。这样就能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模仿和借鉴。
教学中,笔者首先否定了整篇文章作为习作选材大而全的做法,然后去寻找具有相似性的习作资源。笔者首先尝试着进行自我构思,选取了农村生活的一幕:农家一头小牛犊失而复得的场景。但只是把事情的前后经历写出来,还无法凸显文字所生成的质朴的画面感。于是,笔者又找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将其中的一段老麻雀飞扑下来拯救小麻雀的片断作为最终的“蓝本”,并对其中的部分词语进行适当的修改,最终成为全体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习作范本。
三、选材教学要凸显听众意识
“将写作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中,重视话题、读者、目的等真实交际语境的构建,有可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内在机制。习作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由此推断,习作教学课堂也应有明确的听众意识。听众意识,即执教者心中不仅有教材、有学生,还要有听课教师。执教者要以听课教师的高期待为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从而产生听众意识的高期待值。听众意识可以催发执教者的教学热情,唤醒执教者心中潜藏的教学能力。
笔者一开始为学生写了一篇完整的文章,总计326个字,作为习作的范例。笔者计划在课堂上人手发一份范例,集中课堂教学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对素材进行集体学习和修改。后来修改后,将整篇文章进行大力删减和压缩,紧扣目标,保留能帮助学生开展核心训练的一段话,共计127个字。从呈现到模仿练习耗时10分钟。结果,大部分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都能够写出包含众多细节的一段话来。
示范课是执教者、教材、学生、听课教师四位一体的整体学习链。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直观的展示,听课教师则是学习者、批判者和研究者。按照一开始的教学计划,将整篇文章打印,一人一份,师生就这篇文章从词语、句子、结构、修辞等角度来展开学习。但是如此教学的背后是脱离学情的。学生会因模糊的学习要求而茫然不知所措,因范文篇幅长、针对性弱而产生思路模糊和训练浅尝辄止的高耗低效现象。
试想,这样的教学状态,将没有多少价值展现,也会降低听众的期待值。于是,我们秉着为听课教师呈现更优质的课堂教学的心态,对学习材料及其设计过程进行了删除、修改和精心设计,最终获得了“课堂有深度”的评价。
四、选材教学要聚焦核心目标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能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发挥想象,并借助选材范文从动作、心理、外形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回顾笔者原先的计划:将整篇文章呈现给学生进行集体观摩,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麻雀的动作、表情、心理;然后再读读,还有哪些语句写得不够妥帖,该怎么改。这样的教学计划,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想起来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无关文本太多
本次习作的重点、难点就是能够观察图画,生动地写出小燕子面对情况突变时的动作、心理、翅膀等变化的细节。教师呈现的材料也有这方面的描写,但是出现了与之无关的其他文字信息。这些段落的组织并不属于核心目标的范畴,也不属于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习作展示时,学生也依然要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显然会吸引学生的部分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对关键段落的聚焦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有效时间被耗费
示范课,执教者必须严格把控时间,各项训练任务要能合理分配时间。如何把短暂、宝贵的时间用到刀刃上,就需要统筹兼顾,重点把握,将有效的时间用在核心训练上。而对一整篇文章的学习,必然要在能突破重难点的材料上消耗大量的学习时间,若再加上课堂上一些突发的变化,可能就会产生囫囵吞枣的高耗低效的情况:目标淡化、训练不足、尾大不掉。
鉴于此,我们把习作选材压缩为一段话,这段话聚焦于习作核心能力的训练。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小燕子的动作、外形、心理等细节;然后,采取恰当的引导语,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它是一只老麻雀,请你读读看,作者怎么写麻雀的动作、心理、翅膀的變化的?”笔者顺势呈现出经过改写的文字,依据动作、表情、心理的顺序一一指导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在选材的过程中,执教者心中应有听众意识,应对作文材料进行取舍、改写,使之具备突破难点、助力核心目标实现的价值;同时,还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引导语,让新的选材能够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习作选材;精准;文质兼美;听众意识;聚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4-0079-02
时下,童话作文、“支架式”习作的理论及实践正深刻影响着一线教师。不管怎样的习作教学,都是为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格发展而服务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讲,习作教学应基于儿童现有的阶段性特点,做到有经验、有意思、有过程。笔者认为,不管习作教学经历怎样的过程,有一点是共同存在的,那就是习作教学应有必要的材料。事实上,素材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习作课堂却存在着轻视已有素材、漠视身边优秀素材、浅层化学习选材、盲目化使用选材等低效现象。笔者认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找到准确的素材,并进行精准教学。
一、选材本身要文质兼美
选择一篇恰到好处的文章或者是片断作为全体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范文,确属不易。其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编写,也可以是根据名句片断进行改写。不管怎样,必须让选材本身既有丰富的表达元素,具备借鉴与模仿的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画面感和相似的表现主题,从而生成“适切”的学习状态。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七时,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经历了从自创选材到截取选材再到改写选材的过程。
选材一的表现元素欠缺,表达主题跟本次习作主题相差较远;选材二是节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片断,主题相似,表达元素丰盈却很难让学生掌握,毕竟这是人教版七年级的课文;选材三是根据选材二改写的,通过删减和重新组合句子,让动作、神情、心理描写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被学生借鉴和领会。从选材一到选材三,不断地朝着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方向前行。
二、选材内容宜契合习作核心目标
在明确习作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习作素材要反复修改,精挑细选,使之能够发挥模仿和学习的价值,能够为习作的重难点进行精准服务,具备“习作支架”的功能。
(一)表达元素需全面
选材内容表达元素包括对主人公的动作、心理、言语、表情等的细节描写,也包括拟人、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教师应根据特定的习作需求,选择具有特定表达元素的材料来作为习作范例进行教学。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写话》的选材片断的表达元素就应具备主人公的心理、动作、言语等细节描写。
(二)主题内容有联系
选材的精准性不是指简单地找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进行研学,而是需要在表述主题上具有相似性、在故事发展情节上具有一定的类比性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有条理地阅读就能摘到“果实”。如本次习作的主人公是一对家燕,而选材里的主人公却是麻雀母子,表现的主题都是“爱”。这样就能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模仿和借鉴。
教学中,笔者首先否定了整篇文章作为习作选材大而全的做法,然后去寻找具有相似性的习作资源。笔者首先尝试着进行自我构思,选取了农村生活的一幕:农家一头小牛犊失而复得的场景。但只是把事情的前后经历写出来,还无法凸显文字所生成的质朴的画面感。于是,笔者又找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将其中的一段老麻雀飞扑下来拯救小麻雀的片断作为最终的“蓝本”,并对其中的部分词语进行适当的修改,最终成为全体学生学习和借鉴的习作范本。
三、选材教学要凸显听众意识
“将写作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中,重视话题、读者、目的等真实交际语境的构建,有可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内在机制。习作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由此推断,习作教学课堂也应有明确的听众意识。听众意识,即执教者心中不仅有教材、有学生,还要有听课教师。执教者要以听课教师的高期待为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从而产生听众意识的高期待值。听众意识可以催发执教者的教学热情,唤醒执教者心中潜藏的教学能力。
笔者一开始为学生写了一篇完整的文章,总计326个字,作为习作的范例。笔者计划在课堂上人手发一份范例,集中课堂教学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对素材进行集体学习和修改。后来修改后,将整篇文章进行大力删减和压缩,紧扣目标,保留能帮助学生开展核心训练的一段话,共计127个字。从呈现到模仿练习耗时10分钟。结果,大部分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都能够写出包含众多细节的一段话来。
示范课是执教者、教材、学生、听课教师四位一体的整体学习链。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直观的展示,听课教师则是学习者、批判者和研究者。按照一开始的教学计划,将整篇文章打印,一人一份,师生就这篇文章从词语、句子、结构、修辞等角度来展开学习。但是如此教学的背后是脱离学情的。学生会因模糊的学习要求而茫然不知所措,因范文篇幅长、针对性弱而产生思路模糊和训练浅尝辄止的高耗低效现象。
试想,这样的教学状态,将没有多少价值展现,也会降低听众的期待值。于是,我们秉着为听课教师呈现更优质的课堂教学的心态,对学习材料及其设计过程进行了删除、修改和精心设计,最终获得了“课堂有深度”的评价。
四、选材教学要聚焦核心目标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能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发挥想象,并借助选材范文从动作、心理、外形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回顾笔者原先的计划:将整篇文章呈现给学生进行集体观摩,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麻雀的动作、表情、心理;然后再读读,还有哪些语句写得不够妥帖,该怎么改。这样的教学计划,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想起来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无关文本太多
本次习作的重点、难点就是能够观察图画,生动地写出小燕子面对情况突变时的动作、心理、翅膀等变化的细节。教师呈现的材料也有这方面的描写,但是出现了与之无关的其他文字信息。这些段落的组织并不属于核心目标的范畴,也不属于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习作展示时,学生也依然要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显然会吸引学生的部分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对关键段落的聚焦程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有效时间被耗费
示范课,执教者必须严格把控时间,各项训练任务要能合理分配时间。如何把短暂、宝贵的时间用到刀刃上,就需要统筹兼顾,重点把握,将有效的时间用在核心训练上。而对一整篇文章的学习,必然要在能突破重难点的材料上消耗大量的学习时间,若再加上课堂上一些突发的变化,可能就会产生囫囵吞枣的高耗低效的情况:目标淡化、训练不足、尾大不掉。
鉴于此,我们把习作选材压缩为一段话,这段话聚焦于习作核心能力的训练。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小燕子的动作、外形、心理等细节;然后,采取恰当的引导语,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它是一只老麻雀,请你读读看,作者怎么写麻雀的动作、心理、翅膀的變化的?”笔者顺势呈现出经过改写的文字,依据动作、表情、心理的顺序一一指导学生学习。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在选材的过程中,执教者心中应有听众意识,应对作文材料进行取舍、改写,使之具备突破难点、助力核心目标实现的价值;同时,还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引导语,让新的选材能够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