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艺术品,泛指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产生的各类艺术品,主要涉及书画、瓷器、钱币(主要是银币)、玉器、珠宝等。当代艺术品,则涵盖上世纪初至当今的时间段。在过去,民国及当代艺术品一直都是收藏界的冷门,近来却有逐年升温的趋势。
表面现象:身价普涨
第一,“袁大头”(刻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千元难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袁大头”从年初的300元一枚普遍飙升至600元以上,身价翻了一倍。民国八年版的甚至可卖到1000元-1200元,而且很难买到,导致一些店家“只收不卖”。
第二,民国瓷器(指从1911年-1949年期间烧制的各类瓷器)成拍卖会主角。从前不为人青睐的民国瓷器,现已成为众多古陶瓷玩家的“新宠”,一些精品瓷器交易价格甚至超过不少明清瓷器。近两三年间,民国瓷器的多数品种身价普涨近10倍,并在各大拍卖会上唱起了主角。
第三,精品收藏方兴未艾。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正从收藏者的藏品单中抹去,代之以名不见经传但作品艺术价值较高的民国书画艺术家。“(民国)书画涨价是迟早的事”成为众多藏家的共识。
第四,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忐忑”。一方面拍价屡创新高,一方面流拍事件频发,使得近年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令人捉摸不透。
背后原因:“特殊”时期的价值发现
第一,国际银价推动国内银币市场。据武汉某艺术品交易市场负责人介绍,白银价格的飙升、通胀的压力、房市被打压后资金寻找出路等三个因素中,国际银价的变动是促使国内银币价格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以“袁大头”为代表的民国时期的银币,至今也有近百年历史,致使收藏价值增加。
第二,转型期为投资升值做好铺垫。据北京某知名书画藏家介绍,民国是“艺术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重要时期,艺术家放弃旧有“文人画”只观赏、不出售的观念,几乎所有书画家均订有“润例”(收费标准),价格也有明显的中高低端区分。这一趋势的直接后果,就是催生出一大批具有艺术水准同时兼顾市场需求的创作群体,同时还孕育了像当时上海书画市场这样比较专业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第三,“首批”大师作品升值空间大。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以及后来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家,其作品的高产期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多数集中在民国时期,其瓷器作品收藏价值近年来因受到重视而不断增加。
第四,当代艺术品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当代艺术品特别是书画作品屡创拍卖价新高的同时,也经常出现流拍的现象。据拍卖行业人士介绍,这是由于艺术品需要有一定市场检验时间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认定还需要“假以时日”。
前景预测:整体利好,个别品种水分大
首先,银币(这里特指“袁大头”)市场复杂。业内人士透露,“袁大头”过去价格基本上是合理的,因为银币本身的重量就可以折换成几乎相当的银价。但与当前银价相比,近两倍的溢价就难免有炒作的嫌疑。此外,投资“袁大头”还有两个风险,其一是赝品充斥市场,其二是尚未受到“礼品市场的支撑”
其次,书画市场潜力大。从过去的名家作品受热捧,到如今更加关注精品,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也正趋理性。此外,以1949年为分野,大批出国艺术家及流出作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所关注,随着发掘的深入,收藏及投资价值也将更加显现。
第三,瓷器市场还应从“名”字入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管收藏还是投资,还应该从“名家、名作、名窑、知名流派、知名事件”入手,尽量不过分深入偏冷领域。同时他还提醒说,受价格升温影响,市场上的民国瓷器赝品“非常多”。
民国及当代艺术品
紫砂,是中国陶瓷的制作材料之一,盛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一带。紫砂艺术品的制作据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过去,它一直都属于“小众”收藏门类,近年来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藏品及投资门类。
表面现象:“一两紫砂十两金”
第一,“紫砂风波”后价格不降反升。2010年的“紫砂风波”,并未对紫砂艺术品收藏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三年涨十倍”、“一两紫砂十两金”的身价倍增现象。在拍卖市场,少量紫砂艺术品甚至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成为灸手可热的“新宠”。进入2011年,在青岛,按一年期计算,市面上普通的紫砂壶价格涨幅40%左右,而中高端的紫砂壶作品则远远高于这个涨幅,“最差的紫砂泥制成的模具壶都得一百多元。”
第二,高档紫砂泥料成稀缺资源。自从2005年宜兴政府颁布“紫砂矿禁采令”(已于2010年解禁)以来,用来制作紫砂艺术品的紫砂泥原材料、尤其是中高端材料成了稀缺资源。由于原材料越来越短缺,其价格也在不断飙升。以前几千元一吨的高端材料,目前市面价格达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背后原因:人为炒作是主要推手
第一,成本上涨。按照宜兴当地销售泥料的习惯,紫砂泥按捆计算(一捆为30斤)。业内人士透露,在过去的三四年间,普通紫砂泥从每捆一两百元涨到现在的两三百元,高档泥料则普遍翻了五六倍,甚至更高。
第二,工艺师职称不同,艺术品价格也不同。在紫砂制作行业,工艺师的职称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职称升一级,“作品身价至少要翻一两番”。
第三,新兴富裕阶层的热捧。如同国外奢侈品品牌一样,紫砂艺术品近来也成为新兴富裕阶层的藏品“宠儿”。受其影响,紫砂艺术品产生大众化消费的趋势而被更广泛的阶层所关注。
第四,人为炒作。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收藏者认为,目前紫砂艺术品的价格有“虚高”成分,“价格与价值严重偏差”,其主要原因跟“热钱”炒作不无关系。从种种迹象分析,这可能比其他因素对于紫砂艺术品的“升值”作用更直接。
前景预测:价值收藏高于价格投资
首先,“重收藏轻投资”,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据收藏界人士透露,紫砂艺术品的投资圈并没有因为其身价增加而有所扩大,“真正在做投资的也是‘小众’人群”,因此不能跟邮票、钱币等规模大而成熟的交易市场相提并论。因为不属于大众投资品,价格变动不会是经常性的。如果短时期内价格变动过于剧烈,就要当心可能有人炒作。
其次,网络流通提升周转率。青岛某收藏界知名人士介绍,紫砂艺术品涨价过快与网络交易平台的逐步完善关系很大。“因为流通性更高,交易便利,转手快,价格自然会在流通中水涨船高。”但他也指出,升高的只是价格,而非价值。
表面现象:身价普涨
第一,“袁大头”(刻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千元难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袁大头”从年初的300元一枚普遍飙升至600元以上,身价翻了一倍。民国八年版的甚至可卖到1000元-1200元,而且很难买到,导致一些店家“只收不卖”。
第二,民国瓷器(指从1911年-1949年期间烧制的各类瓷器)成拍卖会主角。从前不为人青睐的民国瓷器,现已成为众多古陶瓷玩家的“新宠”,一些精品瓷器交易价格甚至超过不少明清瓷器。近两三年间,民国瓷器的多数品种身价普涨近10倍,并在各大拍卖会上唱起了主角。
第三,精品收藏方兴未艾。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正从收藏者的藏品单中抹去,代之以名不见经传但作品艺术价值较高的民国书画艺术家。“(民国)书画涨价是迟早的事”成为众多藏家的共识。
第四,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忐忑”。一方面拍价屡创新高,一方面流拍事件频发,使得近年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令人捉摸不透。
背后原因:“特殊”时期的价值发现
第一,国际银价推动国内银币市场。据武汉某艺术品交易市场负责人介绍,白银价格的飙升、通胀的压力、房市被打压后资金寻找出路等三个因素中,国际银价的变动是促使国内银币价格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以“袁大头”为代表的民国时期的银币,至今也有近百年历史,致使收藏价值增加。
第二,转型期为投资升值做好铺垫。据北京某知名书画藏家介绍,民国是“艺术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重要时期,艺术家放弃旧有“文人画”只观赏、不出售的观念,几乎所有书画家均订有“润例”(收费标准),价格也有明显的中高低端区分。这一趋势的直接后果,就是催生出一大批具有艺术水准同时兼顾市场需求的创作群体,同时还孕育了像当时上海书画市场这样比较专业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第三,“首批”大师作品升值空间大。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以及后来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家,其作品的高产期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多数集中在民国时期,其瓷器作品收藏价值近年来因受到重视而不断增加。
第四,当代艺术品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当代艺术品特别是书画作品屡创拍卖价新高的同时,也经常出现流拍的现象。据拍卖行业人士介绍,这是由于艺术品需要有一定市场检验时间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认定还需要“假以时日”。
前景预测:整体利好,个别品种水分大
首先,银币(这里特指“袁大头”)市场复杂。业内人士透露,“袁大头”过去价格基本上是合理的,因为银币本身的重量就可以折换成几乎相当的银价。但与当前银价相比,近两倍的溢价就难免有炒作的嫌疑。此外,投资“袁大头”还有两个风险,其一是赝品充斥市场,其二是尚未受到“礼品市场的支撑”
其次,书画市场潜力大。从过去的名家作品受热捧,到如今更加关注精品,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也正趋理性。此外,以1949年为分野,大批出国艺术家及流出作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所关注,随着发掘的深入,收藏及投资价值也将更加显现。
第三,瓷器市场还应从“名”字入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管收藏还是投资,还应该从“名家、名作、名窑、知名流派、知名事件”入手,尽量不过分深入偏冷领域。同时他还提醒说,受价格升温影响,市场上的民国瓷器赝品“非常多”。
民国及当代艺术品
紫砂,是中国陶瓷的制作材料之一,盛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一带。紫砂艺术品的制作据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过去,它一直都属于“小众”收藏门类,近年来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藏品及投资门类。
表面现象:“一两紫砂十两金”
第一,“紫砂风波”后价格不降反升。2010年的“紫砂风波”,并未对紫砂艺术品收藏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三年涨十倍”、“一两紫砂十两金”的身价倍增现象。在拍卖市场,少量紫砂艺术品甚至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成为灸手可热的“新宠”。进入2011年,在青岛,按一年期计算,市面上普通的紫砂壶价格涨幅40%左右,而中高端的紫砂壶作品则远远高于这个涨幅,“最差的紫砂泥制成的模具壶都得一百多元。”
第二,高档紫砂泥料成稀缺资源。自从2005年宜兴政府颁布“紫砂矿禁采令”(已于2010年解禁)以来,用来制作紫砂艺术品的紫砂泥原材料、尤其是中高端材料成了稀缺资源。由于原材料越来越短缺,其价格也在不断飙升。以前几千元一吨的高端材料,目前市面价格达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背后原因:人为炒作是主要推手
第一,成本上涨。按照宜兴当地销售泥料的习惯,紫砂泥按捆计算(一捆为30斤)。业内人士透露,在过去的三四年间,普通紫砂泥从每捆一两百元涨到现在的两三百元,高档泥料则普遍翻了五六倍,甚至更高。
第二,工艺师职称不同,艺术品价格也不同。在紫砂制作行业,工艺师的职称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职称升一级,“作品身价至少要翻一两番”。
第三,新兴富裕阶层的热捧。如同国外奢侈品品牌一样,紫砂艺术品近来也成为新兴富裕阶层的藏品“宠儿”。受其影响,紫砂艺术品产生大众化消费的趋势而被更广泛的阶层所关注。
第四,人为炒作。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收藏者认为,目前紫砂艺术品的价格有“虚高”成分,“价格与价值严重偏差”,其主要原因跟“热钱”炒作不无关系。从种种迹象分析,这可能比其他因素对于紫砂艺术品的“升值”作用更直接。
前景预测:价值收藏高于价格投资
首先,“重收藏轻投资”,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据收藏界人士透露,紫砂艺术品的投资圈并没有因为其身价增加而有所扩大,“真正在做投资的也是‘小众’人群”,因此不能跟邮票、钱币等规模大而成熟的交易市场相提并论。因为不属于大众投资品,价格变动不会是经常性的。如果短时期内价格变动过于剧烈,就要当心可能有人炒作。
其次,网络流通提升周转率。青岛某收藏界知名人士介绍,紫砂艺术品涨价过快与网络交易平台的逐步完善关系很大。“因为流通性更高,交易便利,转手快,价格自然会在流通中水涨船高。”但他也指出,升高的只是价格,而非价值。